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关寒冰
2020 年10 月28 日,中 国 测绘学会学术年会在河南郑州举行。在开幕式上,大会对荣获“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奖”的先进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来自河南省遥感测绘院的副高级工程师王俊,步履从容地登上领奖台,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接过了荣誉证书。
一时间,过往的经历在王俊脑海中闪现 :17年前,身板单弱的“细伢子”走出了大山,一头扎进武汉大学这所测绘殿堂,在遥感技术的新知中肆意徜徉;13 年前,怀揣知识与理想的青年自觉投身西部,勇当甘肃“无图区”上的开拓者,在40 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谱写壮志初心;5 年前,事业有所成就的技术骨干选择转战中原,在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孜孜以求,不断探寻新的突破。
烂漫樱花、苍茫戈壁、殷商遗迹……交叠在一起。对于王俊来说,变化的是沿途风景,不变的是勇攀创新高峰、致力测绘技术发展的信念和使命。
2006 年,一则新闻让正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就读的王俊辗转难眠:受装备水平、技术条件和恶劣环境的制约,我国西部约200 万平方公里区域尚未实现基础测绘数据全覆盖,被称为“无图区”,使得国家基本图始终存在约20%的空白,亟待填补。
“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学生,我应该到西部去施展本领!”理想就此深种,让王俊的求学之心愈加炙热:摄影测量、遥感技术及应用、GPS 测量、航空航天雷达技术……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一切只为让梦想从朦胧迈向清晰,从规划步入现实。
在毕业招聘会上,王俊毅然走向甘肃省地图院。一番长谈,让院领导对这个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的年轻人着实欣赏,当即便签下了聘用书。就这样,王俊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在父母的忧虑和不舍中,踏上了千里之外的陇地,成为甘肃省地图院航测项目部的一员。
测绘是个艰苦行业,西部测图更是要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交通、通信、住宿等困难横亘在王俊和同伴面前,狂风、饥渴、陷车、迷失等意想不到的考验更是家常便饭。短短数月,这个南方小伙儿便被粗豪的西北风磨砺出了一身“铜皮铁骨”。
2007 年9 月7 日,身 处 河 西走廊的王俊正与同伴们像往常一样开展外业调绘,一群人的到来打破了平静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一行前来慰问调研。曾培炎充满感情地说:“测绘人员长年工作在野外,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非常辛苦。”他鼓励大家,要不断提高测绘工作水平,提升测绘行业的创新能力,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殷殷嘱托撞击着王俊的心弦,引起阵阵回响:“想要填补‘无图区’的测绘空白,苦干固然重要,而构建起高新测绘技术体系,进而打破技术桎梏,提升生产效率,才是实现甘肃省基础测绘数据全覆盖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地形地貌复杂,像控点测量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王俊开始大量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最终,ADS 推扫式成像技术走进了他的视野。“从传统的胶片摄影直接跃进到最先进的推扫式数字航摄技术,这个设想不可谓不大胆。”王俊坦言,“但技术革新要的就是抢占先机!”一经院领导首肯,他便立即率领团队开始攻关无地面控制空三加密技术。
回忆起那段时光,王俊直言压力极大,“坐标系统转换、POS 数据差分处理、影像匹配、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数据应用……对于我们来说,每个步骤都是新课题,每个环节都是新挑战。别说没工夫休息,只要想到全院人都在等着、盼着新技术上马,就是让我多睡一会儿,我也睡不踏实啊”。
半年后,无地面控制空三加密技术路线得以实现,并在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基础测绘数据生产中得到验证,极大减少了外业工作量。但作业方式的改变,使得数据量也成倍增加。为了解决数据快速处理的问题,王俊团队又马不停蹄地开展了集群式遥感影像处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测试工作。
基于当时有限的硬件条件,王俊另辟蹊径,建立了基于刀片机服务器的集群式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啃下了计算机硬件、网络、存储、集群调度软件、并行处理软件等多个“硬骨头”,建成了先进、高效的数据快速处理系统,成功应用于甘肃省1∶1 万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影像底图生产项目。
“过去要几十人完成的任务,如今只需四人;以前从航飞到成图需要两至三年,现在航摄当年即可成图,影像处理能力提升了近十倍。”王俊介绍说,随着后来全省像控点影像库的建成,甘肃省不但告别了“无图空白区”的历史,测绘生产水平还一跃达到全国领先,成为兄弟省份争先学习的对象。
2015 年,一纸调令让王俊踏上了来豫的旅程。临行前,昔日的领导紧握着他的手,只能用调侃来掩饰不舍 :“你终究只是一个过客。”王俊用力地回握:“能够有幸赶上甘肃省基础测绘蓬勃发展的大时代,实现全省影像图覆盖,我已践行了最初的梦想,不虚此行。”
进入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后,王俊首先利用充足的经验,理顺了集群式影像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克服了引进技术落地后的“水土不服”现象,随后便开始了有关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尝试——这既是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努力建设服务型测绘、开放型测绘、创新型测绘”的构想,也是他逐梦河南的初衷。
为了让构想扎实落地,王俊又进入了“5+2”“白加黑”的忙碌状态。“要完成从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革新,就要持续强化天、空、地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能力。”他如是解释。
彼时,无人机打开了测绘市场的一个全新风口,王俊瞄准时机,开始着手研究无人机规模化生产,对影像畸变改正、相机检校、空三加密、立体测图、DEM/DOM 等各生产环节逐一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了从无人机航飞、像控点布设、空三加密到3D 产品生产的完整生产流程,为全院大规模应用无人机测图奠定了基础。
2016 年,河南省卫星测绘应用中心落户河南省遥感测绘院,承担全省范围内国产卫星影像存储、处理、应用、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王俊作为数据处理部的“掌舵人”,始终致力于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
2017 年,他牵头引进我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通过调试参数配置、编写移动全息数据采集与智能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移动测量系统的应用方向……至此,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与应用体系规模初现。
随后,王俊又被委以重任——主持编制《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一次将“科学”贯穿始终的方案编制,他带领团队仔细研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制定的技术大纲,充分统筹省局及局属单位的业务分工和基础设施情况,每一次调研都严谨扎实,每一次讨论都激烈务实。方案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不断丰富,在一次次删改修订中日臻完善。
方案提出了开展现代测绘基准、信息化测绘生产、信息化测绘服务、信息化测绘质检、信息化测绘业务管理、信息化测绘基础支撑六大体系建设。“下一步,我们将采用最新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造从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到信息服务的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为政府、行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王俊信心满怀。
近年来,王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卫星遥感影像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来。要怎样围绕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建立数据统筹机制,形成应用合力,不断增强卫星遥感资源的服务保障能力,是他要着重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2019 年,王俊找准了切入点。他主动请缨,力陈其必要性,在违建别墅清查整治中,利用遥感数据,经影像处理和叠加,自动提取疑似图斑,推动了违建监管视角的前移,为早制止、严查处提供了有效支撑。在测绘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大格局下,打赢了卫星遥感支撑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的第一场漂亮仗。
在王俊的主持申报下,2019年12 月,河南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正式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标志着河南省被正式纳入全国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体系。按照“资源共享,务实管用”的目标,一年多来,卫星中心的影像服务由传统的按需提供转变为实时处理,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卫星遥感产品体系,大大提高了卫星影像产品服务的响应速度,在土地增减挂钩核查、“一河两路”违法违规问题清查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自然资源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 年4 月,卫星中心接到省自然资源厅执法监督局的任务,为全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提取疑似违建图斑。但彼时,国家尚未下达具体工作方案。“既然无路可循,那就自己趟出一条路来!”王俊决定在郏县、长垣、兰考三个试点,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通过样本训练、人机交互等方式开展图斑核查,终于逐步厘清了执法监督局提出的“圈定范围、标注点位,定点登记、拍照移交,融入成果、填表录入,审核检查、严控质量,汇交入库、统计分析”五步工作法的雏形。
3 个月后,河南省正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行动,要求按照五步工作法,在9 月18 日前须圈定全省2013 年以来耕地及新增耕地范围,标定疑似违法建房点位,统一制作全省摸排工作范围底图。时间紧,任务重,早一天圈定范围、下发底图,就能为后续摸排留出更多时间。王俊果断提出引进人工智能影像识别技术。
“传统遥感解译技术主要依赖人工判读和半自动化软件解译,想要获取全省疑似乱占耕地建房范围,大约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而采用深度学习自动解译技术,以自动提取与监测为主、人工交互编辑作业为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仅用11 天就完成了此项工作。”王俊自豪地说。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是一场持久战。王俊正带领团队深入开展遥感影像自动化处理、解译与变化提取试验研究,不断提升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和加工能力,以便在服务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中更好地尽职担当。
从业十余年来,王俊主持的项目多次获得中国测绘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奖、科技进步奖,个人先后荣膺“青年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省级“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职工”等称号。谈及成功,王俊直言:“没有秘诀,亦没有捷径。靠的就是‘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干就干好’的责任。”
回望来时路,他初心如磐,勤勉不辍以酬其志;擘画新征程,他步履不歇,孜孜无怠奋力追梦。“立足自然资源,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慧精准的地理信息服务,我认为这是所有测绘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王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