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点亮生态“智治”

2021-03-03 09:08陈舒车娜樊莉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1年1期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河长

陈舒 车娜 樊莉

从治河治林到核算“生态账本”,信息化时代的测绘地理信息挥动着令人惊喜的科技能量棒,推动着“测绘+”越拓越宽。那些曾养在“深闺”的数据资料和技术成果是如何牵手各行业,精准对接需求,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请看测绘地理信息“十年磨剑,霜刃初试”,跨界服务生态“智治”。

测绘+水利“一图一平台”河长治河不再难

2017 年,四川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然而,工作推进中问题随之而来。

“河在哪里?”率先摆上台面。河流水系不仅有自然属性,也包含空间地理属性,涉及不同地方、行业等,纷繁复杂。“那时,我们的河湖名目底数并不清楚。一条河上下游分别多长、面积多少?全省数据加起来不能闭合。每片区域的空间地理信息不明确,河长管哪就弄不清。” 四川省河湖管理局副局长宋超说,想要有效开展河长制,达到河长治河的目的,先得有一套完善的河湖数据库。“这样浩大的信息化工程,仅靠水利部门是很难完成的。”

千头万绪从何入手?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专业队伍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主动找上门。 “测绘部门有完整、准确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面掌握全省地表覆盖、地貌、地物等数据信息,这在各类信息化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升指出。

聚焦河长制痛点、难点的服务,送到了水利部门的心坎上。很快,双方达成合作,以“水利+测绘”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河长制“一张图”建设。

“第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院长文学虎介绍,该院以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主要数据源,全面核查了河、湖、库、渠等水体的基本信息,结合环保、农业、住建等行业专题数据,推进数据多源异构融合,建成了河长制“一张图”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各级河流流域之间和行政区划之间统计信息的闭合。

其后,划定河长责任区域。经过反复对比复核,明确了四川河流的数量,确定了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流位置名称和普查代码,理清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等关系,划定了流域界线。

数据、责任明了后,就是“如何智慧监管”的问题。

● 松材线虫病防控无人机遥感监测 周兴霞/供图

“对此,在‘一张图’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又研发建立了‘一张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把专业的数据生动地呈现在地图上。”文学虎介绍,该平台包含河湖基础信息填报、数据统计分析、一张图可视化管理、数据共享等方面内容,在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的支持下,全省21 个市级、183 个县级水利部门共建共享,将河长与河流进行关联,实现了“河长找河”“河找河长”信息的自动化匹配。

轻点鼠标,在平台电子地图上选择任意一条河流,即可查看和记录与各河段关联的所有信息。河长办调度中心可实时了解河长巡河情况,及时发出调度处理意见,“图上点兵,运筹千里”。

2019 年8 月,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发现芦山县芦阳街道先锋社区潘家河行洪河道疑似被占用,相关信息随即记录在了平台上。当地河长迅速调查核实,先后开展两轮整改,清理了阻碍行洪的高秆作物和林木,恢复了河道原貌。

“河长制‘一张图’信息化建设,让治水有了最为基础的保障。省市县乡村五级5 万余名河长依托‘一张图’,开展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监督执法6 大治水行动。河湖管理从行政区域监管实现了向全流域监管的转变,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因河施策提供了有效支撑。”宋超满意地说。

据了解,在“一张图”研发过程中,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编制了《四川省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化平台河湖数据标识码编码指南(试行稿)》《四川省河长制湖长制基础数据表结构与标识符(试行稿)》等6 个标准,其中4 个填补省内空白,2 个填补国家空白,为各地解决数据口径不一致、统计数据不闭合等问题提供了指南。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四川治水护水成效逐渐显现。去年前三季度水质监测数据表明,四川省87 个国家级水质考核监测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84 个,比推行河长制之前的2016 年增加了21 个,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幕后功臣”——“一张图”“一个平台”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样本在全国推广。

2020 年11 月4 日,在首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中,四川省河长制“一张图”基础信息与共享服务平台,从83 个政务大数据应用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政务大数据应用赛十佳案例”。

测绘+林草“天空地”精准锁定“患癌”松树

一棵松树的寿命可达千年,但若得了“松材线虫病”,40 天就宣告死亡。一棵松树染病,一片森林遭殃。松材线虫病传染性极强,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之一。由于不能根治,又被称作“松树的癌症”。

自2004 年四川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仅仅16 年,疫区已涉及42 个县(市、区),导致数百万株松林死亡,全省5000 万亩松林、20%的森林资源面临威胁。自然保护地、长江上游重点林区,更是谈之色变。

为守住片片苍翠,夯实生态保护责任,四川将松材线虫病防治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强化问责。曾因防控不力,部分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被省政府集体约谈。

“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至关重要。”四川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总站相关负责人说,松材线虫病如同新冠肺炎疫情,漏掉一棵病树都会造成“病毒”扩散。传统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查,蜀地山大谷深,很多地方人去不了,同时也容易出现遗漏,达不到“全面监测、精准监测”的目的。

2016 年8 月,一个偶然的会议间隙,原四川省林业厅得知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有卫星遥感技术和多种类型的无人机,能够提供不同地形、面积的影像和技术支撑。

“可不可以用来监测枯死松树呢?”一个大胆的设想催生了一次跨界合作。

很快,“松材线虫病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技术研究”项目在四川省科技厅立项,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向防控松材线虫病发起挑战。

“防控行动分为普查、详查、核查三部分。”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程多祥介绍:普查,即在“天”上,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开展大范围监测,初步确定染病疫区;详查,指在“空”中,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和高(多)光谱技术精准锁定疫木的位置、树种、病态特征等信息;核查,指在地面上,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智能核查软件系统,实地统计、标定患“癌”松树,对病树及时进行砍伐和无害化处置。

与病害赛跑,要快!要准!川东,300 万亩林区,1 个月完成航飞。最重要的是,核查点区域的影像判读准确率达到90%以上。林业部门“按图索骥”,拔除处置一棵棵枯死松树,对新合作方式赞不绝口。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中心组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枯死松树人工智能(AI)识别系统,对航拍的枯死松树实现了“一键化”“智能化”识别。

“AI 自动识别效率可达单张影像0.2 秒,辅以人工判识精度可达到95%以上,有效弥补了传统人工识别效率低、易漏判错判等问题。”研发团队工程师陈笑峰介绍。

疫木形态各异,需要大量样本供技术人员模型训练,这是AI 精准识别的关键和难点。“就像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要经过几百万的样本模拟训练后,才能准确判断出遇到的各种情况。”陈笑峰引喻。对此,中心构建了松材线虫病枯死松树影像解译样本库,采集了30万个样本,涵盖了枯死松树早期、中期、后期等各阶段疫木类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全省疫情监测防控一张图,建成疫情监测天空地一体化数字平台,为林业部门快速掌握疫木数量及空间定位分布,开展精准除治、效果督查、疫情防控等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程多祥说。

双方合作5 年来,全省500 余万亩松林完成“体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率和准确性显著提高。省级评估成果显示,去年上半年四川疫木除治数量约160 万株,同比下降56.64%!

目前,四川省已形成了面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大植物疫情遥感立体监测产品技术解决方案。集测绘、森防等行业专家及技术力量编制的《松材线虫病致死松树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已经落地,相关科技成果在贵州、安徽推广应用。

测绘+审计借“天眼”算清“生态账本”

● 成都市天府新区锦江生态带 刘建龙 /摄

2015 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中。同年,《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出台。“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测绘遥感、自动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辅助开展离任审计工作。”文件中这简短的一句话,让时任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处副调研员的石江南眼前一亮。

彼时,四川省审计厅正在为如何“有据可依”发愁。

其实,从2014 年开始,四川审计部门已经在绵阳、攀枝花等城市及相关区县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开工项目未办理环评”“耕地撂荒”“基本农田划定不实”……尽管审计部门在对某县主要领导开展离任审计时发现了一些疑点,但要实打实弄清十分困难。

“专业性强、行业差异大。”审计人员普遍反映。比如,一块地涉及农业、林业、环保、规划等部门,各有一套政策和标准,给审计带来很多困惑。有的数据提取周期与领导干部任期时间不匹配。比如,森林资源普查十年一次,而领导干部的任期一般少于十年。而像自然保护区违规开发、河道非法采砂等问题,事发地隐蔽、交通不便,精准核查难度太大。

“传统审计大多翻账本查资料,审计人员精通财经领域方面的工作,却缺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支持,很难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甄别疑点。”四川省审计厅电子数据审计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门难进、量难核、图难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何处发力?石江南恰逢其时的“上门服务”电话,打破了困局。

在一连串“自我介绍”后,“所看即所得”——独立于任何部门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数据,可实现监管追溯的多源遥感影像,智能大数据分析,专业的技术队伍,让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连呼“没想到”。 几度拜访、回访。2017 年4 月,四川省审计厅和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两家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共同实施《自然资源资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省级重点研发项目。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循,唯有技术攻坚。”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高级工程师龚建辉指出。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围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发现问题难、核查取证难、评价定性难”三类问题,一个技术路线框架清晰构建了出来。

首先,确定一套考核指标。哪些工作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评价?结合审计需要,项目组探索建立了疑点分析指标及综合评价指标,制定了评价标准,构建了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完成数据采集收集。取证是审计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卡脖子”环节?“我们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找疑点,拓展数据获取方法,综合运用多源多尺度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多源多时态异构数据整合技术、移动平板和无人机协同综合核查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提取,确保了数据真实准确。”龚建辉介绍。

最后,出具取证单,由审计人员完成审计报告编写。技术团队开发了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疑点移动核查、非现场核查、取证单自动生成于一体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信息平台”,依据审计需求开展试点示范应用。

天上看、网上对、实地核,技术的全方位保障让疑点无处遁形。“被忽悠”的事情也完全杜绝了。四川省审计厅电子数据审计处相关负责人说,此前到村里核实基本农田划定,被基层干部带着转来转去,“眼前这块地是不是图斑上的呢?真不好辨别。”有了测绘技术保障后,拿着移动平板直接到现场核实,方便快捷。

“项目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技术路径得到了审计署的充分肯定,“四川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模式,促进了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2018 年起,四川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通过绿色审计倒逼领导干部绿色担当。目前,四川省审计厅利用项目成果已完成了广安市、成都市青白江区、广元市青川县等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惠农一卡通”及宜宾、眉山、乐山等国土专项审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等工作。福建、甘肃、云南、重庆、新疆等省份借鉴了相关技术方案。

测绘部门的收获同样丰硕。“以前我们为测绘而测绘,测绘成果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没有深入研究。”杨升如是说,“这几年,我们特别注重让测绘数据成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厅、省林业和草原局、审计厅以及环保、应急等部门开展的合作非常有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下一步我们将在数据成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松材线虫病河长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以及病原与病媒的综述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
开化:催生“河长”公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