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青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511)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①新华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isappinstalled=0&ivk_sa=1024320u(2021-01-31).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表现,而软实力又是国家硬实力在精神层面的集中反映。[1]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国家软实力能够作为国家硬实力发展的催化剂,塑造并扩大上述硬实力的影响力,从而使硬实力保障国家安全效能实现最大化。[2]
根据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新时代国家安全理念,当今我国的国家安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安全理念,演变为17个方面的大安全观。②中国共产党网.学者观察: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中国意蕴”[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520/c40555-27028365.html.(2021-01-31).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我国边疆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边疆地区也是我国国防建设、社会治理、稳边固边、生态环境治理等各类安全工作的第一道防线。
众所周知,民族的概念和特征使之比“种族”这一以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概念更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体现在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关键在于构建共同的文化,营造文化认同的环境。健康进步的文化建设既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又是民族团结的本质要求。我国边疆的民族团结局面是边疆安全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民族团结又有赖于良好的民族文化建设。[3]
边疆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是毗邻国家与我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与周边国家与民族存在密切交往关系,在长期的民族交流中,出现了许多跨越国境生活的民族,有些民族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治实体。我国边疆地区的主要跨境民族见表1:
表1
除上述主要民族之外,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德昂族、怒族、布朗族、独龙族、阿昌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门巴族、珞巴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也是跨境民族。可以说,只要是生活在我国边疆的民族,就一定存在跨境活动的现象。境外相关政治实体的主体民族与我国边疆民族在文化上存在相近、相似、相亲的纽带关系。
边疆地区是扼守我国国门的重要关口,长期以来,边疆各民族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在历史上抵御外侮的战争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自卫反击作战,抑或是在和平时期的稳边固边控边建设中,边疆民族是参与国防建设的坚实力量。因此,边疆民族文化建设必然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必然成为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我国大部分边疆地区地理条件欠佳,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就更加需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当地文化建设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助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边疆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改善整个边疆民族的精神面貌,并将进一步起到稳定边疆社会局面,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不仅如此,根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广西、云南、黑龙江三个边疆省或自治区被纳入国家自由贸易区总体布局战略(见表2)。
表2 边疆自贸区省份(自治区)民族分布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8/26/content_5424522.htm?agt=1631.(2021-01-31).
倡导科学合理的资源观、生态观,是边疆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以文化建设为途径,树立边疆各民族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意识,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工作。自去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边疆地区对动植物资源的科学管控上升到了直接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全面提高边疆各民族对外来生物入侵的防范意识,必须从建设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精神入手,才能确保我国的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乃至社会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框架下边疆民族文化建设的目的,主要是立足于巩固民族团结局面,树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和防范任何可能影响国家、社会、人民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和隐患,创造边疆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局面,确保总体国家安全免受侵害。[4]基于上述目的,目前较为典型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边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
从广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接壤,它既是我国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枢纽。正是由于广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使广西的边疆民族文化建设在总体国家安全框架中具有典型性。
1.强化制度保障
广西先后颁布了《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实施纲要》《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各市也相应出台了地方性的规章,如百色市加强与邻近县市合作,形成信息互通、协调研判、共同处置的宗教工作新格局。2018年百色市研究制定《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百色市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河池市签订《宗教工作区域协作管理机制》《流动人口宗教工作对口协调双向管理框架协议书》,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签订《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合作协议》;崇左市出台《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条例》《崇左市左江岩画保护管理办法》《崇左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2018-2032)》《左江流域骆越—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18-2030)》
2.文化基础建设逐步夯实
随着政府加大对边境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边境文化基础设施情况得到较大改善。截至2017年底,边境1002个行政村共建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889个,覆盖率达88.7%。2018年,边境8个县(市区)已有8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免费开放。靖西市壮族博物馆、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等博物馆成为民族文化展示、保护、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场所。
除上述边境文化基础设施以外,2019年边境地区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广西“广电云”村村通,全区14个城市开通5G网络,5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4%(全部自然村覆盖率为78%),初步打造并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广电网络的覆盖率和智慧应用跨入全国前列,成为服务全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民生建设的重要平台。
3.民族文化活动内容丰富
广西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文艺作品、传统节日、学术论坛、文化交流等诸多活动。
边境各县(市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联动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有:东兴市、防城区、靖西市、凭祥市、大新县、龙州等6个县(市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创建工作得到重点推动,靖西市的壮锦绣球、凭祥市的红木艺术品等成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地区建设项目;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等“两区一带”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形成了一条边境生态特色旅游走廊;壮族歌剧《壮锦》、音乐舞蹈史诗《花山》、大型神话实景剧《花山》、京族音乐剧《过桥风吹》等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使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活文化”。[5]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壮族霜降节”作为拓展名录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分别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零”的突破。
近年来,平果县积极搭建“中国甘桑骆越石刻文研究中心”“平果县甘桑石刻文研究会”交流平台,多次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所等单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民俗文化专家,对古骆越人的刻画文“甘桑石刻字符”开展发掘和研究,目前已经公布阶段性研究成果。
边境地区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有较大提升,创作、译制和传播大量优秀民族文化在内的文化作品。例如歌剧《壮锦》、纪录片《中越友谊家庭纪事》、音乐舞蹈《花山》、纪录片《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音乐剧《过桥风吹》、中国-东盟人文题材系列网络电影《爱也有阿禾》等,极大丰富了边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其中,《壮锦》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群舞《骆越先歌》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银奖。在新闻出版方面,大力促进全民阅读,推动边境地区3市8县实现数字阅读,扶持崇左、百色、凭祥等在内的各个地区的新华书店以及“国门书屋”等书店的建设。
崇左市将壮族传统歌圩(歌坡)民间节庆赛会打造成为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重要平台。每逢重要节假歌圩,每个县(市、区)都有壮族群众自发组织的唱山歌活动。如宁明县最集中、人数最多的有东安乡瓦窑歌坡、寨安乡顺宁歌坡、峙浪乡长桥歌坡、板棍乡康宁村歌坡、桐棉镇板岸歌坡、城中镇北斗歌坡等,每个乡镇都有五六个歌师歌手,山歌曲调优美,极具感染力。还有江州区左州镇金山节歌坡、大新县侬垌节歌坡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有些已经停办多年的歌圩又逐渐恢复举办。二是强化歌师歌手培训,提升歌师歌手创作表演能力。据初步统计,从2016年至今,全市举办的歌师歌手培训达23期,参加培训的歌师歌手有600人次以上。通过培训,挖掘和培养许多壮族青年歌师歌手,增强了歌师歌手的综合能力。[6]
4.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和国防文化教育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有关实施意见,广西边境各市县投入资金加强对那坡县革命烈士陵园、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红八军纪念馆)、凭祥法卡山英雄纪念碑园、钦州市海防教育基地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修缮和保护工作,边境地区各传统教育、国防教育阵地,红色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利用。积极参加中央开展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的遴选活动。2017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荣获“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2018年,教育部综合认定广西65所学校为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其中百色12所、崇左3所、防城港1所。
5.注重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民族文化建设与宗教事务密不可分。崇左市实现民间信仰场所建档编号,代表性民间信仰活动丰富,影响较大。截至2019年崇左市经登记建档编号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35所。百色市加强与邻近县市合作,形成信息互通、协调研判、共同处置的宗教工作新格局。2018年百色市研究制定《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百色市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河池市签订《宗教工作区域协作管理机制》《流动人口宗教工作对口协调双向管理框架协议书》,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签订《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合作协议》。宗教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做好各宗教场所排查,抓好三级宗教网络建设,积极调研,查找问题及时整改。组织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举办全市宗教界代表人士学习班,积极教育引导全市宗教界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激发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操,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成功完成全市355处民间信仰场所登记工作。
从广西边疆民族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其典型性在于其区位的特殊性,而从其与总体国家安全的关系来看,同样具有典型性,而且其典型性可以作为我国边疆各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的参照系予以借鉴。
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指能够支撑起各类民族文化建设项目的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包括直接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场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传统文化生态保留区、物质文化遗址等,还包括对文化建设起到保障作用的道路交通、生产单位和渠道(民族文化物品生产)、标志性现代建筑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撑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各民族能够始终拥有相当影响力的具象崇拜物,这对增强各自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多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就让各民族能够感受到祖国对其关怀,以及祖国力量的强大和亲和力,从而在更高层次的民族感情上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感召力,使边疆民族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怀合二为一,起到稳边固边的作用。
在国际上,对于跨境民族而言,同族不同国籍的现象往往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国际问题,如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欧洲的巴尔干问题、西亚的高加索问题,以及中非各国的民族纠纷等。我国长期以来奉行既尊重各边疆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又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解决了世界上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跨境民族问题。这主要归功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经大大超越周边国家和地区,使边疆各民族人民真正感受到了只有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建设国家才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这就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族团结表彰大会讲话中列举的少数民族爱国壮举典型事例之一的瓦氏夫人抗倭,应大力宣传。瓦氏夫人系靖西壮族人,以五十八岁高龄亲率壮族子弟远赴东南沿海抗倭保国,作出了重大贡献。①新浪网.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8/26/content_5424522.htm?agt=1631.(2021-01-31).
边疆民族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既是国家力量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也是边疆民族文化繁荣程度的直观表现,民族文化产品只有达到一定的数质量级,才能形成稳定的传播力,进而强化文化的影响力量。
从前述广西以各类民族节日活动、出版物、文艺表演实体等方式产出文化产品的情况来看,基本上能够将边疆各民族文化内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产出来,而且传播质量的提高是这些文化产品得以广泛流传的关键。例如靖西电视台开办的壮语栏目《五色糯》,栏目内容有《壮语新闻》、《兴曼楼》(家乡戏)、《壮语电影》、《壮语科技》、《梁老师讲故事》、《才艺展示》等,每天播出时长4个半小时。开播靖西壮语电台,覆盖方圆50公里,每天播出16个半小时,播出内容包含新闻资讯、政务信息、壮乡文艺、历史人文等,吸引了邻近的大新、那坡、德保等县群众及越南边民收听,有效推进文化交流,筑牢边境文化“安全墙”。[8]
除此之外,大量文化产品在校园中传播也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关键。例如那坡县把民族文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各学科的授课内容都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如体育课引入了壮族的黑枪舞和跳大绳、滚铁环、三人板鞋、背篓绣球、大象拔河等少数民族趣味体育项目,音乐课教学生演唱本地山歌“过山腔”和壮族的《敬酒歌》、苗族的《苗歌》、瑶族的《瑶山欢歌》《绣花巾》等,舞蹈课教学生跳彝族的舞蹈《高花伞》和观看民族歌舞表演视频,美术课让学生描画少数民族的人物、乐器、用具、服饰及社会活动场景等。在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中,详尽介绍各民族的社会结构、神话传说、文体活动、劳动技巧、接待礼俗、处世哲理、恋爱婚姻、法律条文等,《打陀螺》《竹竿舞》都进入了校本教材。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过程中,把它和少数民族音乐结合起来,用壮族山歌来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西的边疆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经验可以总结为“一个基础,两个方向”,即以大量产品为基础,以现代化全方位传播为方向、以校园传播为方向。大量产品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靠的资源,而以现代化全方位传播为方向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传播效率,以校园传播为方向则是通过对祖国未来花朵的思想教育来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近20年来,“韩流”在我国的影响无不是以大量的文化产品为后盾,以网络技术和未成年人群体为前端手段开拓文化市场;境外宗教势力也是以同样的手段影响着我国边疆的民族群体。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同样可以采取相似策略对境外文化的流动进行引导,以此来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
20世纪末至今,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全球化的两大表现形式是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人口流动。国际资本会本能地向秩序稳定或能够为资本运作提供可靠环境的地域或领域流动。国际人口流动与国际资本流动存在很大交集,虽然两者的产生原因具有较大差别,但是却存在一个同样的重要动因,即流动指向必须是一个秩序相对稳定,环境相对安全的地区。因此,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人口流动目的地同样需要以现代化的形式迎接这两种流动,才能维持当地的秩序稳定和安全。
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朴素的文化传统是确保边疆稳定的压舱石,而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形态则是确保边疆发展的发动机,只有将“压舱石”和“发动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边疆地区发展的航船安全平稳迅速地向前航行。从边疆民族文化建设的典型——广西的经验做法来看,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爱国主义意识的强化,还是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均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引领的新时代文化建设。
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民族传统能够为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失范现象起到平衡作用,这两个要点实际上表明了民族传统与现代化是互补关系。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就意味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飞速发展就表明新的社会规则将在旧的社会规则尚未完全消失的情况下出现,在这种现象下人们可能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从而形成社会失范。[9]对于我国边疆地区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本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相对缓慢的边疆地区在享受着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承受着新形势下市场经济规则及其产生的新冲击,容易出现社会失范现象,进而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边疆民族文化建设上要积极运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来引导人们,尤其是引导年青一代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以老一辈人勤劳肯干的精神在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开创佳绩。这也是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二是现代化能够革除民族传统中的陋习。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不可避免地残存着部分陋习,且多数陋习带有迷信色彩。用社会主义现代化观念革除边疆民族文化中不适于社会发展的陋习本身就是因应之举。现代化观念对民族文化陋习的革除,能够增强边疆民族防范“三股势力”思想侵蚀的能力,起到直接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10]因此,既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坚持推进现代化建设,两者互补性结合,应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边疆民族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