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宛艳
摘 要: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河南民歌;口述档案;非遗文化;传承保护
Abstract: The oral history of Henan folk song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ational folk traditional music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 is also the living fossil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However, these precious 'live' folk song historical resources have become very fragile due to many reasons such as non-genetic inheritance faults, backward inheritance methods and the decline of folk songs. It is urgent to conduct rescue protection and excavation research. In response to these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strategy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of Henan folk song oral history materials. 15 refs.
Keywords: Henan folk songs; Oral Archives; Non-legacy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具有古老文明的河南民歌,是我國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发掘、整理民歌档案,传承和保护好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宝库,对于传承文化血脉,维护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南民歌发展状况
1.1 河南民歌的历史特点。从时间上看,河南民歌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国风》中收集当时15个诸侯国流行的原始民歌160首,称“十五国风”,[1]其中涉及中原地区的有109首。[2]从分布上看,分布于河南各地,以豫南和豫西民歌占很大一部分。从体裁上看,河南民歌包括小调、山歌和号子等,以小调和山歌最为流行,数量也最多。从风格上看,豫东南大别山和桐柏山地的民歌兼有南北风格并存的特点;伏牛山和南阳盆地的民歌敦厚朴实、中州韵味浓郁;豫西山区民歌粗犷朴质、声腔浑厚有力;黄淮平原地带的民歌平缓流畅、柔和优美。中原地区劳动号子民歌则坚实有力,尤为粗犷豪迈。[3]
1.2 非遗名录中的河南民歌项目
1.2.1 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中的河南民歌单目。国务院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河南民歌有信阳民歌、西坪民歌和江河号子。河南省也先后公布了四批省级的非遗名录,有信阳民歌、郑王词曲、西坪民歌、黄河号子、杨韩村乡唱秧歌、桐柏山歌、沙河船工号子、商城民歌等。这些河南民歌的非遗项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民俗价值。
1.2.2 河南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2007年至今,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传统音乐传承人共有12人,其中民歌传承人占3人。河南省也于2009年开始先后公布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统音乐传承人共有65人。
2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整理中的问题梳理
2.1 重视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对于民歌的保护工作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且规范的评估、认定、保护和利用程序。没有政府部门积极地倡导和参与,民歌传承与保护工作也就近乎空谈。
2.2 传唱人面临断层。由于传播环境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许多地方的民歌资源已经非常脆弱,民歌传唱人的年龄普遍老龄化,不少地方民歌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处于濒危失传的状态。
2.3 民歌传承方式落后。我国民歌长期以来主要采取“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方式,河南民歌也是如此。这种传统民歌的传承模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局限性,在传授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原有歌曲的“损耗”,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相继离世,那些古老的优美民歌可能也会出现随风飘逝的现象。
2.4 民歌地域特征消退。民歌是使用方言演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具有典型地域性的特点,是一个特定阶层、特定地域、特定环境和特定审美习惯下的文化产物。[4]如今,人们娱乐休闲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传统民间聚会如庙会和赛社等逐渐远离人们生活。河南民歌也慢慢地失去其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一些民歌传唱语言正在失去“原汁原味”的风貌,地域性特征逐渐消退。
2.5 对原始资料重视不够。原始资料是从民歌传承人那里直接获取的资料。有不少研究者只是间接地获取材料,如转手得到民间歌者的演出磁带和光盘等。这种经过别人记谱并整理过的材料,其可靠程度,会因采访整理者的水平而有明显的差别。
3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
3.1 完善政策法规,提高保护意识。目前河南各地民歌资源,只有部分选入各级非遗名录,还有一批原生态民歌未能得到关注与扶持。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加大对民歌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与各类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群艺馆等机构的合作共建,制定一套行之有效、能切实制定和落实科学的保护方案。通过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以民歌演唱大赛、网络媒体宣传、歌手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让民歌从田野走向舞台。
3.2 保护民歌传承人,加强人才培养。没有民歌传承人,传承民歌就无从谈起。文化部门可开设民歌传承培训班、开办民歌传习馆等,聘请民歌传承人担任老师,培养地方民歌人才。各地中小学校应将当地民歌纳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优秀的民歌知识,学习并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也可借助高校音乐学院的平台,将民歌传承人“请进来”,担任兼职教师或定期举办讲座,培养民歌传唱接班人,进行民歌传承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3.3 重视原始数据,做好田野调查
3.3.1 重视民歌的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搞好民歌保护的最基础工作,也是直接获取“活态”民歌的唯一途径。只有回到民歌的发源地,深入了解到当地语言、环境、民俗、审美等一系列民歌产生的背景因素,才能掌握民歌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民歌的原始面貌,保留其原汁原味,品味其原生态的地道风韵。
3.3.2 采访者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访谈是获得珍贵资料的重要途径。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是对采访者的最基础要求。由于不同地方民歌有著不同演唱风格和语言特点,这要求民歌采集者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如熟悉当地方言俗语、对当地历史有所了解、懂得当地民风民俗和仪式信仰、善于倾听与人沟通、设计并做好访谈记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构成。
3.3.3 完善民歌采集的工作步骤。首先是准备工作,包括选择采集地点、确定优秀民间歌手或非遗传承人、制定采集计划或访谈提纲、做好器材设备调试与准备等。其次是现场工作,包括录音录像和文本记录等环节。文本记录是整个采访过程的全程记录,歌词一定要记录准确,还要记录民歌的大致由来、传承关系及传唱人的相关故事,所拍照片也要备注说明文字。采访过程中,最好坚持写采访日记,随时记录所见所闻,也可作为民歌档案的辅助资料。
3.4 进行基础整理,做好科学分类
民歌口述档案可按照多种体系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整理。从内容看,可分为民歌项目口述档案、民歌传承人档案和民歌保护利用档案;从载体看,又可分为民歌文本档案、民歌声像档案和民歌实物档案等。做好民歌档案的分类工作,有利于后期民歌专题数据库,提高整理和研究工作效率。同时还需要制定口述档案整理的流程、规范、传承人隐私保护规定和著录规范等相关标准,为后期数字化加工提供依据。
3.5 多视角开发民歌口述档案资源
3.5.1 口述档案数据库的开发。在前期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采集的数据进行DC元数据处理。制定元数据标准与规范,以便其他相关数据库的数据对接需要。同时构建民歌知识本体模型。根据民歌构成的核心要素,将其知识本体抽象出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地理区域三大核心类,分析梳理民歌与传承人、民歌与地域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民歌知识本体模型,并结合数据分层、语义关联和GIS等技术,重构更多的关联性,[5]提供易于用户使用的检索路径。
3.5.2 专题网站建设。专题网站以提供河南民歌知识的浏览、可视化表达等创新知识服务体验为主;同时还可以根据资源统计结果、用户访问数据来指导、完善民歌的保护工作。通过资源统计数据,可发现民歌分布特点和保护方向,从宏观角度进行资源结构优化,指导资源采集和科研工作;通过用户访问数据分析,可更好地完善数据库平台、优化检索路径、优选采访对象、收集热点资源,设置热点推送等。
3.5.3 知识版权的保护工作。要重视网络平台中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由于非遗文化的特殊性,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在这方面的保护工作还不够完善。为了防止网络传播的失控,除了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外,还需要对数据库、网站设置访问权限,避免造成知识产权纠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建设中桐柏山歌史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18BZH006);202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桐柏山歌中红色历史和红色记忆的发掘与整理”(课题编号:SKL-2020-1640)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43.
[2]汪榕培,潘智丹译.英译诗经·国风 汉英对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6.
[3]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15.
[4]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4.
[5]侯西龙等.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管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2019(02): 88-108.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来稿日期: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