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的回顾与现状思考

2021-03-03 03:53:13杜许灿荆宜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画高校教学方法

杜许灿 荆宜鸽

摘 要:目前,基于我国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且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多元、全面艺术人才的需求的现状,首先对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的特征进行梳理,并分析其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提升中国画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推进中国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演进与学校美术教育研究”(2020BYS013)阶段性成果。

高校中国画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而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品质与格调,精准而适宜的中国画教学方法对学生创作习惯的养成、创作自信的树立、未来的艺术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的特征

(一)差异性

高校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因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在艺术欣赏与接受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因此,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也应该体现差异性,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艺术禀赋。高校中国画专业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激励法对艺术探索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对艺术展开持续性探索;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中向不太善于观察的学生展示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自主品评优劣,并能够主动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艺术性

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方法应具有艺术性的特色,因为中国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教学,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艺术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中国画的核心概念与核心知识,体现中国画教学的情境性与选择性。

(三)情境性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根据课程规划与课程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对中国画内容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恰当且合乎时宜,使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产生良好的上课体验与审美体验,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审美联想。

二、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回顾

(一)以古为主,“师徒制”的传统教学方法

中国画的教学早在中国古时就存在了,当时所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绘画时要有一定的写生基础。中国画的传统造型观是用线勾勒出大体形象,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为两种教学方法:一种是对古画进行临摹与理解,另一种是将这种造型观运用于写生与创作的过程。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方式是用线来勾勒造型,即白描。潘天寿指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非西方光影素描,而是传统白描,所以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时提出要以白描来造型。用白描造型的绘画手法能够培养学生用线造型的能力。但潘天寿的中国画教学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革,其对传统国画艺术中线的理解与运用也在不断深化。写生与创作的过程是把临摹中白描的造型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创作观的影响相融合,并融入学生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情感的过程。

以古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初为临摹古画,是中国画教学的首要形式,因为不系统临摹古画就无法对经典画作中的笔墨、运笔方式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就无法深入了解传统。因此,中国画教学要求学生既要对客观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熟练使用笔墨语言来描绘对象,又要在写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创作意识,逐渐形成创作观念,独立运用个性化的笔墨语言进行创作。

以古为主、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时常伴随着传统“师徒制”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教师的主体责任。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师生之间的艺术情感往往较为深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审美、爱好、生活经历等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案。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例如,学生易受到教师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其个人的绘画风格往往会承袭教师的绘画风格,学生的艺术特质容易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健康发展,还会造成学生技能和知识面狭窄等问题。

(二)中西融合,西画改良的交互式教学方法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教育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西方文化的进入,新思想风潮的涌入,给当时我国的教育界和艺术界都带来了不一样的风尚。为改变我国落后的局面与人们墨守成规的思想,徐悲鸿坚持中西融合的创作形式,致力于用西画来改良中国画。徐悲鸿强调:“研究绘画者之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吾人基本之学问,亦为绘画表现唯一之法门。”之后其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一文中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随后提出了中西融合的教学方式,将西方写实素描如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引入中国,并以此来改良中国画。蒋兆和在1941年出版第一本画集时就说:“拙作之采取‘中国纸笔墨而施以西画之技巧者,乃求其二者之精,取长补短之意。”他并不在乎“不類中西”的议论,而更加重视中西艺术共同追求的“画之本质”。之后,蒋兆和依然主张“沟通中西绘画的所长来创造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但此时的他更重视研究民族艺术的传统,晚年则更强调在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历史证明,中西融合的道路是正确的,但要坚持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一些西方的绘画元素。这种教学方法在20世纪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涉及范围颇广,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被大众所广泛接受,在当时中国画的教育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写实基础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对于绘画者来说,具象造型能力和抽象造型能力是基本功。艺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写实能力的训练已经不再重要。在利用西画改良中国画的美术教学中,写实训练的前一个层次是基础能力,后一个层次是艺术表现。基础能力的训练不免枯燥刻板,但它是绘画的根基,所以对基础能力的训练一定不能松懈。

三、中国画教学方式的革新

(一)改变单一传统的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为美术教学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绘画技法和创作理念。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进行单一的示范性教学,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一味模仿教师的绘画风格与技法,而缺乏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绘画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注重示范教学法的作用,又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把握示范教学的目的和方式。示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示范也并非让学生对教师进行完全模仿。示范的作用在于艺术引领,在于点拨,在于从艺术的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帮助学生推陈出新,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

(二)注重学生艺术个性发展

目前,我国综合性高校开设的风格不同的教师工作室就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是,要辩证看待此种教学形式,既要看到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也要了解其存在的不足。教师单独指导学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更容易进行深度学习,能系统地学习一个教师的艺术思想及创作技法。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独立艺术风格的形成。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留意学生的独特性,并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独特之处,不会去扼杀学生创作的激情。这为综合性高校人物画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启示,即鼓励学生借鉴教师的创作思想,而不是完全模仿教师的绘画风格,要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

(三)追求中国画深度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唐勇力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画教学已经由个性化的地域风格教学向质量化教学转变,因此,要加强四方面基础教学。

第一个基础为造型基础,要使学生具备心手合一的造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造型基础是中国画人物画的“魂”,造型不準确是绘画的硬伤,要想提升造型能力,就要多观察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并养成以速写记录生活和再现物象的习惯。

第二个基础为夯实传统,引导学生重视临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临摹课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传统绘画技法。临摹时要选择相对经典的作品,不仅限于人物画,还可以穿插一些花鸟画及山水画。

第三个基础为技术层面,强调书法篆刻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在书法篆刻课程中体会中国画的内在写意精神,能够通过书法篆刻课程的学习培养自身的创作意识,做到触类旁通,为自己所用。

第四个基础是理论层面,要求学生要有古诗文及史学基础。中国画的学习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或游历的过程中深化自身的文学涵养。

四、结语

中国画教学作为艺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从以古为主到中西结合,再到坚守文化本位的发展历程,其教学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优化教育方法,使中国画教学的教育形态日趋完善,能够更加彰显中国画学科的本质与教育属性。

参考文献:

[1]王杨.扬弃与建构:中国人物画教学模式改革[J].美术观察,2015(5):119-120.

[2]赵姣.高校油画教学中的民族性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3]张建伟,杜许灿.论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能力与高师培养关系[J].艺术评鉴,2021(2):84-86.

作者简介:

杜许灿,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美术)方向博士研究生,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美术课程教学论与美育。

荆宜鸽,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硕士,现任教于郑州市惠济区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中国画高校教学方法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