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心脉宁联合缬沙坦在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分析

2021-03-03 08:34谢欢欢邓镜业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心脉全血缬沙坦

谢欢欢 邓镜业

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高血压因素参与引起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中有研究指出,首次卒中治疗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最危险的阶段,且存在高血压症状者的复发率更高[1]。卒中复发后会加重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死亡率较高[2]。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实施治疗来预防卒中的再次发生,缺血性脑卒早期管理指南指出,有效进行血压管理可减少卒中的再发,探寻一种有效方案来提高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3]。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在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用血栓心脉宁联合缬沙坦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94例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中关于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2)精神状况无异常且能主动配合有关治疗;(3)患者梗死发病后1~6个月,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示mRS评分≤3分。排除标准:(1)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等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2)合并血液系统或代谢障碍疾病;(3)合并感染或6个月内接受过大手术;(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51~78岁,平均(65.0±3.5)岁;治疗时至卒中首发病程0.7~5.2个月,平均(2.9±0.7)个月。研究组男32例,女15例;年龄51~77岁,平均(65.5±4.0)岁;治疗时至卒中首发病程0.8~5.1个月,平均(2.9±0.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且患者均对本次研究所采取的治疗方法知情同意,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血栓心脉宁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分散片(生产厂家: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80820,规格:80 mg),口服,80 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4180,规格:25 mg),口服,75~150 mg/次,1 次 /d。研究组给予缬沙坦分散片,口服,80 mg/次,1次/d;血栓心脉宁胶囊(生产厂家: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1490,规格:0.5 g),口服,2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不良事件包含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脑出血、消化道溃疡。全因死亡率指:研究期间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即研究期间不管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均算作死亡人数。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定义:一是神经功能出现新的缺损症状;二是初发症状及各项生命体征有所加重,且进展性卒中排除在外;三是经MRI、CT检查后,新的缺血性病灶确实存在。(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应用电子血压计测量。(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应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比较

对照组全因死亡率为12.8%(6/47),研究组为 2.1%(1/47),研究组低于对照组(χ2=6.536,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8,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比较[mmHg,(±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比较[mmHg,(±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1) 158.84±6.84 141.06±5.05 98.73±6.06 90.99±4.88研究组(n=46) 158.79±7.11 132.28±4.15 98.75±5.73 82.36±4.02 t值 1.705 19.838 1.316 21.067 P 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收缩压 舒张压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1) 6.25±0.61 5.76±0.43* 13.44±1.29 8.27±1.02* 2.87±0.33 2.07±0.29*研究组(n=46) 6.26±0.56 4.02±0.35*# 13.42±1.35 5.03±0.46*# 2.88±0.31 1.18±0.25*#组别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表3 (续)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其中高血压是独立危险因素,因该因素引起的卒中称为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中老年群体是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人群,随着生活结构改变及老龄化进程的进展,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出现增长,严重威胁着中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4]。临床中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首发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年内约33.3%患者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该类患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风险较高。分析与以下因素有关:(1)长期高血压会引起脑部小动脉出现痉挛,导致脑部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组织持续缺氧、缺血,增高血管内压力[5]。(2)同时高血压还会引起脂类物质不断在血管壁沉积,使脑动脉血管变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血栓的发生风险,最终引起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的二次复发,因此对该类患者积极开展二级预防是极为重要的[6-7]。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高血压是导致其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若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且其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则因高血压的存在会使得脑部小动脉出现痉挛,脑血流量减低,脑部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血管内压力明显升高,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极易在血管壁上沉积,进而导致脑动脉出现脂肪样变性,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使得脑动脉的血管管径明显减小,其弹性降低,阻力增加的同时脑血流明显减少,导致血流缓慢、脑部供血不足,以致脑血栓形成,最终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出现。因此,对存在上述情况者,降压治疗使延缓其病情,避免疾病进展的有效方案。缬沙坦是降压药,可封闭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促使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上升,对相关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引起的生物学效应产生阻断作用,通过有效抑制血管的收缩、减少醛固醇的释放来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8-9]。临床中有研究指出,缬沙坦可降压作用比较平稳,服用2 h内可发挥降压作用,4~6 h达高峰,且效果可维持超过24 h,因此每天仅需服药1次[10]。同时其不会对机体的总胆固醇、尿酸等水平产生影响,停药后不会出现反跳现象,临床应用比较广泛。阿司匹林是以往临床抗栓治疗的首选药物,但相关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响,且用药抵抗反应较高,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整体效果不理想,因此探寻另外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11]。

血栓心脉宁是由川芎、水蛭、丹参、牛黄、麝香、蟾酥、槐花、冰片等组成的中药制剂,其中方剂中的麝香具有气香走窜、辛散温通作用,川芎、水蛭、丹参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可发挥增加冠脉血流量的效果[12]。牛黄、槐花具有凉肝息风、开窍醒神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可发挥降压、血管扩张、增加脆性毛细血管的弹性等作用,使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功效[13]。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血栓心脉宁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凝、增加脑部血流量、纠正脑动脉血管痉挛、扩张血管等的作用。临床动物实验发现,血栓心脉宁能够延缓大鼠血栓的形成,有效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因此可将应用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栓心脉宁联合缬沙坦能够更好控制患者的血压。血液流变学能够反映机体血液的黏稠度,可以作为早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估[15]。血流变学指标的上升提示机体存在血栓的风险,因此可将其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效果的评判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栓心脉宁联合缬沙坦能够降低血流流变学指标,减少卒中的复发。分析其原因是血浆黏度、脂质过氧化物降低后能够抑制血栓素、凝血酶的活性,进而可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上述方案具有服用简单、长效及安全等特点,更加有助于患者接受,利于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用血栓心脉宁联合缬沙坦治疗取得理想效果,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血流流变学指标,降低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等不良事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心脉全血缬沙坦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复方心脉佳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