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当下状态透析

2021-03-03 22:35:09王悦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转向艺术创作发展

王悦竹

摘 要:艺术创作的功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故而研究艺术创作从远古时期诞生时到现代的职能演变,以艺术的诞生、中西方艺术定义的区别、中世纪以及近现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为切入点,探讨艺术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所傳达的精神与扮演的角色,由此获得当下艺术创作的发展,明确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艺术创作;发展;转向

一、早期艺术创作的职能

(一)早期艺术在审美中的表现

在美学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担任的职能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着,我们无法简单地将这个改变的过程视为一个上升的过程,因为它更像是一株螺旋生长的树苗,从根部生长起来,在中途不断分叉并伸向其他方向继续蔓延,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地推动着自身的发展。

根据研究,艺术的诞生总是离不开模仿与再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在文字发明之前,绘画作为记录和传达信息的工具,在先民手中创造了纪录片式的图像,又一步步被想象带进更广阔的空间中。从远古到中世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美学的思考范围不断扩大,视野也更加开阔。关于美学的问题被延伸到何谓艺术。古代艺术并不是作为“艺术”而存在,而是被定义为“技艺”,中国体现为“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西方则体现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由手工艺人为某种用途制作的用具,其功用因时间的原因被人们逐渐忽视,人们因其形制美丽,将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当它的存在建立在以欣赏美为目的的基础上时,这一部分为审美而创作的作品,也就是说创作者充分认识到这是为给人观看而制作的作品,在人们的观看中成为艺术品,都可以作为“美丽的作品”供人们观看。

(二)中世纪后的西方艺术

中世纪反对偶像存在的教条推动了图像学的发展,艺术品的功能在这时从简单再现转移为建立起通向彼岸,即肉身凡胎所不能触及的世界的描绘。不可言说的真理通过图像和形象进行显现,这些作品的产生并不会因为艺术家个人的想法而有所改变。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是“自由的艺术”,此时实用技艺和非实用艺术尚未区分开来。1746年,法国美学家巴托第一次提出“美的艺术”,将其与“非美”的即实用艺术区分开来。1750年,鲍姆加通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将美学定义为专为审美、静观存在,为美而存在的艺术,有别于其他为实用而存在的技艺。

艺术的观念和地位不断变化,艺术从奴隶、下层人民的手工艺劳动逐渐转变为上层贵族不可或缺的审美追求,并逐渐与“天才”“创作”等概念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转向了人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不再是为了记录或宣扬教条,而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自我,传达内心的喜好和观念。

随着对美的艺术的强调,艺术渐渐脱离了现实的日常生活而转为审美判断的对象,变得日益独立,同时也与日常生活脱节了。杜尚的作品之所以令人震撼,便是在于他将日常生活中的现成物直接转化为审美对象,暴露了艺术与现实生活强烈脱节的问题。早些时候,人们在观赏艺术品时,还会为了其揭露平庸日常的遮蔽性而惊呼,但艺术的再现功能在漫长岁月中一直受到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挑战。再现的手段和对象都对再现艺术接二连三地提出了问题。可以说,每一次问题提出的背后,都暴露了当时所处环境中再现艺术的危机。对古典艺术造成致命冲击并逼迫艺术进行转型的,当属1839年摄影技术的出现。摄影比雕塑和绘画更加便捷,更加准确。更加能进行客观表现的技术出现了,这几乎等于在再现艺术的立身之本上砍了一斧子。进行艺术创作的人们陷入了绝大的恐惧和迷茫中:再现艺术究竟该何去何从?

二、近现代艺术转向中的问题

在《再现危机与当代现实主义观念》一书中,周宪提到:“19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的再现危机,一方面颠覆了古典现实主义的许多原则,另一方面又激发当代现实主义更具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变革。”艺术的再现和真实世界逐渐脱节,甚至逐渐与艺术家本身脱节。再现之外,表现主义绘画抬头,为了追寻突破和抒发自我的创作手法却反而将艺术家本人困于方寸之间。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年)偏爱在大尺幅的画布上进行创作,他使用手边能找到的一切工具,将颜料、玻璃渣、线头、油漆任由身体的摆动泼洒在画面上,没有精细的草图和预演,一切都像是一场即兴的演出。

为了找到被不断剥去实用价值的艺术本质,艺术家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从表现对象到材料,到立意,甚至将绘画的入门门槛也砍掉了,不会画画的人也开始进行艺术创作,行业门槛和标准在艺术这里被摧毁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所做出的举动不仅不会受到批评,反而被推向“艺术”的领域。环境所造就的风潮倒逼接受着专业训练的学院派画家,于是很多连基本功都没有打好的人开始进行创作。20世纪著名的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年)曾在信件中这样写道:“我不喜欢当代绘画。我不得不创造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而时下的画家作画,是要表现他们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巴尔蒂斯对绘画的基本也就是技艺十分重视,认为许多先锋派的艺术家空有想法而没有技艺。绘画的记忆是不受语言或环境影响的,艺术品在反映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依托于艺术家的技艺而得以显现。技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今,艺术的创作过程似乎并不受技艺的限制。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大肆吹捧一个医术不精的医生吗?会崇拜一个毫无建树的运动员吗?如果一个律师连法条都不清楚,你也会找他帮你打官司吗?为什么艺术的领域变得这样广阔而又平坦,广阔得能纳入所有肉眼可见的想法,又平坦得不给这些稚拙且未经雕刻的想法一点限制的门槛呢?当门槛被透明化,评判标准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三、结语

在这样的环境里,艺术成为成本低廉的快消品,只提供一瞬间的创作快感,却不负责后续的跟进。创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确实是最高级,最鼓舞人心的,它发自内心,不依赖旁人,对自我绝对真实绝对透明。唯一的问题是,一个“具有艺术感”的房子被画在纸上,房子的比例、透视暂且不论,它基本的支撑结构是合理的吗?如果是中式风格的房屋,椽子、斗拱是按照合理的关系被拼接在一起的吗?屋檐的厚度是否可以遮风挡雨?它的顶是单檐还是重檐?人们认为在“艺术”中寻求客观和历史的真实是愚蠢又古板的,但不为真实而创作的作品,不就是让“艺术”成为快消品的垃圾收集点的原因吗?

诡辩不可歪曲的真实,变换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表现形式,也不能掩盖真实就是真实。人眼看到的真實就是绝对真实吗?人不能看到和观测到的客观存在是想象还是现实之外的真实?也就是说,真实的范围,其实有限。在不同的艺术家笔下,真实有不同的范围,以贾科梅蒂(Giacometti,1901—1966年)瑞士超现实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师为例,他眼中观测的真实就来源于他剥离既有定义后,以独立视角观看的真实。正如贾科梅蒂在与让·热内的谈话中提到“妓女”与“女神”身份转换的命题:“当我走在街上,远远看到一个穿戴整齐的妓女时,我看到的就是一个妓女。但当她在我的房间里,全身赤裸地站在我面前时,我会看到一个女神。”建立对一张脸的审美认识,就必须拒绝历史的认识,并将它的社会性剥离。

如果说艺术一直在追寻真实的道路上探索,那么不管是柏拉图对理式世界的构想,或是中世纪艺术神龛壁画对不可言说的存在的描绘,还是印象主义接纳世界光色明暗的丰富变化,又或是现实主义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又一直被莫名忽略的社会下层人民的记录,以及表现主义直面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艺术总是在探索真实的定义。受到社会环境和当下情境中制度、科学发展的限制,真实的定义似乎总是在不断变化中,这个变化让真实的范围不断扩大,新的事物产生了,对旧的现存品造成了危机,但危机中总是有着求变的契机。

当代艺术更关注人本身,在消解艺术家个人技艺的语境中,艺术依然是在通过揭露日常生活的遮蔽性,将显而易见的真实表层剥离开来,引导人们从更多的方向和渠道进行观看。广泛存在于眼睛直视之物边缘微微虚化的客体,通过在作品中强化自己的客体位置,将主体的意义反衬于画面的最中心。而这些观看的对象,皆是存在于真实世界的,是真实世界在画面或空间之中通过艺术创作的转译和投射。在一切都能本真传递与机械复制的今天,艺术家的内在精神通过艺术形式或符号传递出来以寻求归属与认同,在媒体再现对象后营造出的幻境中,幻觉构架的虚幻空间触发观者的欣赏意愿,在观者的自我沉浸中引起共情,传达情感和思想倾向。

参考文献:

[1]刘寻美.幻化的纳喀索斯:从普桑到巴尔蒂斯[J].中国美术,2015(2):158-160.

[2]石治民.论巴尔蒂斯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D].锦州:渤海大学,2013.

[3]许江,焦小健.具象绘画表现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5]热内.贾科梅蒂的画室[M].程小牧,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6]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转向艺术创作发展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34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6
丰富艺术创作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4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29:07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与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