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发展实业的历史回顾

2021-03-03 01:27张连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展实业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实业发展并没有替近代中国的发展洗去“尘埃”。今天,通过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发展的脉络和前尘往事,在认识史实的过程中,了解近代时代经济、政治的变迁,也真正理解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认识新时代经济社会提供历史比较和借鉴。

【关键词】振兴实业;民族情感;实业家;经济发展;实业救国;商业史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090-03

【本文著录格式】张连文.中国近代发展实业的历史回顾[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90-92.

一、重商主义的历史渊源

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欧洲,一些专制主义的政府与商业资本结盟,社会上流行起重商主义,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开明专制”主要在东欧的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国展开,改革教会、兴办教育、发展商业。

“开明专制”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源于法国伏尔泰等人的启蒙思想,欧洲除英国、法国之外,君主多愿意把自己打造成“开明君主”支持海外贸易。

此外,地理大发现,直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十五世纪末,资本主义在西欧社会开始萌芽和生长,商业资本大行其道,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并得到一些封建专制国家力量的支持。

重商主义成为十五至十八世纪备受推崇的经济哲学,法国孟克列钦1615年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国家应该注重保护商人的利益。重商主義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主张限制货币流出本国国境,最终衰落下去。

二、发展实业成为晚清时代下的强国良策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对统治阶级来说值得庆祝的大事,太平天国运动湮灭于清王朝汉族地主湘军和淮军的强力镇压下,清王朝也摆脱了被英法一路讹诈,以出让主权换取侵略军退出北京。

在暂时安定后,开明地主阶级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让社会长久安定的良策。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洋务”思潮出现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后影响30年之久的社会思潮。“朝野交哄,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

此间,早年间魏源的《海国图志》又被作为“御夷之法”推荐到了咸丰帝的案头。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类以地方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一类以官僚买办知识分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为代表,他们都对兴办洋务极力倡言。左宗棠说:“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发出“向西方学”的振聋发聩之声。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以“求强”为口号重在办理现代军工,逐步延伸到了民用方面。正是洋务运动的发展,十年之后带动了东南沿海一些投资较少的从事缫丝、面粉、火柴等的公司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家民间企业发昌机器厂由方举赞1866年与同乡孙英德创办,只有四五人规模的打铁作坊,专门为外商船坞制造修配船用零件。像这样规模不太大的机器修造厂先后出现了16家。像船舶和机器修造多是针对洋商在华船坞和船厂修配出现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实业”一词最先使用的人是郑观应,他在《致金苕仁观察书》中提到:“富强之国首在振兴实业、改良制造、多设工艺厂,殚亿兆人之智力,阐造化之灵机,奋志经营,日臻富强,以雄宇宙。”

1903年以后,“实业”已经成为一个曝光率很高的词汇,各种报刊用文字反映振兴实业的主张和社会要求。

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亡的加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救亡运动中,开始宣传“实业救国”主张。接续郑观应“商战”言论,陈炽认为英国国势之盛归因于《富国策》一书;康有为提出“以商立国”。

对“实业”解释最全面的是张謇提出的“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此后,实业所指多为农、工、矿之外再加上交通运输。晚清重商主义抬头,多以发展商业为中心,振兴实业多以工业为中心,重商思潮最终催生振兴实业,多集中在银行业和交通运输业和轻工部门。而且在民族危难的政治环境下,在爱国主义的纽带下,双方几乎完美重合了。

在“实业”救国的不同阶级利益指向下,其内容会有一定的不同,但在民族危亡的主题下救亡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将其按时间段,分为四个阶段:

重商思潮和兴办实业的发起期(1860——1894年)。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近代工商业发展到七十年代,官营民用企业有了长足发展。轮船招商局(1873)、河北开平矿务局(1878)、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包括其后的汉阳铁厂(1891)等企业先后投产。民间私营企业到1894年,已达到100多家,资本总额达700余万元, 集中于纺织、轻工、采矿等行业。郑观应等人提出建立为民族经济服务的政治体制,介绍西方议会制。洋务派官僚缺乏近代观念,更多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目的。此间,政府放开民间设厂限制,铺垫了民族工业基石。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本大多规模小。100多家企业中2/3的资本在1万元以下,其中16家船机修造业的经营资本仅为1.2万元。企业多投资轻工业,甲午战争之前与民族工业发展相适应,新生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产阶级。

重商主义的发展和实业振兴思想的初步发展(1895——1900年)。

甲午战争后,图存思潮一度高涨,维新变法中商业政策的制定,农工商总局的成立,“论时事者必献商战之策,视振兴商务为当今第一要义”。

6年间,新增工矿企业数达到104家,投资2302万元。无论是薛福成、郑观应等人还是清政府都看到了农工商的互联互通地位,把发展实业作为抵御外国经济侵略的有效手段。

重商主义和实业救国的交融(1901——1911年)。

清末1901年开启了“新政”改革,发展商业似乎成为清政府首先能够亮明态度的问题,1903年,商部成立,商业发展新规出台,振兴商业和重商意识在这里高度融合。清政府公开提出“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政策。1904——1910年,出现了民间投资设厂的热潮,也推动了实业教育的发展,仅1907年后三年间,实业学堂由137所增至254所, 培养了2000多名实业性工商人才。

民国的实业振兴热潮(1912——1927年)。

这一时期,民国初建,纸币发行量的增多引起社会动荡,北洋政府多举借外债度日,更多的开支用于军政。民国初年,中國实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是北洋政府陆续出台的一些裁厘免税的规定倒是极大地支持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入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矿业发展和轻工业发展迅速。1914年面粉出口数量达到8.7万担,1915年增至21.6万余担,1920年,竟达到396万余担。此间,商埠的发展、城市和铁路的发展和进口量的减少,有助于民族工业扩大国内市场。一战结束后,西方资本卷土重来,日、美等国利用商品倾销,很快又占据了国内外大部分市场,加上国内军阀混战的暗无天日,战争的破坏和政府的征暴,民族工业全面告急。1922年以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十年兴旺繁荣全面消退。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团带动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互相配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其中大部分华资银行被官僚政权夺取,形成“四大家族”官僚经济。

三、近代著名实业家发展实业思想的比较和延伸

郑观应(1842——1922)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启蒙思想家。

郑观应早年游学上海,随叔父郑廷江进入买办行业,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和公正轮船公司任职,1873年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先后参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

1880年,郑观应《易言》一书主张,采用机器生产,鼓励商民投资矿业、造船、铁路;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制定保护性关税政策的主张。“商战”思想是郑观应最为知名的经济思想。他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商战”比“兵战”更为隐秘和富有侵略性。他认为,自强需振兴商务,一要改变农本商末传统思想,二要培养一批商业人才,三要成立商部支撑和保护工商业者。郑观应这一思想也成为近代大多数实业家的通识。

张之洞(1837——1909),晚清名臣、洋务派著名代表人物。

1889年,张之洞向清政府上奏折阐明“强国”在于扩大利源,发展实业。这一思想与他经历中法战争的困境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新高潮的出现有关。

张之洞所创办的汉阳铁厂(1893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工业、亚洲最大的铁厂。他先后创办了湖北织布局、制麻局、缫丝局等企业和制茶、水泥、造纸等行业。张之洞认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利,外增商业,皆非工不为功……”

张之洞提出设立商务学堂培养商业人才,也认识到农工商“互为表里,……三者交病,不可为国”。张之洞利用自身湖广总督的特殊位置,积极利用本国资源,将发展实业看作是国家致富的重要途经。先后创立了湖北自强学堂、工艺学堂、农艺学堂、商务学堂、广雅书院等。1907年,留日出国的全国5400多名学生中,仅湖北派出的就达1360名,占留日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他对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发展具有肇始之功;他的“中体西用”之说影响广泛,推动了洋务运动;他思想上并不保守和盲从,他用西方近代经济模式巩固封建政治制度,使他所创办的企业最终也很难发展起来。

张謇(1853——1926),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张謇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很重视实业立法工作,组织编辑工商法条例多种。他再三强调发展实业,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为监督保障。他认为晚清中国“识不足由于教育未广,力不聚由于实业未充”。实业与教育互相依存,欲行教育先行实业,实业为教育之母。

张謇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历经曲折,经过“官商合办”和“绅领商办”的尝试,1899年,企业开始获利。其后,张謇又举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和同仁泰盐业公司,并结合西式公司和中国传统儒商思想开创出“南通模式”,南通在民国一度成为江苏的模范县城。

张謇先后创办了370多所学校,用大生集团的获利供应教育,成为重视教育的社会活动家。张謇十分注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认为“地方之实业教育,官厅之民政军政,枢纽全在交通”。

卢作孚(1893——1952),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创办民生轮船公司。

1927——1935年,卢作孚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一北川铁路。他建立了矿业公司、染织工厂等实业,打造北碚成为二十年代的模范县城。民生公司在抗战期间(1938年)参与组织运输150余万人员和100余万吨物资进入四川大后方,为中华民族的新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主张建立一个现代的国家,提出中国工业化,国防上建立现代海陆空军,交通上建设铁路、公路、轮船,建设现代矿山、工厂、农场,建设现代科研机关和教育机关、学校。

谈到其他的实业家,陈嘉庚认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他在厦门建成“集美学村”。范旭东致力于中国人自己盐和碱的研究制造,认为“能为社会服务为最大光荣”,热衷于学术和教育。

统观中国近代的实业群体特别是知名人士,大多怀有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勇于肩负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责任。

四、中国近代实业不能振兴的原因探析

中国近代的衰落历史,逐渐催生了以发展民族工业进而以实业振兴国家的思想浪潮。这一思潮乃至伟大实践既是民族危机下不同阶级、阶层走上救国之路的反映,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的反映。

纵观近代中国实业发展的坎坷历程,可以分析得出在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强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形势和摆脱外辱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原因如下:

(一)民族不独立无法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主权不断丧失,民族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国家政权的有力保障。洋务时代发展资金匮乏,与资金雄厚和技术强大的西方机器大工业难以平等竞争。仅举1873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过与外商太古、怡和的拼力競争,获得赢利才站稳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不到充分发展,受到资本、生产技术和中国购买力下降诸多不如人的因素制约。

(二)顽固的封建专制统治制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一面要免除西方贸易国的诸多关税,对外商只纳子口税,甚至失去了关税自主权;但对于民营企业,征收税赋、课钞、厘金、杂派全不能免,“遇卡抽厘”限制了民间发展。进入民国,先有各地军阀的恶意摊派,后有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垄断金融。封建中央集权体制限制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空间,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限制因素。

(三)西方的长期经济侵略

到十九世纪末,随着西方控制中国铁路修造,更便于这些国家把侵略势力深入到铁路周遭,通过掠夺性的采矿和独占资源,给中国民族工业以致命打击。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指出,全国有1/4以上的铁路、3/4以上的中国铁苗、1/2以上的中国矿产都操于外商之手,中国重工业发展的系数很低。轻工业受外资企业的压迫,倒闭迭见。

(四)自然经济的严重制约和科技水平的整体落后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虽经破坏在不断解体,但长时间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乏力。民族工业一方面缺乏劳动力,另一方面国家动荡、战争频仍所造成的流民问题也是国家必须承担解决的问题,诸多因素制约着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五、结语

如今,在和平发展中的21世纪,中国经济早已和近代的实业环境不可同日而语。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完成,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上的成功选择,40年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今日的中国令人盛叹。我们不应忘记历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中国经济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未来三十年是可以期待完成的。

参考文献:

[1]《近四十年世风之变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第一卷下册,第74页.

[2]左宗棠:《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左文襄公奏稿》.

[3]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8年,第523页.

[4]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页.

[5]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3页.

[6]《户部候补主事杨祖兰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M].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第420页.

[7]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405—407页.

[8]面粉产销状况及历年贸易情形[J].中外经济周刊,1923(34).

[9]《张文襄公全集》[M].《海王屯古籍丛刊》,北京:新华书店,1990年,第581页.

[10]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34页.

[11]曹从坡,杨桐等:《张謇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72页.

[12]岳南:《南渡北归》中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92-193页.

作者简介:张连文(197-),山西大同阳高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硕士,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现任山西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