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怡
红肉一般特指哺乳动物的肉,比如我们常见的猪肉、牛肉、羊肉,就是红肉的典型代表。
红肉因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现出红色而得名,也是我们日常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
不过,在平时和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提问:
听说红肉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是不是要少吃或者不吃红肉了……
红肉要不要为性早熟背锅,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
说到“性早熟”,大家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激素”,进而又担心是不是我们的食物中含有某些不应该有的激素,导致了孩子“性早熟”。
事实上,所有的动物性食物中天然存在激素。
这些内源性激素是维持动物(包括我们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常见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母乳中都会有天然激素,正常食用各种动物性食物并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查询文献发现,2016 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每周进食红肉<4 次的女孩(5-12 岁)相比,每天进食红肉≥2 次的女孩初潮年龄要早得多,因此研究认为童年期间较高的红肉摄入频率与月经初潮年龄有关,而其他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频率与初潮年龄无关。
与之相反的是,2020 年上海的一项针对6-18岁女学生的研究显示,猪肉、牛肉、羊肉、加工肉的消耗量或肉类总消耗量与初潮年龄均无关。
类似的研究有不少,基本上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还难以得出某一类食物会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结论。
目前来看,红肉并不需要为“性早熟”而“背锅”。
性早熟指女孩早于8岁,男孩早于9 岁,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
女孩的第二性征包括乳房发育、来月经等,男孩的第二性征则包括阴茎和睾丸增大、胡须喉结等表现。
性早熟的具体原因很难确定,也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某一类食物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主流的观点认为,性早熟更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影响;肥胖;媒体、电子产品中相关内容引起的性刺激;早期不良养育关系。
与其纠结于某一种食物,关注孩子整体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控制孩子的体重,可能对预防性早熟更有帮助。
作为动物性食物,肉类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在孩子的生长发育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样都是肉类,红肉和禽肉、鱼虾等最大的差异在于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红肉的脂肪含量高,饱和脂肪酸较多。
在微量营养素方面,红肉和白肉(禽肉、鱼虾等)都是铁、锌的重要来源,但含量差异较大。总体而言,红肉中的铁含量要高于白肉。
说到饮食结构,红肉在孩子的整体饮食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婴幼儿(7-24 个月)
在生命早期的大脑发育中,动物性食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铁的需要,在这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
宝宝添加辅食之初,就建议优先尝试含铁丰富、铁吸收率又高的红肉,以保证宝宝对于铁的需要。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7-12 个月宝宝建议每天摄入肉禽鱼25-75g,13-24 个月每天摄入肉禽鱼类50-75g。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建议含铁丰富的红肉可以占到肉类的一半左右。其他禽类、水产品可以经常交替吃,丰富孩子的食物库。
学龄前儿童(2-5 岁)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这个阶段每天肉禽鱼类的推荐摄入量是50-75g。
出于对环境污染物的担忧,建议孩子每周食用鱼类不超过2-3 份。2-3 岁孩子每份不超过28g,4-5 岁的孩子每份不超过57g。
在此基础上,个人建议剩下的动物性食物可以由红肉和白肉平均分担。
如果宝宝存在贫血,在遵医嘱服用铁剂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红肉的比例。
学龄期(6 岁以上)
学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对于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需要根据生长发育情况不断增加。
在总体的饮食结构上,家长可以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来安排孩子不同食物的摄入比例。
在扣除每周2-3 份低汞的鱼虾贝类(6-7 岁每份57g,8-10 岁每份85g),剩下动物性食物的份额仍旧可以由红肉和禽肉来共同承担。对于贫血的孩子,需要适当增加红肉的比例。
选择合适的购买渠道。工业化的养殖更能保证肉类的质量控制。正规购买渠道的肉类都已经过检验检疫,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选择合适的部位。红肉的脂肪含量高,饱和脂肪酸较多。尽量选择瘦肉部位,避免肥肉。并注意合理的烹调方式,多蒸煮,少油炸。
避免烟熏和腌制肉。肉类烟熏和腌制过程会受到多环芳烃和甲醛等多重有害物质的污染,过多摄入可能会增加某些肿瘤的风险,应当少吃或不吃。
预防孩子性早熟, 除了关注红肉的摄入量外,更应该关注孩子整体的生长发育、饮食摄入和成长环境。
对于已经超重肥胖的孩子, 在保证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适当多吃杂粮、蔬菜、水果和豆制品。 同时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
生活中要保证孩子运动的频率和强度,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
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 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物对孩子的影响; 注重良好的亲子互动,减少孩子对成人信息过多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