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肌力、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1-03-03 10:58爽,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肌张力延续性肌力

范 爽,田 苹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1100;2.北京市回民医院,北京 100054)

脑卒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且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演愈烈,发病率势必会呈现进一步的上升态势[1]。尽管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辟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脑卒中患者能够得到最为迅速的治疗,但后遗症的出现却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2]。痉挛型偏瘫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绝大多数为弛缓性偏瘫,部分亚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不经过软瘫期而直接进展至硬瘫[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赋予生活多样性的同时患者需求亦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发展智慧护理,让护理工作更高效、更精准服务患者成为护理工作未来前行的重要方向。故本研究围绕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肌力、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展开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月于本院出院的11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接受常规随访患者设为对照组(n=55),接受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患者设为观察组(n=55)。对照组中,男37 例,女18 例;年龄48~74 岁,平均(65.10±1.24)岁;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42 例,出血性脑卒中13 例;起病时间:急性起病33 例,亚急性起病22 例;付费类型: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35 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 例,自费2 例;合并症:高血压11 例,糖尿病8 例,冠心病5 例。观察组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50~76岁,平均(65.17±1.31)岁;脑卒中类型:缺血性脑卒中44例,出血性脑卒中11 例;起病时间:急性起病35 例,亚急性起病20 例;付费类型: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37 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 例,自费1 例;合并症:高血压13 例,糖尿病9 例,冠心病6 例。两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为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且具备较好的认知理解能力;(2)肌力2 级(含)以上、肌张力3 级(含)以下者;(3)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照护者连续照护时间≥6 个月且熟练运用微信者。排除标准:(1)完全瘫痪或者是植物生存状态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3)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和(或)家属拒绝此次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随访,出院后1 个月内医护人员每周电话随访1次,出院1个月后每2周电话随访1 次,以月为单位每月上门随访1 次。随访期间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锻炼方法,鼓励患者持之以恒,对患者存在的问题予以解答,巩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观察组实施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由1名康复医师、本科室6名~8名护师或护士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住院期间指导患者登录平台以及具体操作,如卧位护理(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坐位护理、站位护理;患肢功能康复护理(按摩、翻身动作训练、床上训练、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站起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健康促进(安全护理、坠击性肺炎预防护理、压疮预防护理)等。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和(或)家属根据自身需求在出院后即可在线上提交申请,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在收到申请后在线上通过视频连线将日常生活中的体位护理措施示范给患者和(或)家属,康复医师对每个护理环节的各个护理动作要点予以一一讲解,慢速完成每个分解动作,单个护理环节分解动作演练结束后实施连贯演示。将录制的康复锻炼视频投放至“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中,叮嘱患者及照护者下载观看,确保患者及照护者均能够如实掌握。对于个别患者或照护者则采取线下上门服务的形式提供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服务。以月为单位评估患者康复情况,总结分析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据此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叮嘱照护者积极督促患者按照改进之后的康复锻炼方案进行。安排2~3 名小组成员负责“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维护、信息的推动以及在线护理服务,确保24 h 均有小组成员在线以及时解答患者或者是照护者提出的问题。当患者或者是照护者出现负面情绪时提供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讲解康复锻炼的目的、意义,正确对待痉挛型偏瘫的事实,积极开展日常康复锻炼。向二者讲解获得成功的患者例子,促使其看到希望,解除心理障碍,重拾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重点强调照护者在康复锻炼期间对患者获得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均予以肯定和赞扬,严格按照微信群中的康复锻炼计划执行。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每月均进行至少1 次上门随访,随访期间同时记录患者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作为观察指标。肌力利用6 级肌力分级标准[4]评定。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量表[5]测定。日常生活能力利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6]测定,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运动能力利用Fugl-Meyer 评测法[7]测定,包括上肢(66 分)、下肢(34 分),总分0~100 分,分数越高运动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分析采用F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等级资料比较采用Z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肌力等级比较出院时两组肌力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后观察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肌张力分级比较 出院时两组肌张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后观察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Barthel 指数比较 出院时两组Barthel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个、3个、6 个月均较出院时上升(P<0.05),且观察组随访各时段评分均较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 出院时两组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3个、6个月均较出院时上升(P<0.05),且观察组随访各时段评分均较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1 两组肌力等级比较 n(%)

表2 两组肌张力分级比较 n(%)

表3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分,±s

表3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分,±s

表4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分,±s

3 讨论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250 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不能够独立生活[8]。由于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痉挛型偏瘫已经成为了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降低该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成为当务之急。

互联网发展推动了医疗护理行业变革,有效促进了医院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让更多优质护理资源铺设在社区、家庭中,将护理从医院延续到家中,护理人员不仅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展现,更可以实现身为护理人的人生价值[9]。延续性护理旨在通过一系列预先设计的护理方案或者护理程序向患者提供协作性的、连续性的照护[10]。将互联网+、护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找到一条适合“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成为医疗护理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11]。

本研究中两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案护理后末次随访时比较肌力、肌张力结果发现,采取互联网+延续性护理的观察组肌力、肌张力改善效果较实施常规随访的对照组更佳(P<0.05),表明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肌力、肌张力方面取得的效果更为理想。Barthel 指数、Fugl-Meyer 评分相比较,随访1 个、3 个、6 个月时各评分均较出院时升高(P<0.05),表明两种护理方案均有助于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运动能力,但观察组各评分数值更高,意味着其所采取的护理方案更加行之有效。“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为延续性护理小组与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及其照护者之间建立实时的沟通渠道创造了便利条件,借助该平台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患者康复动态,及时解决回归家庭后发生的问题,使得延续性护理服务更具时效性[12]。其次,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及其照护者通过观看真人演练及录制的视频能够如实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康复锻炼技巧,特别是康复医师指导下的分解步骤可以被各个年龄段、不同受教育水平的患者及照护者理解和掌握,扩大了受众群体范围,使得该护理方案在基层推广使用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将互联网与延续性护理有机结合能够真正实现患者的全程关注和指导,并利用便捷的网络提供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使得整个延续性护理的时效性、指向性更高[13-14]。

综上所述,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肌力、肌张力改善效果,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值得在今后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肌张力延续性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