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03-02 10:34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金融发展普惠金融商业银行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摘 要:近年来,普惠金融被商业银行作为业务发展重点,甚至提高到战略高度,这既是国家政策引导的结果和体现,也是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发展经营的选择。本文从发展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中亟待解决的四方面问题,并提出发展新路径及具体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9.043

1 普惠金融的概念及意义

1.1 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普惠金融的服务内容广泛,包括信贷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保险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主要内容是发挥信贷杠杆调配资源,满足小微企业等主体的融资需求,促进其经济能力改善。

1.2 发展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是银行改变客户结构的需要。目前银行的存量信贷客户还是以中大型客户为主,好处是中大型客户抗风险能力较强,银行的贷款安全性高,但弊病在与大中型客户在市场上一般都是多家银行的争抢对象,银行与之开展业务的时候一般处于弱势地位,该类客户对价格也比较敏感,对于银行来说,这类的客户综合汇报低。普惠客户相对大中型客户而言,行业种类较多,发展潜力大。大力发展普惠业务,可以提升银行的经营水平。同时,优质的大中型企业都是从小做大的,培育优质的普惠客户也是银行大中型企客户的获客渠道。

发展普惠金融可以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普惠客户的贷款通常额度不大,行业也比较分散。因此,普惠贷款不易形成风险聚集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及时出现个别的不良贷款,由于贷款额度小,普惠贷款整体的收益也能覆盖这一成本。

发展普惠金融可与为银行赢得政策红利。目前政府对普惠业务提供了不少支持,例如提高了对普惠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完善普惠贷款的核销处置政策,对普惠金融业务开展好的银行还提供了准备金方面的优惠政策。

发展普惠金融是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目前,我国90%以上的市场主体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收,服务扶持普惠客户就是间接服务整个经济,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要体现责任担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2 发展普惠金融中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随着金融科技的飛速发展,我国普惠金融也发展十分迅速,并且随着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技术和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度已比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但是,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2.1 了解客户及其金融需求的问题

银行只有了解客户才能为其提供或设计产品或方案,但传统了解客户的方法和途径对普惠客户并不太适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与大中型客户相比,小微客户通常没有完善的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来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这一条路在小微企业这里很难走通。如今,如何快速获得普惠客户的有效金融信息和分析其金融需求是银行需要快速攻破的课题。

2.2 有效风险管理问题

与传统的大中型客户相比,普惠金融客群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当行业不景气时,普惠客户的还款意愿也比大中型企业低,而且,普惠金融客户的金融信息通常也不完整,很难用传统的客户模型来评价,商业银行现在亟须建立一个在有限数据下有效评价客户的风险评价体系,如何高效催收不良贷款也对银行提出了挑战。

2.3 经营成本问题

目前,对于普惠贷款,银行还没有形成成熟有效地管理制度,不少业务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普惠金融贷款小而散,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提高了不少管理成本,有可能出现收益不能覆盖成本的情况。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进行产品和制度的创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问题。

2.4 外部环境建设问题

目前的金融环境还不完善,金融机构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变,在分配信贷额度时存在路径依赖,还是习惯性地将绝大部分信贷额度分配给中大型客户,导致信贷资源无法惠及普惠群体。

3 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3.1 依靠金融科技,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保障

普惠金融客户的群体不同于银行的传统信贷客户,用以往的业务模式很难高效的开展业务,必须依靠金融大数据对普惠客户的各项金融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建立对普惠客户的画像与分类评级模型,对普惠科技的风险情况进行预判等,为普惠金融客户打造全面完善的服务体系。

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可以直接利用AI技术对不同场景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建模,从而更加快速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3.2 借助大数据,促进普惠金融管理精细化

在信息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数据就是银行的重要生产资料。银行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的大量的数据,利用好这些数据,银行在精准营销、运营效率、风险防控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为快速发展普惠金融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可以通过对普惠客户的资金结算、人行征信信息、税务工商信息、社保公积金信息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客户进行线上或者半线上的授信放贷。部分比较先进的银行,可以对一条产业链的商业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相关企业进行授信放款以及贷后的风险管理。

随着普惠金融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的管理也要不断精细化。这要求银行要不断扩大数据的维度,数据的维度越多,模型才能更精确,营销的成功率才能提高,才能为客户提供适合的服务,才有可能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及时发现风险客户。

3.3 创新经营模式,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普惠客户客群一般具有小而散的特点,如果客户数据不够多,就难以对客户行为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以平台化、场景化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建立平台和场景,一是为了收集客户的真实行为数据,从而分析客户的行为偏好和需求。二是利用平台和场景,可以拓宽获客渠道和提高获客效率,同时能够降低运营成本。三是通过平合和场景,有助于追踪资金流向,增加了欺诈“刷单”“刷信用”的成本,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将银行的金融产品嵌入平台和场景,还促进了资源的整合,为银行推出一站式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

3.4 开放共享合作,为构建普惠金融新生态

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银行必须以开放的姿态与电商平台、通信服务商、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开展合作,通过整合多方的资源数据,建立有政、企、银三方参与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在为普惠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多方共赢。

同时,要不断丰富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容。发展普惠金融,不能仅仅要发展普惠贷款业务,还要发展与贷款配套的支付结算、保险以及投资理财等业务。要将金融服务嵌入与普惠客群的日常场景中,如购车购房、社区服务、企业上下游结算等,为普惠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构建多层次的普惠金融生态圈。

4 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业务体系

(1)积极建设信用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应对征信法律法规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建设一个包括所有权个人和企业信息的信用信息库;二是应通过社会力量,开展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征信系统,严格监控和管理征信市场;三是应针对信用服务行业制定规范和科学的标准,让信息能实现共享;四是要建立普惠金融保证金制度,综合考虑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普惠金融保证金制度,明显降低贷款银行普惠业务的风险和不良率,有效解决担保难、风险高的现象,从而为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群体提供服务。

(2)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一是建立由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内部稽查、社会审计部门组成的全方位风险监管体系,在政府、商业银行以及社会机构之间积极开展信息共享,有政府居中牵头协调,有效进行风险预警,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二是完善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在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日常监管的同时,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银行和相关企业还要成立专门的行业管理协会,对协会内的会员开展自我管理和监督。三是设立普惠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明确普惠金融业务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为普惠业务发展保驾护航,切实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强化普惠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一是以技术为支撑,普惠业务的特点是小而散,对审批速度要求较高,目前依靠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难以做到高效率的贷款审批以及放款后的贷后管理,只有不断发展金融科技,利用金融科技来对客户进行快速的画像、评级以及资金监控,才能跟上普惠业务的发展要求,在快速发展业务的同时进行有效地风险控制。二是以数据为基础,先进的金融科技离不开数据的支持,只有数据样本足够大,建立的模型才能足够精确,因此要拓宽数据收集渠道,加强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联系,全面获取普惠金融客户的数据,不断完善数据库,不断提高普惠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三是以文化为导向,虽然普惠金融业务对金融科技的依赖性较高,但最终做决定还是人,是金融从业者,因此要做好普惠业务文化建设,要建设实事求是、诚信合规的普惠业务文化,形成从业人员对风险有敬畏、对客户讲诚信、对同事说真话的良好生态。

(4)加强法律保障。普惠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有力保障,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其所需承担的监管责任,不断完善房产、机动车等物权登记制度,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抵押权制度打下良好基础;关注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对商业银行进行引导,让其能更好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政府部门应坚持放活、少取、多予的原则,进一步支持普惠金融机构,对其风险进行合理补偿,通过保险以及担保等形式,分散其风险,让资金回流更加方便。

4.2 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市场

(1)构建完善和科学的信用约束机制。一是不断提升支付结算水平,构建包含保险、担保、信用等在内的良好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构建完善的保险机制,用于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进行防范,并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二是不断优化和完善行业协会、评级机构等社会辅助体系,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共享金融产品发布信息,加强跟踪和监控工作。

(2)促进利率市场化。一是不断现阶段的存贷款制度,将利率管制进一步方式,并在此前提下,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展;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根据市场因素和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利率。二是适当上浮存款利率,在考虑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的前提下,对存款利率水平进行确定,保证资金充足;对数据库进行不断完善,尽可能将全国所有地区都纳入数据库中,更加全面地掌握普惠金融客户资信情况。三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在掌握现代化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强化知识技能,更好检测利率风险;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监管架构等相关政策,监督经济主体的行为,加强指导利率定价。

(3)对信用担保机制进行完善。一是完善普惠金融的信用担保机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措施开展担保业务。二是加强互助性担保,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构建种类多元、风险防控有力的担保体系。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完善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有效解决担保难现象。三是構建科学完善的信用担保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4.3 对普惠金融工具进行不断创新

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时,应根据普惠客户的特点,开拓创新,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为普惠客户量身定制与之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包括助学、生态农业、养老等,使金融产品多样化,有效满足普惠客户的金融需求,同时对贷款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做好风险控制。

风险问题是阻碍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惠普金融保险,使风险逐步实现社会化,明显降低信贷风险,提升金融服务积极性,快速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保证普惠金融业务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06):1-10.

[2]王颖,曾康霖.论普惠: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J].金融研究,2016,(2):37-54.

[3]孙兆斌.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新金融,2018,(11):57-62.

[4]陈丹,李华.商业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机遇与挑战[J].南都学坛,2019,39(01):117-124.

猜你喜欢
金融发展普惠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