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课”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在中国商业文化课程应用与研究

2021-03-02 10:34傅小龙龙建佑滕跃民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9期

傅小龙 龙建佑 滕跃民

摘 要: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教学模式。本文以中国商业文化课程为例,以课程思政改革应用推广中的“三寓三式”为指导范式,探讨“三寓三式”教学过程与中国商业文化课程融合模式,探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课中课”;三寓三式;中国商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86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步伐。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四年左右时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通过积极的探索和教学实践,形成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教学模式,成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先行者。本论文以中国商业文化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课中课”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1 “课中课”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简介

2018年8月,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滕跃民,张玉华,肖纲领在《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道法术器”改革》中提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基于“道法术器”思路来实施。“道”即引导学生讲道理、走正道、行道德,实现价值引领;“法”即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遵循教学规律;“术”即构建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教学方式,打造多元路径;“器”即融入信息技术。该篇论文高度概括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教学模式。该模式聚焦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全新领域,创新性地将德育元素融入知识技能培养环节,打通了显性知识技能培养与隐性素养培育相互促进的通道,凝练成了“三寓三式”实施标准的“同向同行”范例。

2 课程介绍

2.1 中国商业文化课程开设目的

中国商业文化课程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同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创业驱动力。

2.2 中国商业文化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商业文化发展史、商路与商业文化、商人与商人文化、商帮与商帮文化、知名商品与“老字号”商号等。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商业发展历史、商业发展内在规律、商人与商帮、商业精神,掌握商业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探索现代成功商道。

3 中国商业文化课程运用“课中课”课程思政改革模式路径

在中国商业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借鉴与学习了上海版专“课中课”课程思政成果,将“三寓三式”教学模式有机贯彻与运用于课程中,贴切自然、“如盐入味”地进行价值塑造,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

3.1 提炼中国商业文化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商业文化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光辉历史,历史上的中华商人如璀璨繁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开创与践行的商道商策、商业思想、经商哲学,奠定了中国传统商业哲学体系基础,是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商业文化的活水源头。其经营管理、策划谋略、商业道德、商业智慧等对古代传统商人、近代中国商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也为高校的立德树人、文化育人、青年大学生价值塑造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涵养。教学团队结合育人目标提炼中国商业文化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营理念。讲究诚信、以义为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所着重提出的道德标准,为人修身、处世的行为基础,商业道德也以此为支柱。中国传统的长期形成的商业道德中“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秤平斗满尺码足”等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商业道德。逐利是每个商人的天职,本无可厚非,但是先哲却早已看出:作为功利人,虽然高于动物人,但低于道德人。人应该有更高级的追求,就是要成为道德人乃至哲学人。因此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将生命与天地万物合一。孟子说:“义,人路也”。如何进行义利的取舍?儒家的态度是:“见利思义”“义利两有”,“以义为先、以义为本”。晋商也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商业活动是开放的、流动的,商人的思维必须具备灵活多变的特点,而且还要有预见性、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和冒险。这一点,法家思想可以说给商人以及整个中华商业文化提供了强大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法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推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这种不断进取、不断变革的精神,在今天也依旧起着指导的作用。学习与传承这种思想,让传统商业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也必将有利于培育学生改革与创新思维。

先公后私,爱国济民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商人有济困扶危,乐施公利、以商报国的家国情怀,他们有着比较强烈的道德要求和精神向往,敢于肩负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不仅有追求利润的功利追求、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和“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使经济活动具有济世担当,兼善天下的意义。被后人尊称为商圣的陶朱公范蠡,多次散尽财资,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彰显了中国商人社会价值与社会贡献。

3.2 中国商业文化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方式研究

中国商业文化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要运用课堂实现育人目标,需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路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课中课”的推广中,创新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融合原则方法和路径手段。这些成果为中国商业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经验与指引。

3.2.1 “三寓”式融合原则贯彻课程始终

“寓道于教”,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习探索客观规律,尊重遵守客观规律。比如在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时,会将范蠡遵循市场的资源配置、贵贱复反、贱买贵卖;预测行情、抢占先机等商业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寓德于教”,老师在课程中自觉承担起德育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提炼范蠡用德支配财富、反哺社会、艰苦创业的商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快乐教学,在“汤里放盐”的基础上“加糖”,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再比如讲商帮与商业文化时,会让学生观赏电视剧“乔家大院”,观看记录片“晋商”,通过形象化、故事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思考晋商身股制、东伙制、用乡制的激励措施及对晋商发展乃至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同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晋商开拓进取、勤奋敬业、团结忠诚,敢于奉献、忠义爱国的精神。将“三寓”原则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3.2.2 “画龙点睛式”的教学方式

“画龙点睛式”指基于对各类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简明提示,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辯证法、职业素养等的“点睛”。比如,讲述商人与商人精神时,讲述管仲“无市,则民乏矣”“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商业思想和他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天下共利、以商报国的精神;讲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者——子贡讲究诚信、义利并举、富而好德的商业道德;讲述白圭勤俭节约、为天下谋福利、为国家和百姓赚取钱财的无私品质等。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地指出中国商业经济在历次大危机当中可以“独善其身”的原因,正在于千百年以来先贤传下来的智慧:和谐、勤俭、创新、奋斗。同时指出不同时期的商人具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当今的中国更多的要求商人壮大创造品牌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责任担当意识与家国情怀。

3.2.3 “专题嵌入式”的教学方式

“专题嵌入式”是指在不打破原来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老师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作为主题,将思政的某个专题进行嵌入,促进学生知识理解与能力提升,同时实现价值塑造,提高学生思政道德认知水平。如在讲商帮与商帮文化时,结合我校地域特点及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广东的这一实际情况,嵌入粤商与粤商文化,让学生感受独特的敢为人先、务实创新、开放兼容、利通五洲、达济天下的粤商精神。

3.2.4 “元素化合式”的教学方式

“元素化合式”教学方式,就是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要点三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进行化合,进而产生合而为一的育人效果。如在讲述粤商与粤商文化时,考虑到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广东省内,学生生于斯、长于斯,文化渊源一脉相承、人文精神与风俗习惯上具有同一性。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历代成功商人为他们熟知,博大精深极具地方特色的粤商文化最能引起学生共鸣与认同。因此在课程讲授时,会以粤商文化传承为切入点探讨将粤商文化融合粤港澳青年文化认同教育,通过课程平台,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培养青年学生国民意识和国家一体精神,实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总之,“课中课”模式在中国商业文化课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同时创新了文化育人路径。

参考文献

[1]滕跃民,张玉华,肖纲领,等.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道法术器”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8,(8).

[2]滕跃民.同向同行: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课”课程思政改革探析[N].中国教育报,2019-6-19(11).

[3]滕跃民,韩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及策略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12).

[4]蒋金坤.浅谈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道德——以“厚生财,人为本”的思想为例[Z].百度文库,2013-11.

[5]周英洁.谈儒家文化对传统商业道德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8).

[6]房秀文,林锋.中华商业文化史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傅小龙.“教练式团队学习教学法”在中国商业文化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商业经济,2019,(5):186-188.

[8]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

[9]陈坤达.讲述潮汕人的故事[J].潮商,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