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背景下产业发展机制研究

2021-03-02 01:07景越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产业航空航天

景越

摘 要: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已形成规模,尤其是航空航天产业。在军民融合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对军民协同产业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军民一体化系统。本文对陕西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机制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领导机制、集群发展机制、教育机制、创新机制四个方面给出对策,构建航空航天产业军民融合体系。

关键词:军民融合;航空航天;产业;陕西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05

军民融合是把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过程,能够使国防体系和社会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其他省份,陕西省航空航天产业较为发达,技术储备、人才引进、产值规模等均取得瞩目成绩。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陕西军民融合已探索出一条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的路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陕西模式”,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推动航空航天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构建产业机制,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陕西航空航天产业机制的现状

1.1 各方参与、互相支持的协调机制

航空航天产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整合航空航天领域资源,陕西建立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协调对接机制。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等各级机关通过搭建军民互动平台、设置专项扶持资金等措施,为深化融合提供了便利;中央在陕单位与地方单位往往因为一个项目或技术而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西安银行、华夏银行西安分行等金融机构将相关航空航天企业列为重点信贷支持对象。

1.2 顶层规划、政策扶持的引导机制

航空航天作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结合世界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自身实际情况,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视角出发,对产业的方向、目标、阶段等进行顶层设计,对产业的分布情況、要素等进行统筹考虑和布局。

陕西党政机关在航空航天产业军民融合中一直发挥着“领头羊”作用。2005年,陕西省政府成立“省军民结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管理军民融合事业。2017年,陕西省发布军民融合地方标准。之后,《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等方案相继出台,为航空航天产业军民融合提供了依据。

1.3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机制

在陕部分高校与军工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建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瞄准航空航天领域现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与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陕西航空航天产业链针对性培养、输送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对航空航天领域诸多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储备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先后与西安航天基地等合作,签约相关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动学术成果向社会成果转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在激光雷达传感器领域取得突破。

2 陕西航空航天产业机制的特点

2.1 长远性与短期性的统一

一方面,陕西航空航天产业立足长远发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的思想,制定总体战略。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时,对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作出重要指示,为陕西航空航天产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陕西省航空航天产业着眼当下,对短期的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实施方法等进行规划布局。在《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航空发动机、航天运载动力及有效载荷等航空航天项目成为全省的发展重点。2018年,陕西印发文件,对陕西省未来三年军民融合如何发展、往什么方向发展提供了依据。

2.2 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为了巩固并加强在航空航天产业的优势,陕西从产业政策、产业监管、产业环境、发展模式、管理体系等宏观层面对航空航天产业进行规划。2009年,陕西省对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的指导思想、组织管理等提出意见,下发文件。2011年,陕西省再次下发文件,从5大宏观层面对军民融合发展给出了实施意见。

除了宏观层面,陕西还从商业机会、发展模式、交流合作等微观层面对航空航天产业进行扶持,着眼军民融合过程中企业出现的资金短缺、审批复杂等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西安航天基地通过资金激励、资源共享等办法,瞄准商业航天发展初期的难点。

2.3 保密性与共享性的统一

航空航天关乎国家战略威慑能力、战略打击能力和综合国力,涉及国家整体安全。因此,航空航天产业的某些技术、设备、数据处于严格保密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航空航天产业的所有技术和设备只能供军队使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十六字方针”,开辟了我国军民融合新局面。在此方针的指导下,陕西省在民运飞机领域成为“军转民”最成功的范例。

党的十八大后,在习近平总书记把军民融合在“共建共享中持续推向深入”的指示下,陕西省加快航空航天领域军民技术双向流动。2018年,陕西省开通运行“军工科研仪器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陕西“军转民”企业达300多家,转化技术成果2000多项。

3 陕西航空航天产业机制的对策

3.1 坚持党管产业的领导机制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柱性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涉及规划制定、技术储备、设计制造、人才引进、保障配套、企业合作、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如果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资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航空航天产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陕西航空航天产业应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的讲话,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各级党委应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把握发展趋势,提高对航空航天产业的科学领导水平。

3.2 形成集群式的发展机制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范围的区域中,由交互关联的企业所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为区域内军工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合作风险,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经济和整体竞争力跨越式发展。当前,陕西航空航天领域各分支行业、各单位间因为机制、观念等原因限制,集群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陕西应根据现阶段航空航天产业的分布特點,结合现代组织理论,以西安为核心,整合咸阳、宝鸡等,统筹设计、制造、融资、销售、维护、保障等各环节,整合航空航天各分支产业资源,凝聚整体竞争力;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惯例,构建企业发展共同体;积极推进重大航空航天装备与系统工程应用,通过项目不断提升集群化水平。通过集群式发展,加强航空航天领域军民融合,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航空航天名片。

3.3 建立校企军、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

目前,众多在陕高校均设立有航空航天专业,有的还成立航空航天院系,培养了大批产业人才。一批在陕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教育资源。然而,包括陕西在内,我国现阶段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普遍存在科技创新合作理念滞后的问题。

陕西省应根据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趋势,建立学校、企业、军队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合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资源,企业的市场资源,军队的科研资源,鼓励三方人才深入交流,互相参与到对方的项目之中,使人才能够了解航空航天领域前沿动态,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

3.4 构建军民协同创新机制

航空航天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始终是其发展的第一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陕西在一些核心科技领域仍较为薄弱,航空航天产业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我国制造业作出指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这为陕西航空航天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陕西应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军工产业的发展需求,根据客观环境,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为军民协同发展提供扶持,通过设立推动产业链向创新链转化的制度,引导社会资本主动投入航空航天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创新潜力,激活社会整体创新活力,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煌彦,苏民生.陕西军转民实现战略大转移[J].瞭望周刊,1991,(50):11-12.

[2]汪曼莉.量质齐升,陕西“军转民”“民参军”步伐加快[N].陕西日报,2018-12-10(6).

[3]王崇举,郑旭煦.中国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8.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产业航空航天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一飞冲天——中国航空航天史
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