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
摘 要: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贫困群众可以说既是帮扶对象,又是脱贫主体,如何通过扶志、扶智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也成为脱贫的关键。本文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探讨了内生动力与脱贫之间的联系,剖析了当前我国脱贫工作中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持续加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途径。
关键词:扶志扶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7.007
精准扶贫需要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扶贫不扶志,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就会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念,那么精准扶贫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而返贫率也会大大增加。如若扶贫不扶智,那么贫困群众必然缺乏脱贫的技术能力和智力支持,没有一技之長,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由此可见,扶贫需要志智双扶,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1 当前扶贫工作中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1 贫困户自身问题突出
一是“等靠要”“不怕穷”思想严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遇上“不怕穷”的贫困户,也是丝毫不起作用的。正是出于这种对未来及改变的忧虑和恐惧,造成很多贫困群众宁愿守着破旧的生活环境,也不愿做出改变,或者是因惰生怠,即使有脱贫意愿却不愿付诸行动。因此,贫困心理得以长期稳定下来。久而久之,也就使得“不怕穷”的思想,成了脱贫攻坚中一块公认的“硬骨头”。
二是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意愿不强。产业脱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在仍未脱贫的广大地区,很多贫困群众不愿意调整产业结构,导致经济收效低下。除此之外,在贫困群众中还存在很多以装病装穷的方式主动索要资金、低保,或以不签字、不脱贫要挟帮扶干部等情况。
三是脱贫知识技能匮乏。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同时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加之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大多数群众都不具备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基础设施的落后,土地利用率的低下,有针对农村人口的培训本就很少,很多贫困户都缺乏在种植养殖能方面的指导,对一些专业技术知之甚少。这些都导致广大农村贫困劳动力,普遍缺乏足以让他们脱贫的职业技能。
1.2 实际中的帮扶政策和帮扶干部仍有缺陷
一是政策导向不够清晰。总的来说,目前各级各类帮扶政策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于是不可避免的出现政府大包大揽以及忽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要求的现象,这样的政策导向不仅使得政府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指导缺乏个性化,甚至还会加剧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对政府的帮扶产生依赖心理。
二是个别村党组织支部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如今留守在农村老家的群众多数是老人孩童,导致大量耕地荒废,同时也使得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壁垒的作用无法得以发挥。加之部分党员安于现状,缺乏敢闯敢做的实干精神,从而导致基层党组织在农村脱贫攻坚进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也无法满足目前贫困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三是帮扶过程中脱贫主体责任混淆。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既定任务目标,而出现简单的追求政绩的,层层施压,不仅如此,在扶贫绩效考核时,地方党委政府及驻村干部的责任往往被不合理的放大,却没有考虑到帮扶对象的配合度等问题。长此以往,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只是着眼于一些时效短、收效快的项目,以期在短期内完成脱贫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弄虚作假之风盛行。
2 平凉市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志扶智经验总结
近年来,平凉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748个贫困村已脱贫退出746个,7县(市、区)也全部脱贫摘帽。在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平凉市在扶志扶智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可借鉴供参考的工作模式。
一是多方联动宣传宣讲。平凉市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宣讲,组织党员积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党建统领、一强三创”活动,真正将中央、省、市委脱贫攻坚和惠农政策宣讲在田间地头,使党的大政方针和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是多措并举敦风化俗。以法治、德治双管齐下,发挥其道德教化以及法律约束的作用,使群众能够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为平凉市脱贫攻坚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全面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以文化助推脱贫攻坚,从而营造起良好的村风、民风。注重精神扶贫,摒除陋俗,营造风清气正、崇尚文明的村风民风。以家风家训助推脱贫攻坚,大力开展家风家训的活动,使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激发起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
三是多元参与扶技扶志。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实用的就业技能,帮助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培育有职业技能的新兴知识化农民,掌握脱贫技能,拓宽致富门道,增强他们摆脱贫困、树立通过自己劳动致富的信心;树立扶志扶智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以致富带头人激励全村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用讲故事的方式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脱贫事迹,挖掘身边的事例讲好脱贫故事,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激发内生动力。
3 持续加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途径
第一,加大教育帮扶,提高人口素质。要确保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贫困地区儿童有学上,辍学儿童能够复学,确保通过教育脱贫不再返贫。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鼓励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为这些地方的学校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支持,鼓励其开设有针对性的特色专业,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持续推进文化扶贫,巩固脱贫成果。围绕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树立当地道德模范,强化榜样作用。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挖掘贫困地区文化资源,使其与经济相结合,转换成一种文化产业,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助推脱贫。
第三,加强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根据当地的农业需求,设置农民培训的具体内容,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当地发展的重点,选择一些培训内容和课程,提高其实用性。要做好新型农民培育的遴选工作,也应该把热爱农村、热爱农业、肯吃苦、勤好学的这样的农民作为发展和帮扶的对象使其参与到培训当中来。不断的深化、细化培训模式,加强对培训农民的跟踪服务,增强他们致富的决心。
第四,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提高农村竞争力。传统的优势主导产业是脱贫的支柱力量,由于这些产业发展已经具备足够的经验,形成特定模式,投资风险小,回报率相对较高,因此,对于今后产业扶贫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巩固壮大主导产业。要根据贫困地区它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以及群众需求等,因地制宜,提高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贫困地区支持、提升一批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致富。
第五,健全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农村党支部自身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加责任担当,靠实责任,以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按期完成。健全基层党支部建设,使得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配齐配强优秀的班子成员,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切实解决他们的担心和忧虑,从而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提高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合光.推进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03.
[2]李刚.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J].理论导刊,2018,(02).
[3]张晓艳,张玲.基于增强脱贫内生动力的贫困人口主体性培育[J].未来与发展,2018,(08).
[4]莫光辉,张菁.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