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主义思潮下苏州近代教堂探究
——圣约翰堂的“十一扇”窗

2021-03-03 10:26
华中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圣约翰外窗教堂

张 康

鸦片战争后,国门开放,西学东渐之风日益盛行,加上不平等条约的条款,西方列强在殖民地内建造教堂,将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融入到教堂设计中,折衷主义便是其中的设计手法之一。折衷主义(Eclecticism)建筑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而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1]。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独特在于其并不是盲目地抓取建筑风格也不是胡乱拼凑组合,而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抉择来创造出适合当代需要的建筑[2]。当时国内许多建筑在立面风格上不同于古代建筑,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被后人称之为“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年—1949 年)所建造的建筑。由于时值清末、民国年间,亦可称之为“清末民国建筑”[3],建筑在特性上与中国古代、现代有不同的体现和根本的区别。而此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基督宗教教堂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4]。教堂建筑在建筑史特别是西方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教堂建筑在建筑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也占有特殊的地位[5]。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大陆对教堂历史的基础性研究资料一直缺乏系统完整的整理[6]。本文通过现场测绘并整理苏州圣约翰堂的建筑特征,通过定性分析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对中国近代教堂建筑的影响,洞察苏州近代教堂的历史概况。同时,通过研究这类建筑可以清楚地了解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的历史简况,是一部生动、真实的历史石头书[7]。

图2 圣约翰堂(1915年)

图3 圣约翰堂(2018年)

图4 总平面图

图5 首层平面图

图6 二层平面图

图7 三层平面图

图8 剖透视

1 圣约翰堂的历史概况

1850年(道光三十年)三月,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教士戴医生等三人,皆着华装自沪乘舟至苏,沿途散发布道单张,基督教由此传入苏州。1878年(光绪四年),蓝华德在天赐庄租民房三间开设中西医院(博习医院前身)[8]。1881年(光绪七年),美国监理会宣教士潘慎文博士创立耶稣教堂与天赐庄折桂桥弄口,又称“首堂”[9](图1)。1915年(民国四年),监理会拆除首堂,在美国密苏里市圣路易斯州的圣约翰堂帮助下,重建一座建筑面积1855m2、可容纳800多人的教堂,名为圣约翰堂(图2),纪念卫理公会的创始人约翰·卫斯理。苏州的圣约翰堂气势恢宏,由美国人约翰·慕尔(Dr. John. M. Moore)设计,与之同图纸、同结构的圣约翰堂另有两处,一在美国(圣路易斯州),另一在日本(神户)。1950年,圣约翰堂外籍传教士撤离,由中国教牧人员管理。1958年在苏州宗教界“献庙、献堂、献产”运动中,圣约翰堂等教会房屋归属包经租范围,于翌年由房产局代租给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期间房屋不断受损。1995年7月教堂归还教会时,堂内木结构已腐烂,地板蛀空,楼梯断裂,屋顶全部坍塌。1996年10月至1998年五月之间进行全面维护,恢复后的教堂作为基督教两会办公用房及苏南义工培训中心(图3)。2003年,圣约翰堂逐获批准作为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0]。圣约翰堂经历百年的风雨苍生依然屹立不倒,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建筑遗产。

2 圣约翰堂建筑研究

2.1 区域选址

圣约翰堂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8号,现苏州大学本部西校门外。从总图上看(图4),教堂的东侧几乎贴临苏州大学的教学楼,教堂四周多为教师公寓和民居。整个教堂用地红线用地面积约为1600m2,基地内的室外高程略低于红线外的道路高程。场地内有两个主要建筑:东侧圣约翰堂和西侧牧师楼,均为砖木结构,最早建造年限在民国时期,场地的主出入口位于南侧的十梓街上,牧师楼西侧还有一个次入口。教堂的东侧与苏州大学的教学楼仅有不到半米的间距,场地内空间狭小。

图9 西立面图

图10 南立面图

图11 北立面图

图12 圣约翰堂外立面十一种不同造型的外窗

2.2 平面布局

圣约翰堂平面布局为坐东朝西(东偏北5°),主入口朝西,教堂平面采用典型的巴西利卡(Basilica)式。教堂东西向长32.7m,南北宽19.2m。首层层高3.9m,二、三层通高,二层主厅楼面至吊顶下净高约7m。西侧的钟楼是教堂的最高点约,19.7m。教堂在功能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西侧的垂直枢纽楼梯间和东侧的主厅及附属房间。教堂主入口门厅南北两侧各有一部楼梯可直达三层,呈镜像分布,南侧楼梯可抵达钟楼,穿过首层的门厅便是小型聚会厅,可容纳信徒数十余人,会厅南北侧有儿童阅览室及小办公室的辅助房间,东侧尽头是一个小楼梯,可通向二、三层(图5)。教堂的主厅位于二层(图6)是由五个柱跨和两个不同层高的楼面构成的室内空间,整个主厅可同时容纳200余人。主厅正对面是圣坛(Lectern),高出主厅地面0. 45m,后面是两层高的排椅。排椅采用红色杉木木结构架搭建,呈内八字形布局,在平面上对圣坛进行“半围合”形式布局。排椅架空下部的空间为办公室、设备间与东侧小楼梯上下相通。教堂的三层(图7)由西侧楼梯间和主厅的局部三层构成。从教堂剖面中(图8)能看出顶部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西侧楼梯间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楼板平屋面,东侧主厅部分为钢结构屋面。两个部分的屋顶属于后期改建过的,二、三层之间局部三层排座,也由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替换了原有的木结构柱,中部外凸的局部的框架柱也通过横向圈梁进行水平方向的连接加固,提高教堂的整体性。在剖面西侧部分与东侧相交的位置又从上到下升起一座山墙来划分两个不同高度的屋面(图9),从而使得西立面在视觉效果上看会有前后两个不同高度的立面,这种设计手法可能是由于两个不同结构的屋面的构造高度不同而导致,但却恰巧让教堂的正立面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2.3 立面特征

教堂立面采用灰色青砖作为主要装饰材质,砖纹采用一顺一丁的方式砌筑,白色勾缝,为让立面有所变化,设计师特意将勒脚与檐口顶部采用象牙白色砂浆抹面处理,避免单调,体现出朴素的美感。教堂主立面为西立面,左右两侧的钟楼及实体墙和中间开窗部分构成西立面的均衡和形式美。中间部分是整个西立面变化最丰富的界面(图9),首层主入口大门上方装饰着三角形楣饰(Pediment),楣饰中写着“圣约翰堂”,两侧是对称镜像的长方形窗,二三层是两层圆拱窗,三层的最顶端是三角形的山墙,象牙白条纹做收头处理,立面山墙顶上竖立着红色凯尔特十字架作为基督教监理会的标志。教堂南北立面呈水平镜像关系(图10~11),除了西侧的钟楼外,其他部分均相同。钟楼立面的实体墙部分有局部外凸(0. 05m)的实体墙造型。南北立面中的通高外窗户之间有外凸的薄壁柱,类似于哥特建筑中的扶壁。东立面与旁边的建筑仅有不到半米的间距,现场建筑相邻太近,教堂的东立面无法进行实地测绘,深感遗憾。

2.4 “十一扇窗”

(1)折衷主义建筑立面特征

基督教传播到中国后,其教堂设计的手法也随着传教士一同引入,中国基督教堂设计手法也秉承了当时西方的基督教堂建筑特色,并没有出现奢华、重彩的范例,仍然以俭朴、平实为主。不过在吸纳西方建筑技术和风格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基督教堂建筑除部分采用哥特复兴式、中西合璧式以外,大部分教堂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手法[11]。这种设计手法在建筑上立面上体现出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自由组合,比例均衡,追求形式的特征。苏州圣约翰堂立面的设计构思可能受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建筑立面的风格因而偏向于折衷主义,西方设计师在传统古典的观念下,吸取了中国本土元素设计出最初的教堂,经过数百年光阴的洗礼,呈现出现存的圣约翰堂。虽然教堂仅外壳是原物,但从立面上外窗造型上能隐约看出当时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的历史痕迹。

(2)外窗研究

“窗与传统建筑元素墙体、屋顶等相互渗透、融合,成为包裹在几何形体外建筑的皮肤”[12]。圣约翰堂的外立面上有十一种不同造型的外窗,这些窗构成了教堂独特的立面皮肤,体现出折衷主义建筑的特征:建筑并没有固定的风格,它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13],有希腊式的山花墙、或是罗马式的拱卷、或是哥特式的尖拱窗、或是维多利亚式的方形窗等等。教堂立面上散漫的不同造型的窗,它们控制着空间内外的光线、视线和空气。这些窗有的是确实的,可以采光和自然通风,有的却是虚幻的,仅仅是有深度的“盲窗”。为了便于介绍具体的外窗,将这十一扇窗进行编号(图12),并将外窗的立面和局部平面列出,逐个探究其风格特征,具体如下:

1#窗:位于西立面,形状呈长方形,上下均有外凸象牙白材质的窗台和窗楣。外窗在立面上对称分布在西立面的主入口两侧,首层至三层上均有。立面效果规整严谨,烘托出教堂入口的神圣庄严。在平面上,外窗整体向内凹入,两侧有向内的倒角呈外八字形,既便于室内的采光,同时在立面上增强视觉效果的层次感,外窗采用中悬窗的形式开启。

2#窗:位于教堂的西立面的主入口之上,在教堂的二、三层之间,整个外窗内由8个小圆拱窗分上下两排均匀并列在一个大圆拱内。外窗的造型设计类似早期哥特式建筑中的垂直哥特式外窗(Perpendicular),窗之间由外凸的薄墙形同直棂(Mullions)进行竖向分隔,二、三层上下的外窗有一条横向通长的窗台进行水平分割,窗台的造型类似于1#窗的样式。外窗最两边侧由外凸的隅石沿三边收边,外窗采用中悬窗的形式开启。

3#窗:位于教堂西南角的钟楼上,西、南、北各一扇,外窗由三个大小不同马蹄形拱窗(Horseshoe arch Window)构成,窗户之间由薄墙竖向划分,其材质是木质的百叶,整扇窗为固定窗,不可开启。这种外窗的设计手法常见于早期罗马式教堂钟楼上的外窗,而造型风格带有一丝伊斯兰建筑的特征,有学者[14]分析钟楼最高处采用百叶是因为钟声被听到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环境影响和保护鸟类,所以很多钟楼都装上了百叶窗。这些平行向下的百叶片也能满足敲钟人对光线和空气的需求。外窗最外的两侧各有四块隅石(Cornerstone)做等分划分以作点缀,而最上端的隅石到顶部侧向中间靠拢形成一个稍微小的拱卷。

4#窗:位于西立面的北侧最高的钟楼上,外窗的造型类似于3#窗,但内部被实体砖墙填充,类似于哥特教堂中的“盲窗”(Blind Window),这种盲窗的设计手法常见于中世纪欧洲教堂中;亦或是由于时间流逝,位于外窗原有的房间功能被删去,因而外窗被封堵,但无论何种原因,“盲窗”的出现恰恰为教堂的立面添加了独一无二的立面特征。

5#窗:位于南北立面上,由两个相同的外窗构成,外窗采用长方形的造型,内部空间是楼梯间。外窗中间由200厚的砖墙进行竖向等分,分隔砖墙两侧向外逐渐变窄,在平面上呈现类似1#外窗的外八字形,使得整个外窗采光效果更加明显。外窗上下均有象牙白砂浆抹面的窗台和窗楣做装饰,装饰风格类似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特征,体现出简洁朴素的特征。

6#窗:位于南北立面楼梯间部位,整个外窗造型是由两个上下通高的两个等边拱窗(Equilateral Window)组成的一个大的圆拱窗,两窗两侧至最上部有青砖砌筑的外凸装饰线条,外窗的下部为可开启的中悬窗,上部为固定扇窗,中间横向分隔的窗梁外涂象牙白砂浆作为装饰,两侧均有矩形隅石作点缀。这种造型设计类似于哥特式建堂中的早期英国式(Early English)外窗;既是一个圆拱下两个窗格[15],外侧的青砖线条将两个外窗包围成一个大的拱窗,在形态增加两个外窗之间的整体感,使得外窗造型在立面构图上不会显得过于单调。

7#窗:位于南、北及西立面的首层,造型上相近于5#外窗组中的一扇,内部使用空间是小型办公室及辅助房间,外窗在立面上呈近似正方形的造型,外窗上下的窗台和窗楣均由象牙白色砂浆抹面做装饰处理,在色调和造型符合立面的整体。下部窗台的的豁口月牙型窗套装饰与上部窗楣处的呈上下镜像关系,这种豁口月牙型的造型在目前苏州现存近代教堂建筑装饰中凤毛麟角。外窗采用平开窗方式开启。

8#窗:位于南北立面上的二层与三层之间,内部是上下通高的主厅。外窗由下部的长方形外窗和上部的圆拱形窗组成,中间部分的实体墙上由向内凹入的造型作为装饰点缀。

9#窗:位于南北立面中向外凸出的部分,内部使用空间是主厅,实际通高有两层。外窗立面造型类似于组合型垂直哥特式(Perpendicular)外窗,竖向划分成类似两组花格窗,外窗由四组不同形状的圆拱窗和长方形窗组合而成,每列外窗之间由向外凸出的砖质直棂分隔,左右两侧又分别由两组外窗组合呈尖拱窗,最后在整个联合外窗的上部又合并呈一个大的尖拱窗。

10#窗:位于南北立面外凸出部分山墙的顶端,由一个圆拱百叶窗构成,下部由象牙白的窗台做装饰,造型简洁,这种山墙顶上开窗的设计手法常见于早期哥特教堂中,但大多开设在主立面上,且开设的多为玻璃玫瑰窗;

11#窗:位于东立面的二层,由于教堂与东侧建筑几乎紧密贴临,从外观上无法测量到,只能从东侧的小楼梯从内向外看,外窗为圆拱形的平开窗,由于与东侧建筑贴临,已无法开启。

(3)外窗特征

圣约翰堂的“十一扇窗”在立面造型设计上融入各种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其中包含古罗马式,哥特式以及维多利亚风格。这些外窗在建筑立面上并没有因特征各异的造型而破坏教堂的整体美感和协调性,外窗在材质以及颜色上都极其一致,清水砖砌筑的圆拱和窗棂,象牙白砂浆抹面的窗台和窗楣,红木色的窗框和百叶使得外窗有了统一性。这“十一扇窗”在教堂立面上进行自由组合,通过重新构图均匀分布在立面上,展现出教堂独特的建筑立面风格,表达了折衷主义建筑的立面特征要素。经过百年的岁月洗礼,数次翻建,教堂已无当年最初的模样,但它所蕴含的建筑功能仍发挥着作用,在基督教信徒的心中,它还是当初的那个教堂。光线通过这些外窗将时间透射进教堂中,四季的变化透过外窗引发空间感知的不断生成。而外窗对于教堂内的信徒也是内心的“窗”,信徒们在教堂里由内向外看这些窗,高低错落,大小不同的外窗也象征每个人心中的冥想世界。

结语

苏州圣约翰堂作为近代苏州基督教的第一座教堂,其建造历史文化背景是清末至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建筑文化思潮受西方建筑潮流影响,建筑造型及类型出现了大量“另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苏州圣约翰堂孕育而生。从重新测绘圣约翰堂的平面、立面及外窗等探究教堂的多元化建筑风格,其立面组合自由,无严谨的对称及比例关系等等,而其中的“十一扇窗”更是教堂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特征的体现。通过重新以圣约翰堂作为研究目标,从中初步探讨出苏州地区近代教堂建筑特征,填补苏州近代教堂建筑的研究资料,丰富本土建筑师的创造力量,为近代解苏州基督教教堂建筑及近代建筑研究尽绵薄之力。

资料来源:

图 1:《沧浪区志》编委员会. 《沧浪区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p. 1189;

图 2:徐刚毅 徐苏君. 《苏州通史 图录卷(下)》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9:P261;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圣约翰外窗教堂
约克圣约翰大学创意中心
从地产公司角度加强外窗施工管理质量
外窗遮阳系统太阳得热系数及其对空调负荷的影响*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教堂之夜》
130万
试谈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的推广应用
不只是娱乐
南方高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