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文章重点解析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1-0011-03
作者简介:张秀环(1978.9—),女,白银市白银区郝家川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数学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没有落到教学的实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弱,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有些教师甚至会不顾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随意给学生贴标签,如“优秀生”“差生”等,导致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悲观等消极的心理,进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整体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以此优化数学教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1]。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生自信心不足
有关调查发现,部分数学教师存在一种“急于求成”的想法,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耐心,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任何时候,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受教师严肃的教学态度的影响,加之学生对教师与生俱来的敬畏感,学生不敢主动向教师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也就没有办法掌握学生真實的学习需求,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主动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其主动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学习需求,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出现焦虑情绪
部分小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会选择自暴自弃。即使有一些小学生可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他们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面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就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长此以往,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学习焦虑也会越来越重,厌学心理也就开始出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甚至消失。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教师因过于注重教学进度,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需求,即使表面上看学生已经跟上了教学进度,但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深层次的知识解读。而且,面对数学教师,学生很容易出现畏惧与紧张的师生心理[2]。久而久之,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增添心理负担与压力,导致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降低。所以,为保障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学习与探究数学知识。
(二)优化学生学习态度
当学生考试成绩与预期存在偏差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比较自责,认为自己没有认真学习。哪怕对自身的学习问题和不足有所了解,但由于有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很难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更难以长久地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学习中的知识难点将会成为学生后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优化学习方法,保障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生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进行引导和辅助,时刻与学生保持畅通的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以此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方便后期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注[3]。
(一)合理权衡敢于发言与不敢发言学生的话语权
1.在传授知识环节,为不敢发言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不敢发言的学生通常存在羞涩、自卑、害怕的性格弱点,在课堂活动中也会展现出自信心不足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过程中应关注这些不敢发言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促使他们可以突破自我,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逐渐摆脱羞涩、自卑、害怕的性格弱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本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中的“小小运动会”一课时,在讲解完教材中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一道有关“加与减”的练习题。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不敢发言,就可以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回答问题的时间及机会。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在开运动会,其中有2只小白兔在进行跳绳比赛,小兔子A一共跳了23个,小兔子B一共跳了25个,请问这两只小兔子一共跳了多少个?小兔子B比小兔子A多跳了多少个?”对于这个问题,不敢发言的学生虽然可能知道答案,但是处于一种不敢表达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可鼓励这类学生将自己知道的答案说出来。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首先要给予其肯定:“×××同学,你的答案是正确的,老师希望你下次可以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然后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算出这个答案的呢?可以为我们讲一讲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常能说出自己的解答过程。久而久之,不敢发言的学生就会变得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也会勇敢地向教师请教,其学习质量会不断提高。
2.在课堂传授知识时,关注活泼、敢于发言的学生
敢于发言的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展现出自信、勇敢的性格特点,踊跃表达。但是,这种学生通常会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需要指导这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不要过分展现自我,要和其他同学互相分享,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本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认识图形”一课时,当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时,敢于发言的学生可能会抢答,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此时,教师可以先让这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来回答这一问题,回答正确后给予他肯定,这样可以使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课下和这名学生沟通:“刚刚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你说出了答案,这属于扰乱课堂秩序与不尊重他人的做法,这是错误的行为,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改掉这个坏习惯。”这样的做法既关注了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又能帮助他们摆脱坏习惯,学会尊重他人。
(二)科学设置数学游戏,充分重视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着不同的思维能力,有的学生思考较快,而有的学生则较慢,他们的思考快慢一般体现在学习状态方面。思考较快的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融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对数学知识难点的厌学心理。
以“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超市游戏”,将学生划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以计算器的方式来结算,另一个小组不可以借助计算器来结算,然后看哪一个小组结算得快而准。在整个游戏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的作用与意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此外,在游戏环节中,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关注,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应对思考慢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避免思考较慢的学生丧失学习自信心与兴趣,让他们也能寻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帮助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与进步[4]。
(三)科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学教学
1.小学数学教师须时刻保持自身的心态稳定与心理健康
小学数学教师应时刻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以此保证教育理念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数学知识,还要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这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走神”的情况,这时,大部分教师会尝试使用命令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数学教师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并逐渐在数学课堂上变得不爱互动与交流,最终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掌握合理调整自身情绪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即使在课堂中遇到小学生出现“走神”的情况,也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要批评学生,而要用委婉的语气提醒他们。
2.有机融合数学教学与心理学知识
根据当前教学情况得出,中学以及小学阶段均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便部分学校已经设置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处于边缘化位置,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效果低下,以辅助课程的身份而存在。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学教学,深入剖析数学教材内容,并围绕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心特点、接受与学习能力等,为学生构建出囊括心理学知识的数学课堂。比如,大部分小学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学习完新的数学知识,第二天可能就会忘记。数学教师问学生:“昨天学习的数学知识,为什么今天你们就都忘记了呢?”学生也感到很奇怪。
此时,小学数学教师应巧用此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带领学生一同探究并解决此问题。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心理学原理“遗忘曲线”:“人们学习完新的知识,普遍会在20分钟后忘记58%的新知识,60分钟后忘记44%的新知识。”为学生们讲解此心理学原理后,教师可以设置关键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来探究:“为了避免出现此现象,也就是使我们不忘记新学的知识,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有什么解决措施吗?”在学生们探讨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归纳与整合:“及时复习是有效的解决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新学的知识。我们可通过反复复习的方式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让我们尽量不忘记或者减少忘记。”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将心理学知识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心理学知识,从而达到优化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
3.使用合作学习模式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知道怎样与人沟通、合作。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及互相沟通,能够有效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时,可以指导小组成员积极表达、踊跃发言,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他们的结论获得教师的赞扬及肯定时,其内心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合理权衡敢于发言与不敢发言学生的话语权;科学设置数学游戏,充分重视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时刻保持心态稳定,合理引入心理学知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既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到在课堂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进二者共同发挥出教育作用,让小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艳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问题探究: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8):1116.
[2]吴境仪.建构主义视角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4):4-7.
[3]闫凤雪,刘蜀滨.“听”的学问大: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4):28-30.
[4]虞杰.助人自助,共同成长:我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故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2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