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21-03-03 10:58谢艺红刘银品钟延旭杨永鹏蒙浩洋姚雪婷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食源性药酒动植物

谢艺红,刘银品,钟延旭,杨永鹏,蒙浩洋,姚雪婷

(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宁 530028)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我国已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10多年,对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事件进行监测。为更好了解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现对2013—2017 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3 年1 月1 日至2017 年12 月31 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事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报告标准,一次食物中毒人数10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和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均需报告该系统,并由当地或上级疾控机构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

1.2 食源性疾病病因分类 根据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将其致病因素分为:(1)致病微生物:由于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污染食品所致;(2)化学污染物:由于超量或禁用的食品添加剂、杀虫剂、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直接污染食品所致;(3)有毒动植物:因误食有毒动植物或食用方法不当而引起,如河豚鱼、贝类、木薯、四季豆、发芽马铃薯等引起;(4)真菌:毒蘑菇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等;(5)不明原因食源性疾病。

1.3 统计学方法 将2013—2017 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导出Excel,用R 3.0.2 软件对事件的流行特征和致病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对2013—2017年度病死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13—2017年,广西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 起,发病2 347 例,死亡33 例。其中一般事件74 起,占78.3%,发病2 220 例;较大事件18 起,占18.7%,发病127 例,死亡33 例;无重大及特别重大事件发生。各年度报告的事件数、发病数、死亡数,见表1。除2016 年外,各年度均有药酒中毒死亡病例发生,共死亡11 例,其中2017 年因蒙山县5 名民工因误用断肠草根泡酒中毒死亡(钩吻碱中毒),病死率相对较高;另外,毒蘑菇中毒死亡事件也时有发生,2013 年、2014 年和2017 年均发生了毒蘑菇中毒导致7人死亡。2013—2017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病死率各年度稍有波动,但无明显下降趋势(趋势性卡方检验P值为0.331)。

表1 2013—2017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布情况

2.2 时间分布 2013—2017 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数一年四季均较为常见(图1),但大部分发病人数集中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占总发病人数的85.2%(2 000/2 347);冬季发病人数相对较少,占总发病人数的14.8%(347/2 347),但冬季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36.4%(12/33)。另外,春季和秋季死亡人数也较多,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30.3%(10/33)和24.2%(8/33);夏季发病人数相对最多,占总发病人数的31.3%(735/2 347),但死亡人数最少,占9.1%(3/33),可能主要与不同季节主要致病因素不同有关(表2)。致病微生物和毒蘑菇引起的事件多见于春季和夏季;有毒动植物中毒多见于冬季,春、夏季也时有发生,有毒动植物中毒主要致病因素为桐油、桐油果、木薯和药酒,此类事件及毒蘑菇中毒的后果均较为严重,病死率高。

图1 2013—2017 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发病人数及其死亡人数季节分布

表2 2013—2017 年不同季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及其致病因素分布 n(%)

2.3 场所分布 不同场所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情致病因素情况,见表3。发生在家庭的事件以有毒动植物(药酒、桐油、桐油果、木薯中毒)和毒蘑菇中毒较为多见,共死亡29 例,占死亡总人数的87.9%(29/33),其中药酒、木薯和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21 例;致病微生物引起的7 起家庭事件中,5 起发生在家庭红白喜事宴请(致病因素为沙门氏菌4起、副溶血性弧菌1 起)。发生在集体食堂(学校食堂、工地)的事件以有毒动植物和致病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其中有毒动植物以桐油果(7 起)和四季豆(5 起)中毒为主,致病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起)和致泻性大肠杆菌(4 起)为主。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酒店、餐厅、蛋糕店)的事件以致病微生物为主,占75%,致病因素主要为沙门氏菌(6 起)和副溶血性弧菌(4起)。

表3 2013—2017 年不同场所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分布

2.4 致病因素 2013—2017 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详细致病因素,见表4。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事件总数和发病总人数的34.8%和47.2%,但病死率较低,2例死亡病例均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中毒;主要致病菌以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该3 种致病菌引起的病例数占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病例总数的85.7%。化学性污染物导致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相对较少,但毒鼠强、氟乙酰胺等鼠药中毒时有发生,并引起4人死亡,其中2起毒鼠强中毒发生在家庭,1起氟乙酰胺中毒为学校投毒事件。有毒动植物和真菌中毒发生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发病人数的33.7%和19.3%。但病死率较高,尤其是药酒中毒、野生蜂蜜中毒、木薯中毒和毒蘑菇中毒,病死率分别高达44.0%、33.3%、25%和17.5%,此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家庭,其中药酒中毒以钩吻碱和乌头碱中毒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广西2013—2017 年发生了6起钩吻碱中毒事件,发病28 例,死亡11 例,中毒原因包括将断肠草叶子误当野菜食用、误用断肠草根泡药酒和食用被断肠草花污染的野生蜂蜜。

表4 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分析

3 讨论

广西2013—2017 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分布有一定的季节和场所分布特点,夏季以致病微生物性为主要致病因素(占59.1%),发病人数最多,但死亡人数最少。冬季发病人数最少(占14.8%),但死亡人数最多(36.4%),春、秋季死亡人数也相对较多,与不同季节主要致病因素、暴露的机会和饮食习惯不同有关,广西近几年秋、冬季药酒中毒、木薯中毒、野生蜂蜜中毒较为常见,可能与秋冬季人们喜喝药酒的习惯以及桐油果、木薯的成熟季节有关;春季死亡人数较多主要与毒蘑菇中毒、野菜中毒有关,广西地处亚热带,春季温暖、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蘑菇、野菜生长,毒蘑菇中毒、野菜中毒也时有发生;有毒动植物中毒、毒蘑菇中毒后果较为严重。因此,秋冬季和春季病死率较高。从不同场所致病因素分布来看,发生在家庭的事件以有毒动植物(药酒、桐油、桐油果、木薯中毒)和毒蘑菇中毒较为多见,后果较为严重;发生在集体食堂(学校食堂、工地)的事件与全国类似[1],以有毒动植物和致病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其中有毒动植物以桐油果和四季豆中毒为主,后果相对较轻,但学校等集体食堂鼠药投毒事件也偶有发生;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酒店、餐厅、蛋糕店)的事件以致病微生物为主。提示在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时要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季节、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食堂以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为主,农村家庭秋冬季喜喝药酒、春季喜采摘野蘑菇、野蜂蜜等习惯,容易发生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农村小学生误食桐油果也较为常见。因此,春季和秋冬季尤其要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教育,不要乱采食野菜、野生蘑菇、野果,不要擅自浸泡和饮用安全性不确定的药酒。

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多见于3~8 月份,无明显季节性,邻近的长沙市2015—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6~9 月,事件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和65.67%[2],季节性特征明显。可能与主要的致病因素和气候有关,长沙市以毒蘑菇中毒引起的事件数最为多见[2],广西以致病微生物最为多见。另外,广西夏季较长,春夏季气候变化不明显的特点有关,广西3 月、4 月份气温大幅回升,梅雨季节气湿大,有利于细菌繁殖,3~8 月份均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在致病微生物的病原方面,全国以副溶血性弧菌为首位病原[3],广西以沙门氏菌引起的事件数和病例数最多,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与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结果一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显示,生肉类沙门氏菌检出率高达15%[4],如在屠宰、加工、销售等环节处理不当,容易发生交叉污染或引起大量繁殖,从而引起食源性疾病[5]。另外,广西2013—2017 年尚有26.1%的事件致病因素不明,尤其是发生在集体食堂(学校食堂、工地)的事件,尚有33.3%的事件未找到致病因素,明显高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1],今后一方面要加强集体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和防控、溯源等方面工作的力度,加强不明原因事件的分析,规范事件的调查处置;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能力,为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近几年报告了多起钩吻碱中毒事件[6-7],中毒原因多样,包括误将断肠草叶子当野菜食用、误用断肠草根泡药酒和食用被断肠草花污染的野生蜂蜜等。断肠草在广西境内广泛分布[8],主要有毒成分为钩吻碱,具有极强烈的神经毒性,中毒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抽筋、眩晕、四肢无力、视力模糊、吞咽困难、言语含糊不清、呼吸衰竭、昏迷等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可在1~8 h内死亡[9-10]。广西近几年因钩吻碱中毒导致11人死亡。另外,乌头碱药酒中毒事件也较为常见,主要原因为自泡药酒,一方面与广西农村相信民间偏方,喜喝药酒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报告的敏感性提高有关,广西近几年药酒中毒事件高发、严重,每年对基层流调人员、医务人员的加强相关专题培训后,钩吻碱、乌头碱中毒事件的识别能力得到加强。针对此类中毒事件多发于农村家庭且后果严重等特点,今后重点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安全教育,教育民众不要私自采摘药草、野菜和野生蜂蜜,不要相信民间偏方,不要使用成分不明的材料泡制药酒,不喝成分不明的米酒或药酒,尤其是中草药产地或有自制药酒风俗的地区,加强当地居民对有毒植物的辨识能力,尽可能避免由于钩吻碱、乌头碱等生物碱引起的中毒事件和死亡。

猜你喜欢
食源性药酒动植物
新时代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的思考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
需要警惕的“头号敌人”——食源性微生物
药酒你喝对了吗?
锋视觉
药酒,你喝对了吗
至臻至美的动植物印花开启春季自然美好的清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