表演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021-03-03 08:48常秋梅张雪娇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本剧古诗诗意

常秋梅 张雪娇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古诗词在部编教材的编排中有着重要地位,从小学阶段开始,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学习都予以充分重视。可是小学低学段的孩子感知力和理解力均处于起步时期,理解抽象、晦涩的文章是有难度的。因此对古诗词的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总体掌握诗歌大意及意境,把重点放在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方面。

受“课本剧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的启发,我们尝试在低学段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课本剧的表演和创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以下是具体做法。

一、通过表演来理解诗意

有些古诗文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线索清晰、动作描写简单浅显,教师便可运用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例如《赠汪伦》一诗,可以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教师在表演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大胆想象两位挚友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分别是什么样的神情、心情等。此时,对古诗词的理解就转化为汪伦送别李白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再现。学生在情境中对诗句进行解构及二次创作,其理解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胜于教师的冗繁说教,由此对诗歌主题和基调的把握会更加到位。

又如《小儿垂钓》一诗中,稚子钓鱼时生动、有趣的场景也可以以情景剧形式再现。学生分别扮演“稚子”和“路人”,假以道具烘托“莓苔、草”的场景。“路人”有礼貌地“借问”、“稚子遥招手”的动作回应和“怕得鱼惊不应人”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出个性化的精彩诠释。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路人”该如何有礼貌地发问,“稚子”什么时候“招手”,“遥”与“怕得”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因果联系?类似这些深度探究在表演中都可以交流。再如《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以请学生在简笔画构建的场景下进行创作表演,让学生模仿古人行礼、说话,回归生活化场景,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在情景表演中体会课文要义,还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其他生活化场景进行“再创作”,用个性化的方式尝试“古为今用”。

这些教学实例充分证明,在古诗词教学时引入课本剧创作表演,化静为动,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再创造”意识,提高课堂参与率,促进学生对诗意内化理解,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让古诗给学生留下隽永的余韵。

二、借助表演来落实语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让语文课回归到生活中去,在课后体现其工具性,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例如二年级下册的《村居》一文,其“动静结合”这一语用知识点的处理就可以引入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诗意、感受写作手法。诗句所涉及的静态景物“草、莺、杨柳、堤”等,可分别请几位同学扮演,完成场景构建。上课后,教师适时进行情境渲染,让台上的孩子通过表演展示“长、飞、拂”的动态变化,接着组织其他同学表演儿童放学、放风筝的场景。这样的设计,虽然没有刻意讲解“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但孩子们在创作表演、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对这种写作手法就有了浅显的感知。自然而然地,在后期的习作中也会尝试运用“动静结合”的句式。

又如现代诗《祖先的摇篮》,课后习题要求孩子仿写典型句式,直接布置的话难度太大。教师可在诗文教学之后,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简单改编创作,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展示,唤醒创作意识,拓宽仿写思路。这段仿写训练的加入,能够同时达到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和学会仿写的三大目标。先创景搭桥,再表演创作,最后动笔写作,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实践会让孩子们意识到,原来诗人不是一个遥远的头衔,诗歌也不是高深的题材。

三、运用表演来强化朗读

很多青年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朗读指导都不够到位,认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即为“有感情的朗读”。殊不知字音、节奏仅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只有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诗意,对人、事、物充分感知,才能达成“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而入情入境的创作表演便可促成小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例如在教学《池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加上动作和神情来诵读古诗,有的孩子三五成团坐定,选择扮演荷花和荷叶,达成古诗的背景“池上”;有的孩子做出握着“船篙”的手势,假装在划船。随着古诗的诵读,孩子们和着诗意渐次完成“撑小艇”“偷采白莲”“浮萍开”等场景,诗意理解非常透彻,并且能熟读成诵。

同样,在《江南》一诗中,诗歌重点在于把握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的荷塘景色。教师可以请学生分别扮演“鱼儿”和“莲叶”,首先达成感知生活中方位的目标,其次感受鱼儿在莲叶间穿梭的快乐和自由,最后在欢乐的参与氛围中激发学生对古诗中荷塘的喜爱之情。自此,由教师主导的古诗诗意学习转变成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情境浸入式体验。学生在把握诗意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读,听来分外精彩,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早读课和经典诵读课,鼓励孩子们站起来,通过表演诗中的典型动作和突出神态来辅助朗读。如此一来,干巴巴的全班齐读变成了绘声繪色的诵读,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当然,课本剧表演需在形式、频率、节点上仔细斟酌,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一组对话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演,一幅画面可以让学生组合展示……只有认真设计的表演环节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总之,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的改编、创作、表演,可以有效弥补抽象文字、静态图片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对古诗词深入地领悟其神、体悟其情,真正做到把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到每个孩子心中。

(本文系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课题“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DKT6144)

(本栏责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课本剧古诗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永恒
冬日浪漫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劳劳亭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