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马是一种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主要用于祭祀,在我国云南白族地区流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的源流进行分析,对其传承进行探究,研究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的变异,以期促进甲马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马文化;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054-03
【本文著录格式】杨秀玲.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源流、传承与变异探微[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54-5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白族符箓雕版甲马的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9J0840)成果。
引言
甲马也被称为甲马纸,其传承生态是原始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延续,具有神秘、质朴的艺术魅力,体现着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待。因此,对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源流、传承以及变异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析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的源流
甲马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称谓,在北方地区被称为神马,在江苏一带称为纸马,在广州则被称为贵人,但其核心特点皆是用于祭祀。在虞兆湰的《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中提到:俗于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彩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1]对于甲马艺术而言,其主要滥觞于唐代时期,发展至宋元出现高峰。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甲马作为一种木刻版画艺术,第一幅木刻版画是我國唐代《金刚波若经》卷首的扉画,这是我国目前研究甲马纸过程中出现的最能够佐证其起源的发现。不仅如此,在唐代的《博异志·王昌龄》中明确记载:“见舟人言,乃命使賫酒脯、纸马献於大王。”由此可见,甲马纸在唐代已经出现并使用。
祭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救赎方式,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使得人们通过祭祀诸多神灵,希望得偿所愿或者避祸禳灾,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丰富了甲马的题材。历史上,云南大理区域有过较为严重的水患,奇石也较多,所以在甲马家族中,与龙相关的甲马较多,例如龙王、黄龙等。对于人来说,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今时代的人,都是仰仗着自然生存,可以说,人的祸福与自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中,以石头和龙作为崇拜对象的甲马较多,且成为了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在西汉时期,我国云南白族地区受中央管理,汉文化逐渐迁入大理地区,呈现文化融合的景象。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各种文化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甲马纸将当地的原始崇拜以及精神品质进行了有机结合,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题材,再经过白族人按照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对其进行创作,逐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白族特色的甲马艺术样式和宗教信仰,展现着云南白族人生存发展的历史和中原文化与白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写照。[1]
不仅如此,甲马纸在我国云南地区历经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兴衰变迁,晋代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就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参考文献史料,该文献成书于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在甲马纸发展过程中,《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以及《陔余丛考》则补充了甲马纸在云南白族的留存与功用。由此可见,在云南经历一千多年的民间工艺是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财富,蕴含着白族质朴的审美观念、信仰观念以及精神素质,同时,深刻地反映着白族人的宗教仪式和传统文化思想,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探究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的传承
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在传承过程中,由于朝代的更迭以及时代的发展,经过了多个传承时期,具有多种传承载体,其传承具体如下:
(一)以原始信仰为载体,广为传播
信仰一般指的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在一千多年的云南白族地区,其信仰的主要是巫信仰,虽然目前我国对宗教信仰既不提倡,也不禁止,且巫术已逐渐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巫信仰是我国古代最早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在我国古代的两汉时代,云南地区的巫主要是部落的宗教领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政教合一,部落和部族中的巫教头目具有较大的特权,往往可以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进行控制。据晋代常琚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的“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侯王,如汶山、汉嘉夷也”可以直接考证,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巫师在部落和部族中担当的是领袖的位置。而且,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本就具有巫信仰,从汉代到唐代,巫信仰和巫俗在我国云南白族地区盛传。我国云南白族十分崇拜神灵,史书中记载的鬼主和甲马纸上的本境土主就是白族信奉的本主。本主是我国云南白族独有的宗教信仰,是白族重要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该信仰主要形成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其数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进而形成当前格局。在云南白族地区,本主庙遍地可见,承载了白族人驱邪赐福的美好愿景,而本主甲马也应运而生。甲马主要是白族人认为可以将信息传递给鬼神的最佳途径,所以在白族巫术中存在较多的甲马工艺。不仅如此,巫术与甲马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甲马依附于白族巫术信仰而存在和发展,巫术和巫师通过甲马传播教义,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甲马成为云南白族民间的一种特殊的工艺品种,而在甲马传承过程中,巫风是实现其生存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二)以马文化为基础,生根发芽
甲马纸经过前期的发展,影响着白族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使甲马纸真正扎根于我国云南白族的原因是云南的马文化。在中国古代,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一种交通工具,其中品种稀缺的宝马更是一种象征。千百年来,我国云南地区几乎家家养马,是白族人劳动生活的必需。在我国唐宋时期,各个民族都爱马、敬马,将其当作重要的家族成员,尤其是官宦家族,常常通过良马来彰显自身的地位和财富。不仅如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先人们将马视为神圣之物,认为马具有灵性,能够与鬼神进行交流,甚至在重要的场合摆放神马等形像进行供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马帮文化。无论是灵关道还是茶马古道,都是云南到达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但由于云南白族等地的道路十分崎岖、险恶,往往借助马的力量进行交通运输,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马帮就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该工具也被称为山地之舟。在众多史料中均对大理马进行了夸赞,有《大理行记》《大理买马记》等。不仅如此,在《蛮书·末卷》中也记载了南诏国的马匹十分之优越。从多个史料中可以明确得知,白族的马文化不仅在交通运输中,还衍生出了马牛剧,而该剧更是一种祭祀活动的延续。在牛马剧演绎过程中,表演者会在活动结束后焚烧甲马纸。由此可见,在我国云南白族地区,马文化具有十分显赫的地位,而在马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甲马纸成为该文化的载体和工具,获得了扎根于云南白族的条件。[2]
(三)佛道儒融合,甲马纸在传承中得到丰富
如上所述,由于朝代的更迭以及时代的发展,以往的云南白族境内存在多种宗教信仰,且在当时人们的支持下,呈现出一种文化融合的景象。具体而言,对于我国云南白族而言,佛教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一种宗教,白族人受该宗教的影响极大。而佛教的“阿吒力”不排斥儒教、道教等其他宗教,这使得白族人对其他宗教也不排斥,这为多种宗教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唐代,藏传佛教开始在南诏境内传播,影响着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和宗教。虽然目前已趋向于稳定,但在我国鹤庆周边的佛教中,悬挂着风马旗、使用着甲马纸符,在举行祈福等仪式时,会将部分甲马纸符进行当场焚烧,而剩余部分则分发给信众。不仅如此,我国大理市的道场,也会应用到特定的甲马纸符,活动结束后同样是一部分焚烧、一部分分发给信众,而信众可以将其张贴在家里或是挑选吉日焚烧。与之相似的还有我国大理地区的谈洞经设道场,除了在现场摆设元始天尊等彩相外,也会在圣坛两侧悬挂甲马纸符,法事结束后,同样按照上述措施处理甲马纸符。由此可见,从佛教、道教以及儒家等加教派的装扮中能够明显发现,甲马纸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贯穿于整场活动,还能够分发给信众。从该传统习俗中可以看出,甲马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包容性以及随和性,这为该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使甲马纸能够在我国云南白族地区繁荣发展。
三、研究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的变异
甲馬纸作为我国云南白族民间的一种活态文化,在朝代更迭以及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呈现出多种变异形态,并渗透在白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节日庆典、衣食住行以及婚丧嫁娶等。对于云南白族的甲马纸而言,寄托了白族人的情感,彰显着当地的文化,是白族民俗活动的具象化体现。具体而言,从目前我国云南白族现状来看,甲马纸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国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由于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其类别和数量多达千余种,涵盖了白族人的习俗、信仰、自然生态、审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这意味着,甲马纸不仅是一种木刻版画工艺,更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展至今,我国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可分为六类,分别是本主甲马纸,主要包括白马本主、本主娘娘;巫术信奉的神祇,主要包括土地神、山神以及木神等;万物有灵信奉的神祇,主要有朱雀、五谷神以及当年太岁等;图腾甲马纸,主要包括飞龙、白龙以及财龙等;佛教、道教、儒教的神祇,有罗汉以及观音等;最后一个是大理地区的显著人物,主要有诸葛亮、白王以及九坛神等。
而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从古发展至今,经历了多个时代,并延伸出多种使用方法和形式。具体而言,由于甲马是一种木版刻画工艺,虽然具有不易被虫蛀的木质,但仍对其保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为此,白族人简化了甲马纸的制作方法,通过刻画各种类别的木模,再使用油墨,从而将其印刷在不同颜色的纸张上,供祭祀、辟邪使用。同时,在使用甲马过程中,还出现了单幅、多幅以及组合使用的形式。例如,若家里幼儿啼哭不止,白族人就会使用哭神的甲马纸;若是春节前后,就会使用当年太岁以及门神等多张甲马纸进行张贴。而组合使用的形式主要指的是以白族人的传统习惯为基础购买成套的甲马,用以专门用途。例如,白族人祈求财运时,会购买转运甲马这一套甲马纸,其中包含财神老爷、文武财神等;若想在春节时祈求好运,则会购入祈岁甲马,其中包括门神以及当年太岁等甲马纸。[3]
虽然甲马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老花版被销毁和丢失,但仍存在一些十分精美的甲马,这种传统甲马的线条十分简洁、粗放,呈现出一种协调的虚实变化。在甲马的构图中,其随意的画面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不同种类的甲马具有不同的形态和主题,而传承千余年的甲马纸仍在当前白族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来看,白族人通过对老花版进行临摹和刻印,有效丰富了甲马纸的内容和类别,而这形成了当地的产销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云南白族甲马纸艺术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主要强调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和协调,这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思路。具体而言,现代艺术设计主要强调产品需求、设计过程以及利益协调等,虽然白族地区的甲马纸具有极为强烈的祭祀内涵,但仍出现了较多的甲马艺术产品,主要是应用甲马的花纹以及主题。例如,白族扎染上就使用了甲马的花纹图样,扎染是我国云南白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二者的结合,既保留了两种文化原本的艺术价值,又实现了艺术形态的创新。另外,在现代服装上也使用了甲马纸的元素,进一步实现了白族甲马纸的现代价值和文化传承。
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甲马纸也出现了一定的数据化发展态势。具体而言,主要是使用计算机对甲马纸进行合成,通过运用多种字体,能够完美还原甲马纸的异体字,不仅更加清晰,还能够更好地保存甲马文化。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编辑,所合成的、新的甲马纸不仅保存了以往传统的印刷工艺、颜色,还能够对其进行批量印刷、制作,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播出去,扩大该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由于云南白族人对甲马纸具有崇高的敬畏,所以,此类现代艺术制品往往是由其他地区制作的,并在一些地区十分流行,呈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符合形态。[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云南白族民间甲马纸历经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蕴含着白族先民的美好愿景、风俗习惯以及精神观念,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因此,为了使甲马纸能够在保护中发展,需要对其源流、传承以及变异进行分析,从而对优秀的甲马文化进行合理开发,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亚曦.文化圆融性视域下白族甲马的造像内容及其特征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41-46.
[2]金亚萍,侯小锋.“大理白族甲马”国内研究综述[J].名作欣赏,2019(6):34-35+89.
[3]李繁.大理白族甲马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思路研究[J].艺术教育,2018(1):208-209.
[4]李繁.大理白族甲马艺术创作思路对产品设计的借鉴意义[J].大众文艺,2017(24):116-117.
作者简介:杨秀玲,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副研究员,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