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清真寺建筑“中国化”特征分析

2021-03-03 10:26
华中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礼拜大殿清真寺

张 奕

尹松青

1 湖北地区清真寺概况

伊斯兰教是在宋元交替之际,随着元代回族先民的定居而在湖北开始传播发展。湖北地区的穆斯林主要以回族为主,其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据调查统计,湖北省现有67座登记在册的清真寺①。

1.1 空间分布特征

清真寺建筑空间分布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特定历史时期中清真寺建筑分布聚合所形成的空间格局。由于湖北穆斯林以回族为主,其族群分布形式也影响到湖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空间分布特征。自元代进入湖北后,回族人民逐渐在湖北各地交错杂居。根据空间分布格局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湖北地区的清真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的武汉市和荆州市,鄂西北的十堰市和襄阳市。

图1 湖北地区清真寺空间分布格局图

图2 湖北地区清真寺初建年代及数量对比图

根据清真寺数量统计图(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湖北地区清真寺宏观分布的非均匀特征:十堰、襄阳、荆州地区清真寺数量众多;鄂东南地区的孝感、黄石等市的清真寺数量较少;武汉、仙桃、潜江等地区清真寺分布数量相当。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清真寺是在明清时期初建,而这一时期正是伊斯兰教在湖北传播发展的高峰期。

总而言之,清真寺分布的密集程度与其所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回族社区分布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时期等都有着密切关系,是各种因素相互博弈的结果(表1,图2)。

1.2 清真寺建筑在湖北的“中国化”过程

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是指作为传承伊斯兰教文化基地的清真寺,在保持自身固有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和价值内核的前提下,积极融入中国社会,通过不断适应其所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最终呈现出中国特色和地域风格。

伊斯兰教从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唐、宋时期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主要为阿拉伯式,元朝时期的清真寺建筑初步呈现“中国化”特征。就在元朝,伊斯兰教传入湖北,因此湖北清真寺从初建时就具有中国特征。如:建筑形式上开始逐步吸取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以及木结构体系,运用传统院落式形制组织各种功能空间。及至明代,湖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类型、总体布局、庭院空间处理、细部装饰等各方面, 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到了清代,随着伊斯兰教在湖北的传播进入高潮时期,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化”清真寺建筑体系已完全形成。同时,湖北地区清真寺为了与冬冷夏热的气候环境相适应,逐渐融合了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如:在总平面布局中,以庭院或天井院为单元组织功能空间,通常将礼拜大殿作为主导空间,其余功能沿纵深及横向展开,形成庞大的院落组群;单体建筑在吸收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组合复杂、气势雄伟的建筑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湖北民居的平面形制和立面造型。

2 清真寺建筑的功能区划分

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建筑,清真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还为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教育等提供服务,概况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真寺具有宗教活动场所功能。穆斯林的日常礼拜活动及开斋节等盛会的朝拜仪式都需在清真寺内进行,由此决定了礼拜殿成为清真寺的核心建筑,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清真寺的规划布局。

第二,清真寺具有经堂教育场所功能。自明中叶以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趋于频繁,经堂教育的兴起促使清真寺内开始设置讲经堂、阅览室等功能空间,承担宗教教育、培养职业宗教者的职能,对于伊斯兰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清真寺具有提供沐浴场所的功能。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在礼拜之前首先净身。为了方便穆斯林的礼拜活动,清真寺中一般都设有水房和沐浴室,以供穆斯林在进行礼拜仪式前大小净使用,这一特性使沐浴室成为清真寺中仅次于礼拜大殿的重要建筑。

表1 湖北省各地区清真寺数量统计

表2 湖北地区部分清真寺空间功能概况

图3 老河口清真寺总平面图

图4 老河口清真寺门楼

图5 老河口清真寺礼拜大殿立面图

图6 老河口清真寺礼拜大殿剖面图

图7 樊城清真寺总平面图

图8 樊城清真寺入口门楼

图9 樊城清真寺二门

图10 樊城清真寺礼拜大殿立面图

图11 樊城清真寺礼拜大殿剖面图

图12 房县长望清真寺总平面图

图13 房县长望清真寺礼拜大殿立面图

图14 房县长望清真寺礼拜大殿剖面图

第四,清真寺具有为穆斯林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绝大部分穆斯林群众的重大人生礼仪都是在清真寺完成,如婴儿取经名、成人婚礼、亡人殡礼等,因此清真寺往往设有殡葬室等相关礼仪性空间。

第五,作为清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邦克楼和望月楼也必不可少。由于古时没有钟表,邦克楼的主要功能是定时召集穆斯林进行礼拜,望月楼则用来观察新月以便决定开斋日期,因此邦克楼和望月楼相对于清真寺内其他建筑位置较高,也有部分清真寺将两者合二为一。其建筑风格在“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传统楼阁塔、角塔等形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人们计时和观察新月的方法增多,邦克楼和望月楼的使用功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有的清真寺已不再建邦克楼或望月楼(表2)。

综上所述,通过对湖北地区部分清真寺空间功能概况进行梳理,并结合表3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座清真寺的平面功能分区图,可从中分析出:由于历史及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各地清真寺建筑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基本功能需求是一致的。同时直观地看出清真寺在空间划分上主要以礼拜功能为核心,穆斯林的活动流线主要沿以礼拜大殿为主的宗教空间和以沐浴室为主的辅助空间顺向展开。从建筑角度来看,所有功能均以院落为主导,在保证院落围合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但与中国传统院落形制的不同之处在于,清真寺建筑中除了礼拜大殿占据重要位置外,其他功能空间分布没有等级划分,以实用为主,因此往往表现出灵活的特征。

3 湖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基本特征

3.1 建筑朝向

中国地处圣城麦加的东方,穆斯林在朝拜时须面向天房克尔白,因此清真寺礼拜大殿内的圣龛必须背向麦加,所以无论清真寺建在何处,礼拜大殿都要坐西朝东,从而形成以东西向为轴线的庭院制度,这与中国其他以南北向为主轴线的建筑大相径庭。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朝向要求,促使礼拜大殿与寺院入口形成两种典型的对位关系:东西朝向礼拜大殿与南北朝向寺院入口组成的轴线序列,东西朝向礼拜大殿与东西朝向寺院入口组成的轴线序列(表4)。

表3 清真寺平面功能布置、功能分区及主要流线关系

表4 清真寺礼拜大殿与寺院入口朝向关系

图15 松滋西斋清真寺总平面图

图16 松滋西斋清真寺东立面图

图17 松滋西斋清真寺剖面图

图18 松滋西斋清真寺南立面图

图19 松滋西斋清真寺北立面图

武汉市清真寺巷清真寺②的礼拜大殿为了满足礼拜朝向要求,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平面形制:即大殿为六方重檐围廊式,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例子。六角形是我国伊斯兰教建筑最喜用的形制,象征伊斯兰教中的“六信”③,多用于邦克楼。由于该清真寺所处位置方向不正,但圣龛必须背向正西,因此采用六角形大殿,既遵循了宗教文化的需求,又满足了礼拜大殿与寺院入口的对位关系,巧妙地运用我国传统建筑手法解决了地形与朝向的矛盾。

3.2 院落形式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清真寺受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在整体布局上吸收沿用传统院落形式,以庭院作为联系清真寺各单体建筑的枢纽,使他们在交通联系和使用功能上紧密联结,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在院落结构的处理上,通常以礼拜大殿为中心,同时采用古朴庄重的建筑风格,以此来突出其重要性,显示整个建筑的主从关系,寺内其他功能则围绕大殿进行布局。不同于传统院落以南北向为主轴线的布局方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坐西朝东,因此整个寺院主轴线沿东西向展开,形成独特的西向为尊的庭院形制。基于这种院落形制,进一步延展出对称式和变轴复合式两种布局方式。

(1)中轴对称布局

采用院落对称布局的清真寺通常将核心建筑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沿轴线方向展开,均匀分布于两侧,以此强调空间的内在秩序,同时使院落结构更为规整。与其他布局形式相比更多地散发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场所感。

老河口清真寺就是中轴对称布局的典型代表。该寺位于老河口市两仪街,始建于1853(清咸丰三年),后历经战乱受损,经过多次修复,面目为之一新。现存清真寺仍保持传统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布置于庭院西侧,与入口飞檐式门楼遥相呼应,形成明确的东西向轴线,沿轴线南北两侧对称布置办公及生活用房,两侧厢房均为面向主轴线的二层楼房,上空设走道将两组建筑的二层相连接。礼拜大殿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进一步强化其中心地位。这种对称形式使清真寺在平面布局上更加井然有序,营造出深邃庄严的空间氛围(图 3~6)。

(2)变轴复合布局

湖北地区部分清真寺虽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但只取中国传统布局之意,并不完全模仿其形,在院落结构上并不强调轴线两侧严格对称,甚至辅以多条轴线。建筑群以礼拜大殿为尊,其他功能建筑则根据使用需求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呈现出自由多样的规划特点。

襄阳市樊城清真寺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友谊街(原教门街),为湖北省四大古清真寺之一。据寺内残碑记载:“樊城清真寺……肇自前明永乐年间,规模整齐”⑤。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由当地回民捐款重修。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重修樊城清真寺碑记载:“该寺建自明前,至国初乾隆年,规模宏大,殿宇辉煌”⑤。1867年(同治六年)又一次修缮。该寺整体采用传统院落式布局,寺门为三层飞檐牌坊式门楼,门楼两端为“双龙捧寿”封火墙,正中刻“清真寺”三个苍劲醒目的大字,与二门相对形成第一进院落。寺内礼拜大殿、南北讲堂、综合楼等建筑围合出第二进院落。礼拜大殿坐西朝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由卷棚、正殿、窑殿组成,相形之下突显出其主体地位。卷棚为硬山顶,大殿为歇山顶,卷棚与大殿通连,未设隔断,面阔五间,南、北端各设一讲堂,中间三明间为穆斯林小憩之处。大殿和窑殿以“勾连搭”⑥形式连为一体,窑殿上设望月楼,为单檐六角攒尖顶。该进院落南侧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凉亭,与礼拜大殿共同营造出清真寺朴素典雅,肃穆幽静的氛围(图 7~11)。

(3)混合布局

当一进院落无法满足清真寺的功能需求时,可沿主体建筑纵向或横向布置多进院落。各院落在空间处理上遵循“有定制,无定式”的原则,按照实际需求,采用对称或非对称布局,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每进院落之间通过门坊分隔,既达到宗教空间氛围的层层深入,又有利于院落空间的前后贯通。房县长望清真寺便是这一布局形式的典型代表。

房县长望清真寺采用多进院落布局,将礼拜大殿布置于核心位置,以其所在东西方向为轴线,两侧分别对称布置办公及水房等辅助建筑,由此围合成第一进对称式主体院落空间,作为穆斯林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第二进院落是以接待室、会议室为主的办公空间;第三进院落较小,由其他附属生活用房围合而成。这两进院落为非对称形式,以实用为原则。各院落之间功能分区明确,层层递进,隔而不断。二、三进院落总体沿南北向轴线展开,而第一进院落仍保持东西轴线,以突出礼拜大殿的核心地位。整个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突出清真寺宗教个性的同时,兼顾了中国传统院落布局特点,共同创造出一个伊斯兰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共通融合的建筑风格(图12~14)。

3.3 厅井民居风格

由于受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双重因素影响,湖北地区的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厅井风格。这一传统民居风格体系成熟于明清时期,正是伊斯兰教在湖北传播发展的高潮时期,因此,湖北地区清真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融入当地民居建筑特征,形成了厅井式清真寺建筑风格。

厅井式风格虽然在轴线布局和空间对位上表现出院落式特征,但其天井是通过屋面交汇的檐口形成了聚合空间,更具内向性,在平面布局上更加紧凑密集。建筑的采光、通风及排水都通过天井来解决,所以面向天井的墙面基本采用可拆卸的门窗或者回廊,提升空间通风性能,更好地满足防风、防晒及防雨的要求。湖北省四大古寺之一的松滋西斋清真寺便是湖北厅井民居风格的代表性建筑。

松滋西斋清真寺始建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1863年(同治二年)移建于今民族街,西斋清真寺门楼碑记:“清嘉庆九年,有耆老诸贤,恐报本无地,遂发虔心,号众人舍财聚资,在西斋之城隍庙侧,赎地修筑寺殿三间,是为西斋清真寺之始也。迨至清同治二年,众议寺殿岁久失修,其形单、其势卑,规模狭隘,弗能容众。於是各出己资,众人效力,迁寺於摊架山麓。大小殿堂计有八间之阔。石柱林立,左右互通,屋宇巍伟,耸入云端。湘鄂之冠,无有能匹者矣”⑦。该寺至今已150多年历史,仍保存较为完好。清真寺座西朝东,为典型的湖北传统厅井式民居建筑。清真寺主体建筑中天井占有重要地位,各功能空间均围绕天井来安排,整座建筑群按东西轴线对称布置,纵轴依次为前厅、天井、中堂和礼拜大殿,两侧厢房作为办公、沐浴和生活用房,通过天井将建筑划分为宗教活动和居住办公两部分空间。面向天井的正厅明间开敞,不仅使室内外空间有所交流,还与天井形成效果显著的通风系统。西斋清真寺中大小不一的天井,使院落空间错落有致,既丰富了建筑层次,也起到联系建筑空间的作用。

结语

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在湖北地区传统形式的清真寺里表现得无比生动和淋漓尽致。这里的穆斯林早已对中华文化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清真寺建筑在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同时很好地融合了湖北地域特色。由此可见,穆斯林先民通过一系列努力使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文化相融相通,在此过程中,展现了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标志本身也起到宗教传播、宗教氛围营造的作用。因此,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也需要从清真寺建筑开始,在充分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思想和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汲取现代化元素和地域性特征,使清真寺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未来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文中数据来源于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② 武汉市清真寺巷清真寺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自辕门口迁移来此,1966年被拆除。

③ 六信: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

④ 由于该寺年代久远,礼拜大殿破损严重,于2015年拆除,目前正在原址重建。

⑤ 文献[10]:167。

⑥ 勾连搭:两栋或多栋房屋的屋面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接,在连接处做一水平天沟向两边排水的屋面做法,其目的是扩大建筑室内的空间。

⑦ 《西斋清真寺门楼记》为2001年重新修建松滋西斋清真寺入口门楼时所刻。

猜你喜欢
礼拜大殿清真寺
英文目录与摘要
完璧归赵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松涛吟唱的诗行
节俭教育
猜字谜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