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大局”看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2021-03-01 22:47程曼丽
国际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话语战略世界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两个大局”的要求,为新时期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话语战略,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基础上,让世界进一步认同中国、信任中国;在中美关系与世界格局重构的当下,我们需要改变话语上的被动境地,重视传播策略、技巧的使用,主动进行议程设置,逐步确立自身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

【关 键 词】“两个大局”;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一、“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統性、预见性、创造性。”①

胸怀“两个大局”的要求,不仅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当前国内外发展大势、树立历史机遇意识和风险忧患意识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也为新时期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第一个大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作出的战略判断。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多个文明盛世(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等)并延续千年。彼时的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艰难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提倡西学,主张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这些努力用心良苦却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民族解放的希望之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工农革命运动需要、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经历了从推翻压在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自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历次党代会均对这一目标予以重点强调,党的十八大描绘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则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做了清晰擘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② 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③。

第二个大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基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判断。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提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回国参加2017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时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阐述,既涉及当今世界的时局之变、力量之变,也涉及中国在其中的定位与作用。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为显著和深刻的变革,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从昔日被嘲讽为“东亚病夫”“泥腿巨人”到坚毅地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入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美关系发生着显著的历史性变化。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对中国的戒心越来越大,打压力度也越来越强。尤其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在其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2017)中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其前任奥巴马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界定为“合作伙伴或竞争者”),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舆论战接踵而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美国现任总统拜登虽然在美国的同盟及伙伴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与前任不同的策略,但是在对华战略上却与特朗普如出一辙。他甚至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竞争者”,声称要与中国展开“极端竞争”以及“长期性、战略性竞争”,他上任后的种种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华战略的变化,是根据大国关系格局以及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作出的调整,是美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美国两党(民主党和共和党)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中国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也是党的百年奋斗目标。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对外话语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基础薄弱,我国大量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方面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对外传播开始打破疆界,在话语上注重与国际接轨,“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媒体人的职责与使命。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日益深入,然而,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中国的误解、偏见与敌意。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了全面推进这一进程,中国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话语战略,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基础上,让世界进一步理解、认同、信任中国。

理解、认同和信任是情感或心理层面的互动,需要客观事实的依托和稳定、长久的认知状态。在这方面,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取得的成效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此,为了增信释疑,除了通过媒体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之外,我们应充分展现“一带一路”的共建成果,以及中国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对他国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贡献,同时“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①,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形象及话语的塑造过程。

以美国为例。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曾经的世界强国(英国、法国)地位下降,大洋彼岸的美国则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美国在由富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同时调整了国家传播战略(包括话语战略),在输出美式价值观和树立美国形象方面下了一番功夫。20世纪40年代,当大部分国家的民众对美国和美国人尚无清晰概念时,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由美国总统建立)就开始致力于塑造美国海外形象。该机构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等媒介对外宣扬美国的政治制度;该机构还通过拍摄宣传片、制作小册子等,大力宣扬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向读者展现美国积极促进国际合作、追求世界和平的“美国精神”。其结果是,战争信息署打造美国形象的一系列运作产生了其预期的效果,“美国精神”以及美国当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逐渐得到认可,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再看日本。对于日本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失败,还带来国内经济崩溃、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后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日本以夯实经济基础为前提,苦修内功,经过几十年的战后重建,实现了经济腾飞,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战前的日本产品(称“东洋货”)被认为“便宜但质量低劣”,战后的日本充分利用科技提升产品质量,并通过出口贸易逐渐得到外界认可与信任,为日后打造其世界科技强国形象奠定了广泛的认知基础。日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借助大众传媒向世界展示其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包括文学作品、动漫、和服、日料、柔道、剑道等,并借助1964年东京奥运会使战后的国家形象得到了一些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为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营造了有利的国际氛围。我们知道,日本国内至今仍然存在否定侵略历史、政治人物参拜靖国神社等令人不能容忍的问题,但是日本在国家形象塑造,包括话语构建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思考。

当今的中国已进入民族复兴(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期,进行国家形象及话语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们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雄厚的物质基础。虽然从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看,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不仅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理念,还通过自身努力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榜样。这就为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整体的战略安排。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①。这一战略安排分为两个阶段(或两步走),既有宏观部署,也有具体步骤和时间节点,为新时期我国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

第三,明确的指导思想。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该倡议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为宗旨,倡导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已为联合国相关决议所采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第四,先进的技术支撑。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5G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有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2月底,我国已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累计建设5G基站79.2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2.6亿。② 5G等新技术将为国际传播带来全新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分发方式,并支持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的下一代应用与服务。中国完全可以借助5G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话语构建上与时俱进。

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如前所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为显著和深刻的变革,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格局的变化。这一变化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美國对华战略的重点是试图将中国纳入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那时的中国大而不强,在美国看来,不足以对美国形成“威胁”,美国不同利益集团在无条件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议题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美国企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议题上已经“毕业”;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逐步增强,美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资本密集型企业开始认同“中国威胁论”,并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政府采取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此举得到美国舆论界的普遍支持。进入21世纪,在中国企业,尤其是新兴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华持负面态度的利益集团日渐扩大,其对华强硬言论得到媒体及舆论界的更多关注与支持。这时我们发现,原来世界体系接纳中国是有条件的——希望我们改变原有的制度、体制特征,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中获得发展。其结果是,西方国家的这一条件不仅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出现了令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在此情境下,西方世界开始以极大的努力试图将中国分离出世界体系,针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击接连发生。不仅如此,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还通过自身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先天优势,把对中国的种种指责与不实之词传播至全球,对世界各国媒体及受众的认知与态度产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在中美关系与世界格局重构的当下,应当如何进行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是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课题。

首先,掌握话语主动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以西方国家能够听得懂的话语介绍中国,说明中国,认为对方听懂了自然就会了解、理解并接受我们。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话语及叙事中,我们尽可能与西方国家接轨,下大气力研究受众的信息诉求、接收习惯和心理需要。当然,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努力追赶先进国家、希望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从而被世界接纳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西方国家的对华态度及其涉华舆论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向,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课题——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需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语来说明中国,西方制造的新屏障已经出现:即使正面说明中国,也会出现反面解读。这也提示我们,在新的挑战面前,无论是仅仅怀有讲好中国故事的善良愿望,还是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不断重复攻击与反攻击的话语,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应当科学研判国际形势,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掌握大国关系及大国博弈的规律,据此确定新时期的国际传播战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国际舆论环境,我们还要改变传统的对外传播观念,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管理意识,注意受众的分类分层及传播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话语构建,逐步确立自身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和话语优势。

其次,重视传播策略、技巧。前面提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挑战,其中就包括舆论战。舆论战是一种战略布局,是出于对目标国家实施精准打击的需要所进行的话语构建。美国的舆论战历史悠久,技术娴熟,经验老到,具有很强的蛊惑性与杀伤力,并且能够对国际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形之下,我国的舆论反击更多是见招拆招,略显被动。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明确传播目标的同时,我们还要特別重视传播策略、技巧的运用。第一,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下的对华传播战略,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案例中学习,掌握舆论战的规律、方法与技巧,为我国的舆论斗争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在面对各种舆论挑战时,我们要善于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通过对比分析、科学佐证澄清事实、驳斥谬误,增强话语的可信度与说服力。第三,改变对外话语的单一性,在运用叙事性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更要注重与落地效果直接相关的话语(如转换性话语、解释性话语、修复性话语等)的使用,同时对国际舆论中的涉华议题保持高度敏感,及时予以回应,避免对外传播话语的表面性、疏离性与空泛化。

最后,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在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中国要想打破西方话语屏障,就要通过舆论的力量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并通过各种传播平台持续放大,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在此过程中,议程设置不可或缺。作为一种已被证实的有效传播手段,议程设置对大众认知及社会舆论具有显见的引导功能,并能使话语权不断增效。为此,中国需要进行国家议题及话语体系的开掘,进行民间话语的建设,利用中国经验这一丰富的语料库,从人类共性、共情的角度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影响力,除了硬实力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它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政府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和立场,在有关环境、气候、人权、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上积极发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即使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其背后也有着诸多博弈。例如,关于碳排放问题的提出及减排方案的制订,虽然历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阶段性减排共识,但在具体措施上,各国仍难以达成一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一些显失公允的西方议题及话语进行辨析,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出公平、正义的声音。这也是中国议程设置及话语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林秀)

作者简介:程曼丽,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列宁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20&ZD314)的研究成果。

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

猜你喜欢
话语战略世界
画与理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雷人话语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雷人话语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