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 桦
1962 年,在傣族关门节期间,翻译、整理者历经多番追寻,在瑞丽江畔的一座佛寺里找到了《缅桂花》较完整的抄本。以这个本子为依据和基础,翻译、整理者采纳了流传在人民大众中的一些传说故事,使得这部长诗更加充实、完善。正如翻译、整理者所述:“《缅桂花》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思想性较高,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篇,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在傣族文学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缅桂花》主要的故事情节与长诗《阿暖尚堂》略同,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离经叛道的爱情故事:16 岁少女月罕与儿时玩伴、长大后不得已出家的小和尚尚堂二人心中相互爱慕,但身居寺庙多年、受到清规戒律洗脑和束缚的尚堂最初并不认为像这样离经叛道的爱情会有什么结果。最终,在月罕一片痴情和真心的打动下,尚堂下定决心与月罕私奔。头人的儿子二少爷对貌美如花的月罕早就垂涎三尺,在偷听到月罕与尚堂私奔的约定后,二少爷冒充尚堂带走月罕,把月罕带到一处寺庙,想要强行霸占月罕。月罕机智勇敢地挣脱二少爷的魔爪,逃亡途中被一户好心的捕鱼人收留。尚堂去月罕家找不见月罕,循着被二少爷刺伤的马匹留下的血迹找到庙里,双方展开搏斗。平日养尊处优只知吃喝玩乐的二少爷不敌身强力壮的尚堂,被尚堂打败。尚堂骑上骏马去寻月罕,心切切,路漫漫,情人不知在何方。欢乐的丢包节,尚堂与月罕不期而遇。罪大恶极、罄竹难书的二少爷被结结实实地捆绑在一张小竹筏上抛入江河之中。月罕与尚堂举行了热闹的婚礼,有情人终成眷属,历尽磨难的男女主人公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傣族少女》油画,作者陈艳玲
《缅桂花》的结局看起来很像是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邪恶势力并非这么容易就可以被正义的力量战胜。但《缅桂花》的民间创作者、讲述者和翻译者、整理者秉持的却又不是美化现实的童话式创作手法,它的思想内核极具现实主义态度和独立自由精神。不管是寺庙、佛爷,还是头人、少爷,在《缅桂花》中呈现的都是狰狞可怖的面目。作为假丑恶的对立面,男女主人公尚堂、月罕及打渔人等等却具有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美好品质。《缅桂花》的创作者,其现实主义态度是端正明朗的,其“三观”是经得起推敲的。在此前提下,作者采用了傣族叙事长诗一贯秉承的赋比兴叙事策略及抒情优势,将这个别具一格的爱情故事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让我们展开《缅桂花》文本,循着缅桂花的清香,去感受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缅桂花》讲述的是竹林山下一个傣族小山村发生的爱情故事,但其视野却十分宽广,开场白如此唱到:“洁白的缅桂花又美又香/香味来自那日出的东方/它会不会永远香在傣家人的竹楼/请让我敞开宏亮的嗓门高声歌唱”。讲述者的视野定位于“日出的东方”,可见故事的普遍性及普世意义。以第一人称“我”展开讲述故事,使得《缅桂花》的内容更显得可亲可信。
《缅桂花》开篇用一段看似平淡的讲述便将女主角月罕的身世、家境和盘托出,其中采用了白描、反衬、排比、夸张、悬念、伏笔等等诸多文学手法。它首先交代了月罕的家庭成员——16 岁的她与白发苍苍的妈妈相依为命。作者在这里留了悬念:月罕的爸爸哪里去了?另外,“富绕美丽的坝子”本该是生长出幸福吉祥之花,然而月罕母女却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也为后来出场的头人、二少爷一家作威作福、鱼肉乡里埋下伏笔。“竹林山上的野果月罕都采遍了/竹林山上的苦菜月罕都吃过了/人世间所有的苦啊/月罕姑娘都尝尽了”用的显然是夸张手法,这样的简略书写,把月罕一家吃的苦、受的罪浓缩为言简意赅的诗句。
缅桂花是这部叙事长诗中的诗眼及灵魂线,作者用它串起整个故事,也用它象征、比拟女主角月罕坚贞、高洁的品格。缅桂花醉人的香气,流淌在整部诗篇之中。所以,《缅桂花》开篇,便有了“她只愿意戴一朵洁白的缅桂花”这样的点睛之笔。
交代了月罕姑娘的身世及家庭成员、背景,接下来,该是男主角尚堂出场了。关门节,寺庙外,绿色草坪上,一群“穿袈裟的人”正在敲铓击鼓,有的还跳着孔雀舞。“象脚鼓一个比一个打得好/大铓锣一个比一个敲得响/孔雀舞一个比一个跳得美/欢乐的声音响遍坝尾/爽朗的笑声一阵又一阵/响亮的呼声一声连一声/优胜者就是年轻的尚堂/人们在把他不断夸奖”。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为男主角尚堂搭建了“闪亮登场”的舞台。尚堂的身份是和尚,作者若是夸他念经念得好,显然不符合长诗的价值取向,于是便将他置身于节日里一群“穿袈裟的人”中,尽管其他人“象脚鼓一个比一个打得好/大铓锣一个比一个敲得响/孔雀舞一个比一个跳得美”,尚堂依然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这样的构思显然是很用心也很巧妙的。试想,如果男主角尚堂没有这么优秀,没有“人们在把他不断夸奖”,女主角月罕怎么会对他一往情深?
接下来,和尚、佛爷开始说书念经,读者对此不以为然,写到:“念经的人各有各的心”“老佛爷念经的声音很小很小/仿佛只有他一个人才听得清/听众们微微地摇了摇头/都认为他老得不中用了/大佛爷念经的声音格外宏亮/他们念的故事妇女不想多听/有的人望着寺庙的窗外/有的人紧紧地闭上眼睛/二佛爷念经的嗓门最高/大梁上的老鼠吓得乱跑/人群中引起了一阵骚动/勾来了佛爷们心中的烦恼。”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尤其是那一只到处乱跑的老鼠,一下子就把高高在上、每天被人们顶礼膜拜的佛爷们拉下马来,拉回到凡尘俗世。有趣的是,老百姓不爱听的经,“头人们听得点头回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听经使人昏昏欲睡,作者笔锋一转,描绘起傣家坝子迷人的夜景,为男女主角的第一次会面营造温馨浪漫的场景:“红色的晚霞由金黄变成淡蓝/星辰悄悄地爬上了竹尖/大地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燕子正准备回到窝里安眠。”就在这美好的关门节之夜,《缅桂花》的男女主角尚堂、月罕双双登场了。尚堂提着黄色的竹篮化缘,得到糯米饭、酸芭菜、芭蕉、芒果,但他的心思不在这些美食上,他心中只盼快快见到童年的伙伴、长大后出落得楚楚动人的月罕姑娘。但有一事让憨厚老实的小和尚尚堂迷惑不解:多年来,尚堂每次出来化缘,月罕除了送他美食,还会馈赠他一个十分特别的礼物:一朵芬芳的缅桂花。她的心思,尚堂不懂。
两个年轻人相互倾心已久却从未向对方吐露衷肠,尚堂心湖里荡起层层涟漪:“她为什么每次都送一朵洁白的缅桂/她的心意尚堂有点不好领会/多年来天天都是这样/当和尚的人又应不应该多想?!”接下来作者解开了读者心中的疑问:尚堂为何出家?却原来:“尚堂的父亲只养着这个独子/他要尚堂终身住在寺庙/同老佛爷作个永世的伙伴/想换取来生少一些苦恼//尚堂的母亲被头人家劫走/尚堂的父亲活活哭得双眼失明/穷苦人要活究竟有多少条路?/尚堂只好在寺庙暂时居住。”作者以愤懑的笔调控诉了头人害得男主角尚堂家破人亡的罪恶行径(头人看中尚堂的母亲将她掳走,她宁死不从以身殉节)。
其实月罕家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与尚堂家可说是“一根藤上的两朵苦花”,但作者并没有在此揭秘,而是按下不表,把更多的悬念留给读者,然后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这也是本诗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
月罕与尚堂的感情建立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基础上:“十六年来他们常常相见/从小到大都在一起游玩交谈/他们相处得要比一般人美好/各人脑海里的奥妙都心照不宣”。美好的爱情,一开始总是含蓄委婉,彼此心照不宣:“不是凭空的悬念终归还是悬念/内心的秘密深藏在各自的心间/一个想着那永远难忘的过去/一个想着那神奇美妙的明天。”谁在怀念过去,谁在憧憬明天,聪明的作者又给读者出了一道思考题。
傣族生活场景 张晓梅
傣族泼水节场景 张晓梅
这一年的泼水节,天气格外炎热,大地犹如火烧,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作者并不忙于讲述即将发生的大事,而是为美丽的月罕画像:“月罕挑着水桶来到了泉边/水面上倒映着梅红色的筒裙/她的身材格外修长窈窕/眼睛像两颗明亮的金星/黑色的长发盘在头上/眉毛像深秋时的弯月/白色的短衣镶着嫩红色的边/淡黄色的披巾紧紧贴着脖颈/小桶划破了水面的平静/月罕有眼也看不清自己的倒影/她挑着泉水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像长空飘着一朵七色的彩云”。这一段曼妙的描写,既写出了月罕容颜的美丽姣好,也写出了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月罕轻盈的身姿,无疑是献给劳动者的画像和赞美诗。
泼水开始了,月罕端着小盆,手拿一片翠绿色的菩提树叶,先后为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献上诚挚的祝福。当她与尚堂相遇,她祝福尚堂“像雄鹰一样翱翔”“我的菩提树叶虽然不够壮美/愿它为你洗去心中的劳累/我的泉水虽然不够清亮/愿它为你的生活带来花香。”此时的尚堂感受到了月罕的爱意,但他身为出家人,只能婉言谢绝月罕的深情:“谢谢你的吉祥水啊/年轻的姑娘/我这个当和尚的人不敢享受。”在这个关键时刻,缅桂花不失时机地出现了:“月罕姑娘低下了高贵的头/发髻上的缅桂花掉落在地上/尚堂俯下身去拾起花儿/细心地为月罕插在髻上。”这个情节可谓是神来之笔,花为媒,把两个年轻人的心儿紧紧连在一起。
月罕谎称妈妈有事找尚堂,约他晚间相见。当晚,尚堂弹着叮琴,月罕一边摇着纺车一边柔声清唱,二人敞开紧闭多年的心扉。“闷葫芦”尚堂终于打开了话匣:“姑娘啊,好心的月罕/我的心儿象纺车一样旋转/我住在寺庙你住在家/多少话在心底深深埋藏/你不能说啊我不敢想/闷葫芦在地里慢慢生长”。“闷葫芦”终于开了腔,月罕看到了希望,她给尚堂讲了一个故事:一对年轻人从小在一起长大,荒淫无耻的国王看中了美丽的姑娘,要把她召进宫里,于是二人携手私奔,逃到一处理想的国度,获得了人间的幸福,之后又把双方至亲接来,团圆美满地生活在一起。在月罕姑娘循循善诱的开导下,在她一腔真情和一片痴心的感召下,尚堂终于挣脱羁绊心房多年的绳索和枷锁,答应次日深夜与月罕一起远走高飞。
曼飞龙白塔 张晓梅
长诗写至此处,事情有了重大转折,缅桂花当然不可能缺席,于是又有了:“月罕姑娘从发髻上取下了缅桂花/轻轻地插上尚堂的袈裟/‘愿你不要遗忘了花儿的香味/醉人的美酒不会诱走我月罕妹妹’。”
月罕在讲述一对年轻恋人私奔的故事时,读者忍不住会猜想在月罕的生活中谁是那个好色的国王?谜底很快揭晓,原来,他就是面目和心灵一样丑恶狰狞的头人家的二少爷。正如月罕、尚堂出场需要营造温馨祥和的场景和氛围,“尖头短腿”的大恶人二少爷即将登台表演,天地都为之变色:“夜色覆盖傣家人的坝子/星星紧闭眼睛浓云遮天/月亮有光但在遥远的天边/时隐时现肉眼难以分辨/南风劲吹风儿声声紧/夜莺不叫寨子死一样寂静/傣家人在鼾声中不安地睡去/路上不见夜里的行人。”二少爷用宽大的袈裟把全身裹得紧紧的,装扮成尚堂的样子,轻轻敲响月罕的竹窗。月罕不疑有他,从窗里翻出落在二少爷的白花马上。二少爷自以为抱得美人归,不由得欲火中烧、心急如焚:“二少爷心儿乱跳/二少爷像喝多了陈年老酒/长长的口涎垂在地上/只想尝尽这人间幸福的奇妙”。他嫌白花马跑得还不够快,凶狠地在马屁股上刺了一刀,白花马受到惊吓,急速地向前奔跑起来。(这就为之后尚堂循着马儿的血迹追踪到寺庙提供了行路线索)
二少爷的马停在寺庙而不是别的地方,这个安排别有深意,正是在这个貌似肃穆庄严的地方,褪去伪装的二少爷露出了他丑陋不堪的真实面目。
诗篇用了不少语言来描画、形容二少爷令人作呕的外表:头既小又尖,缩在双肩上,看不到脖颈;一只独眼就像老鼠眼,滴溜溜地转动;没有眉毛、面红筋涨的脸上长满了麻子;鹰钩鼻格外突出;牙齿稀稀拉拉只有上半边;耳朵很大却无耳廓;脚小且跛,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总之,二少爷是奇丑无比,人人见了都会避之唯恐不及。比他的容颜更加可怕的,是他歹毒、肮脏的内心。在寺庙里,二少爷以为月罕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忍不住得意洋洋地讲出三年前一桩导致月罕家破人亡的事件真相:三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大少爷和二少爷都喝多了酒,想借着酒劲去串(追求)村里最美丽的姑娘月罕。大少爷英俊潇洒走在前面,二少爷其貌不扬步步紧跟,他劝阻大哥不要去串月罕,把月罕留给自己,大少爷置之不理。二少爷出于妒忌,更想独霸月罕,竟然将一把尖刀插进大少爷的后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可说是丧尽天良。大少爷死在月罕家的竹楼下,头人知道了这件丑事,迁怒于月罕,把她年迈的老父亲捆在马后,二少爷讲到:“你阿爹被野马活活拖死/寨子里的人都闭上了眼睛/他们不忍看到这样的场面/可是我父亲的笑声连着笑声/大家都说我们头人残忍/仇恨的眼睛对着我家大门/有嘴的人不能说出心里的话/有钱的头人终归是头人”……这两个小节写出了头人的残暴,写出了乡亲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仇恨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月罕听了这番话悲愤交加:“你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你家世世代代把坏事干尽/我们穷苦人永远不会遗忘/绝不会忘记这血海深仇……”“刚出蛋壳的小鸡不会祈求老鹰/穷人与头人永远不会进出一幢竹楼/再凶恶的老鹰总会遇到勇敢的猎人/出弦的弩箭就要落到你的狗头……”面对月罕的迎头痛斥,二少爷凶相毕露,拔出尖刀逼向月罕。面对着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的月罕吹熄了红烛,寺庙大殿一片漆黑。月罕摸到二少爷丢在地上的袈裟,把它裹在身上,出门骑着二少爷的马悄悄离开了寺庙,她要去寻回自己的心上人。
《缅桂花》的作者很善于把握叙事节奏,读者刚刚陪同女主人公月罕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心有余悸,接下来的几天几夜,月罕沿途遇到的都是善解人意的动物、植物和人物,叙事节奏由紧张激烈变为舒缓抒情。月罕先后见到白孔雀、凤尾竹、棕榈树,最后遇到了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捕鱼人。刚在寺庙受了惊吓的月罕一开始还对捕鱼人心存戒备,随着捕鱼人一声声“不要走啊远方的客人”的真诚挽留(许多小节捕鱼人热情、诚挚的吟唱,可以视为一篇独立成章的迎客诗篇),捕鱼人满满的诚意,终于打消了月罕的顾虑,她决定暂时在捕鱼人家里休养生息一段时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那夜尚堂牵着马儿来到月罕家的竹窗下,吹响叮琴,耐心地等了又等,依然不见月罕踪影。直到他翻窗而入,才发现月罕不在楼上。他的枣红马像是懂得人性,循着地上白花马的血迹向前走去。尚堂猜到事有蹊跷,便骑着枣红马一路寻找月罕的踪迹。过了一村又一村,枣红马把主人带到了古庙。尚堂与二少爷可说是冤家路窄,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二少爷连连破口大骂尚堂:“小尚堂你这个穷光蛋”,恨只恨尚堂坏了他的好事。尚堂二话不说对着二少爷就是一顿暴打,平日里游手好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二少爷自然不是尚堂的对手,只能像过街老鼠一样在大殿抱头鼠窜。佛像被尚堂打烂,供果滚落一地,惊动了庙里的老佛爷,带着一群小和尚来到大殿。他根本不听尚堂解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因为老佛爷认钱不认人:“要吃好穿好就得有金钱/最有钱的人就是头人家/头人的儿子不能骂来更不能打/经书早就这样章章写下。”这番歪理邪说暴露了老佛爷的真实面目,他仗着人多势众,为虎作伥,命令小和尚们:“把无理的野和尚轰出殿去/让他在深山里填饱毒蛇/让他去江河里填饱鱼虾/让他从今后永世不得归家。”仇恨的火焰在尚堂心中熊熊燃烧:“我这个受骗多年的和尚/今天我才把你们丑恶的灵魂看清/金钱,寺庙,佛爷,头人/你们互相间那样难解难分/头人少不了穷人血汗铸成的金钱/佛爷离不开有权势的头人/我看穿了你的这座古庙/我看穿了如今这个世道/你们都是我们穷苦人的对头/你们的逍遥美梦再也不会长久。”这,无疑是觉醒后的尚堂与佛寺、佛爷、佛经彻底决裂的宣言书,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对方人多势众,尚堂无心恋战,骑上枣红马去找月罕。也许是因为作者想要让告别旧日子、迎接新生活的尚堂看到美丽新世界的更多美景,一路上,相比起月罕,作者花费了更多笔墨描写尚堂遇到的动物、植物、人物:有山涧里的长臂猿、老林里的金丝猴、湖里的白天鹅、山腰间的金钱豹、高山上的猛虎、银桦树下的猫头鹰、山箐里的大象、草坪上的梅花鹿、柚木树下的喜鹊、大路上的小八哥、泉水湖畔的点水雀、山岩下的黑熊猫、放牛的牧童、拿鱼的姑娘、铲田埂的大哥、割草的姑娘、背孙孙的老奶奶、编竹器的老爷爷、挑水的大嫂、煮酸笋汤的妹妹……他们都友好地告诉尚堂:“月罕姑娘已经过去/早早地过去了几个时辰。”“我只看见一个和尚,骑着一匹飞行的万里马,没有看见一个漂亮姑娘。”最后一位登台亮相的是煮酸笋汤的妹妹,她对年轻英俊的尚堂一见钟情:“漂亮的姑娘多又多/我就是最漂亮的一个/远方的客人你不要走了/这里也应该是你留恋的地方。”但尚堂心有所属,即使她比月罕漂亮,也不为之所动,依然骑上奔驰的骏马,继续去寻心中的恋人。
作者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到:“尚堂走穿了广阔的野林/他翻遍了每一片树叶/所有的路他都走过了/就是没有找到月罕姑娘//尚堂走穿了大江小河/他摸遍了水底的每一块石子/问遍了所有的大鱼小虾/都没有找到月罕姑娘。”这些诗句,表明了尚堂对月罕坚如磐石的爱:不找到月罕誓不罢休。
《宁水傣家情》油画,作者杨晓东
在这些看似絮絮叨叨、翻来覆去的重复句式里,作者给读者(尤其是其他民族的读者)介绍了傣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
丢包节就要到了,捕鱼人夫妇为寄居家中的月罕买回金色的丝线和紫红色的锦缎,他们劝月罕抛开烦恼,绣好花包,好好享受这个属于年轻人的欢乐节日。也是命中注定月罕与尚堂有缘,他俩不约而同地参加了同一区域的丢包节,他们又都心事重重地站在丢包行列的队尾,却并没有那么快就认出对方(在此作者有意设置了悬念)。
又是缅桂花做媒!丢包场上,尚堂嗅到了熟悉的缅桂花的芳香,看到了发髻上戴着缅桂花的月罕!“久别的情人总算是在丢包场上相见”。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月罕姑娘认清了消瘦的尚堂/尚堂也认清了忧愁的月罕/他们都没有倾吐那动人的言语/言语这时也难以表达心意/尚堂默默地望着月罕/月罕也默默地望着尚堂/他们都流出了多情的眼泪/泪珠和泪珠反映着朝阳/一串串泪珠就像那一件件往事/热泪点点流在胸膛/多少往事都溶化在泪水里/他们都任意地让泪珠流淌/泪珠啊,你尽情地流吧/你流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忧伤/你又流出了多少年轻人的欢乐/流成了那永无尽头的江河。”
《缅桂花》的作者很善于把故事情节画面化,男女主角在丢包场的相遇画面,就像是电影的一个场景,丢包场是全景、远景,丢包的姑娘小伙是中景、近景,而尚堂、月罕欣喜若狂、百感交集地深情对望则是感人的特写。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为了揭露二少爷及头人犯下的累累罪行,月罕把自家的遭遇画成几十幅图画张贴在供过往行人歇脚的凉亭内,二少爷看到后勃然大怒,他不仅撕毁图画,还要烧毁凉亭,并威胁众人交出月罕。他的倒行逆施终于彻底激怒了当地民众,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把二少爷捆起来带到江边,让他跪在沙滩上。月罕和尚堂把二少爷绑在一张小竹筏上,砍断绳索,把竹筏推进江中,竹筏随水而去漂向远方,预示着当地老百姓往昔的灾难一去不返:“岸上人人心中欢喜/竹筏为他们送走了灾难/为他们迎来了温暖的春天/迎来了吉祥幸福的美好时辰/丑恶的东西就是二阎王的影子/头人的权势也是一天一天走向死亡/天地间的飞禽走兽都为今天的场面高兴/大自然也比往常更加喜气洋洋/‘水水水’的欢呼声声不断/豪迈的笑声连着笑声/人们纵情地放声唱啊/唱得那东方出现了朵朵红云。”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胜负已分,作者把喜悦欢乐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尾声是男女主角欢乐吉祥的婚礼,捕鱼人夫妇首先为新人拴线。作者对婚礼过程的描述,让读者对傣族的婚礼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刻,缅桂花当然不能缺席:“竹楼里装满了歌声和笑声/新娘和新郎乐得合不拢嘴/他们的头上撒满了花瓣/最香的花还是那朵洁白的缅桂/缅桂花就是月罕姑娘/姑娘最爱洁白的缅桂/缅桂花的味道最醇/爱香的人不妨先闻上一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粗看月罕和尚堂婚礼的章节,读者可能会感觉到有点啰嗦,其实作者别有用意。婚礼进程中,作者通过新郎和新娘、双方的父母(月罕的母亲和尚堂的父亲)及众宾客之口,传达了傣族人民健康向上的婚恋、孝道及其他伦理道德观念。譬如老人们谆谆告诫参加婚礼的年轻人:“我们只有一个心愿/要爱就爱它个终身/结了婚就不能随便抛弃/爱人终归是永远相爱的人。”年轻人则表态:“我们要向尚堂大哥一样/我们要向月罕姐姐学习/他们做出了永远难忘的榜样/我们要从中很好地吸取。”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婚礼,婚礼上,双方的父母、捕鱼人夫妇、爷爷奶奶、大哥大嫂、姑娘小伙及儿童们全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他们都是婚礼的主角。
最后发言、表态的,自然是新郎和新娘。尚堂和月罕敬完六碗米酒后唱到:“缅桂花酿的酒味道最浓/这是我们最后敬的一碗香甜酒/不会喝的也得把它咽下/愿美酒的香味永远留在客人们的心头!”连婚礼的美酒都是缅桂花酿造的,可见缅桂花在这部长诗里的重要意义。历经重重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缅桂花》全诗的赏析,不难看出《缅桂花》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尚堂、月罕这一对傣族男女青年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月罕的刻画和塑造非常成功。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进程中,月罕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她对尚堂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她绝不为头人家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诱惑,也不为二少爷的威逼恫吓而退缩,她是一个聪慧勇敢、自尊自爱的傣族青年女性。正如月罕的母亲所说:“月罕生来就很聪明/她的胆儿大来心儿细。”她虽出身贫贱,却有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和缅桂花一样高洁的人格,真正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尚堂是一个憨厚老实、腼腆内向的少年,因家庭的变故,不得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出家。如果不是月罕大胆、热烈、坚定、执着的爱,尚堂的人生不会有什么悬念,他只能在寺庙中孤独终老,听任自己的身心迷失在寺庙的诵经声中和袅袅烟雾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月罕既是尚堂爱情的唤醒者,也是他思想的引路人。
不胜枚举的傣族叙事长诗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缅桂花》有别于很多长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思想性。马克思说过:“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尚堂原本是一个循规蹈矩、性格有些懦弱的小和尚,作者巧妙设置他与二少爷在寺庙相遇、老佛爷暴露真实嘴脸等特定环境、特定情节,使得他的思想转变显得真实可信,这也是作者用心良苦的高明之处。
《缅桂花》的作者选择寺庙作为二少爷想要霸占月罕、月罕奋起反抗;尚堂与二少爷狭路相逢、痛打二少爷、捣毁庙中塑像;尚堂最终与寺庙和老佛爷决裂等重要事件的发生地和故事的转折点,可谓别有深意。第一,二少爷把月罕带到寺庙预谋强行霸占,是因为头人与佛爷沆瀣一气,头人是寺庙的保护伞,寺庙是一个可以庇护二少爷为所欲为作奸犯科的避风港;第二,二少爷自认为寺庙对于小和尚尚堂具有某种威慑力,即使尚堂追踪至此,也不敢轻易触犯寺庙的威严;第三,选择寺庙来作为小和尚尚堂与当地邪恶宗教势力的决裂,暗示了尚堂作为一名信徒的真正觉醒。记得有一位思想家说过,“穷人最先信教”。在逆来顺受的穷苦人看来,佛寺是不可侵犯的庄严神圣之地,佛祖和佛爷是至高无上供信众们顶礼膜拜的神仙和人物,和尚也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尊荣,但在《缅桂花》里,这一切都受到了作者有理有据的抨击和批判,这也是《缅桂花》的思想意义所在。比起海誓山盟、坚贞不渝的爱情来说,主人公在思想观念上的革命性解放与觉醒,更显得弥足珍贵。
《缅桂花》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譬如二少爷为了让白花马跑得更快把它刺伤,给尚堂留下追踪的线索,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情理。还有,在尚堂寻找月罕的路途中,大量的动植物、人物与尚堂单一模式的对话,略显冗长。此外,整部长诗从结构到语言上稍显松散,还可以更加简洁、紧凑。不过,这些不足,对于艺术性及思想性都很突出的《缅桂花》来说,可谓是瑕不掩瑜。
在浩如烟海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缅桂花》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及鲜活的艺术性吐露着迷人的芳香,但是这部叙事长诗并没有受到学术界、文学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它相关的研究及评论文章在网上很难搜索得到。笔者认为它应该被更多的读者、研究者了解和喜爱,对它的审美价值及思想意义的探寻和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有更多人爱上这朵芳香四溢的《缅桂花》,让它的香味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