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的实证分析和思考
——“事件人口学”在我国的创建和完善发展

2021-02-28 19:14:30郑晓瑛何平郭超罗雅楠叶欣张弛
人口与发展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口环境研究

郑晓瑛,何平,郭超,罗雅楠,叶欣,张弛

(1 北京大学 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1;2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3 北京大学 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191;4 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

1 引言

人口与健康问题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是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人口与健康研究致力于识别影响人口健康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健康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及对干预措施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开展人口与健康研究,对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繁衍生存的漫长进程中,大量重要的历史特殊事件对人口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代际间的人口健康储量。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多具有突发性或引导性的特点,并在短期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轨迹,产生人口健康效果的实效快,并具有群体性。长期来看,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大多起到了推动社会变迁的作用,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口健康。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加剧公共卫生方面的挑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到人口健康。但不可否定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也将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变革,如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建立科学精准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相关制度,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

随着一系列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和人口健康相关性研究证据的不断涌现,人口科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事件人口学(Events Demography,简称EsD)”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事件人口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健康、文化、政策等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和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相关关系对社会发展的近远期效果。这就是说,EsD需要建立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相关性研究方法和路径,利用交叉领域历史数据和人口调查信息,追踪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和人口发展的相关研究,如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的关系,以及厘清二者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规律,为尽早开展有效干预并最小化“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对人口健康的负面影响做出充分准备。在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背景下开展人口与健康研究,有利于将群体健康与人类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相关联,可以为制定促进人口健康的相关社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定义、基于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人口与健康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不仅为人口健康研究提供新视野和新方向,也为建立和拓展事件人口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实证思路。

2 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界定

重大社会环境事件,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深的事件。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重大环境自然灾害。环境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重大社会灾难性事件。重大灾难性事件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因其后果十分严重,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既包括战争、饥荒等持续时间较长的灾难性事件,也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核泄漏、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重大一过性社会安全事件。

(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指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重大社会事件与社会变迁。指国家行为、社会政策改变、社会活动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受众的生命轨迹,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计划生育、爱国卫生运动、义务教育、城市化和工业化、“一带一路”倡议等。

(5)重大不可预见性的联动性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是上面四类事件的某一种为起因,最后衍生成不可控制的复合效应。如新冠病毒肺炎的流行,从局部到全局的影响不断加重,对全世界人口、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公共卫生事件的缘由,产生了一系列联动广泛的人口社会效应,很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3 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相关研究进展

3.1 研究内容

在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可能成为个体生命历程的转折点。但是出于伦理考量,生命历程中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暴露与人口健康之间长期关联的分析面临着许多方法论上的挑战,如因果效应的识别(Chen & Zhou,2007)。然而,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可以近似视为自然实验,为人口健康研究中因果关系的证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

3.1.1 环境自然灾害与人口健康

地震、飓风、洪水、海啸等环境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死亡和身体伤害,还会导致长期的不良心理后果,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Basoglu;Hashmi et al.,2011;Van Griensven et al.,2006)。研究发现,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日本,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更高,如1995年造成5500人死亡的阪神淡水路地震(Shinfuku,1999),以及2004年迫使10.3万居民撤离的新潟大地震(Suzuki et al.,2011)。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发生巨大海啸。在泰国南部的海啸幸存者中,灾难发生8周后,出现PTSD、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率有所上升,其中焦虑和抑郁的比率高于PTSD症状(Van Griensven et al.,2006)。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4150人死亡,690万间房屋被毁,1840万人流离失所。洪水不仅使幸存者无家可归,还使他们遭受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P.Huang,Tan,Liu,Feng,& Chen,2010;Liu et al.,2006)。研究表明,洪灾区人群1998年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为736.591/10万,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非灾区(李硕颀等,2004)。1998年洞庭湖洪水17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在幸存者中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9.5%和9.2%。总体上,12.6%的患者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焦虑症(Dai et al.,2017)。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Dai et al.,2017)。

3.1.2 重大灾难性事件与人口健康

战争、饥荒等持续时间较长的灾难性事件对人口健康有着持久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灾难性事件造成的死亡和残疾比任何重大疾病都多(Murthy & Lakshminarayana,2006)。战争破坏了社区和家庭的结构,造成对人们长期的身心伤害,以及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减少(Murthy & Lakshminarayana,2006)。对战争难民的研究表明,战争使得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增加(Bogic,Njoku,& Priebe,2015)。饥荒对人们的总体健康水平也有深远的影响。以20世纪40年代的荷兰大饥荒为例,在阿姆斯特丹,1945年的人口死亡率比1939年增加了一倍多,死亡率的增加很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所致(Roseboom,de Rooij,& Painter,2006)。早年生活的营养不良以及与饥荒有关的疾病对幸存者的健康有不利的作用,特别会在妊娠期影响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Gillette-Guyonnet & Vellas,2008),并对后期生活的认知功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Harding,2001)。

恐怖袭击事件、核泄漏、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重大一过性社会安全事件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可能对人口健康造成长期深远的影响。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前几天,人口死亡率非常高,恐怖袭击的幸存者表现出更多的功能障碍与心理问题(Whalley & Brewin,2007)。此外,男女还表现出性别差异,对2011年挪威恐怖袭击幸存者的研究发现,女性报告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压力显著更多(Thoresen,Jensen,Wentzel-Larsen,& Dyb,2014)。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导致人群中癌症相关死亡率和癌症相关发病率增加(Ten Hoeve & Jacobson,2012)。对于经济安全事件,现有证据表明,在经济快速变化时期,无论是繁荣时期还是萧条时期,健康都面临风险。1929年大萧条、1990年代初后共产主义大萧条和1990年代末的东亚金融危机都增加了人口死亡率(Stuckler,Basu,Suhrcke,& McKee,2009)。

3.1.3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人口健康

传染病疫情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影响到人口健康。传染病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饥荒、战争、事故和犯罪加起来还要多(Fonkwo,2008)。重大传染病如艾滋病是全球第六大死亡原因,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头号死亡原因。欧洲和东地中海区域与艾滋病有关的死亡人数也在稳步增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两倍(Danforth,Granich,Wiedeman,Baxi,& Padian,2017)。在食品安全方面,不少供应商的掺假欺诈行为对人口健康产生了极大危害,如卖牛肉时混入猪肉或马肉,这打破了宗教禁忌,导致潜在的心理伤害。在食物中添加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物质,以增强食品的颜色或蛋白质含量,这种做法导致了消费者死亡(C.J.Smith,2020)。动物疫情与人口健康关系的研究也不鲜见。在欧洲和亚洲由H7N7和H5N1高致病性(HP)和H9N2低致病性(LP)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构成了人际传播和感染的风险,人口死亡人数急剧增加(Perdue & Swayne,2005)。

3.1.4 重大社会事件与社会变迁与人口健康

市场经济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经济增长不一定转化为全民健康服务的改善。相反,它可能会加剧贫富双方在收入、营养状况、健康和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自由市场的医疗卫生服务收费制度可能增加低收入家庭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障碍,并导致走向进一步的贫困。在1978年经济改革之前,近90%的农村人口享受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之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终结,合作医疗制度随之消除,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市场手段来提供(William C Hsiao,1984)。有证据表明,尽管我国经济迅速增长,识字率有所提高(Parker,1993),但是合作医疗取消之后,反映健康水平的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没有变化。因此,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为其卫生系统的发展制定适当的配套政策(Hsiao & Liu,1996)。还有研究探讨了在1912年到2006年的中国社会改革浪潮中,人群患智力障碍的风险是如何改变的。结果发现,在早年发育期经历过社会动荡和童年创伤(包括身体虐待和精神压力)的受试者,成年后患精神残疾的风险可能会增加(Z.Wang et al.,2016),这强调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理解人口健康的重要性。

3.2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缺乏针对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的精准数据,在衡量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强度上存在着数据遗漏缺失所产生的偏倚,这需要交叉学科的计量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科学的补充和链接。第二,基于幸存人口样本的分析可能存在样本选择效应。比如极端消极的逆境往往导致死亡率过高,人口中最不健康的成员受到的影响最大(Seltzer & Jablon,1974)。因此,幸存的组群可能比未遭受冲击的其他组群更健康。第三,研究样本中许多未被观察到的特征可能会影响因果推断,因此在解释研究结果时需要尤为谨慎(Chen & Zhou,2007;He,Liu,et al.,2018),也需要在更多层充分论证。

总的来说,人口与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人口与健康研究中的因果关系难以建立;且面临着交叉学科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即更加扎实地加强“事件人口学”的方法论基础和更多实际研究案例的佐证。

3.3 方法和案例

从理论上讲,实验方法是得出因果关系结论的黄金标准。然而,囿于伦理,很难用实验方法将人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压力源中进行研究。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作为一种外生冲击,可以视为自然实验,为开展人口与健康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有利于弥补既有方法学的缺陷。

3.3.1 环境自然灾害对人口健康影响的研究思路和证据:地震与精神健康

环境自然灾害可以作为自然实验,为研究母亲产前暴露对儿童发育的影响提供机会(King,Dancause,Turcotte-Tremblay,Veru,& Laplante,2012)。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产前产妇压力(PNMS)对精神健康有持久的影响,包括增加晚年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Babenko,Kovalchuk,& Metz,2015;StClair et al.,2005)。在妊娠时期,胎儿处于大脑发育的活跃期,环境自然灾害破坏了大脑发育的关键部位,可能使得神经元迁移异常、错误定位、连接失败(王学义等,2007)。以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的大地震为例,7.8级地震导致85%的建筑物倒塌,约50万的居民丧生或受伤(Huixian,Housner,Lili,& Duxin,2002)。有研究将唐山大地震作为自然实验,利用暴露于地震的时间和不同出生队列的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发现与产前未暴露于地震的参考队列相比,母亲产前暴露于地震提高了成年期精神分裂症风险(Guo,He,Song,& Zheng,2019),并且妊娠前三个月暴露于地震成年期精神分裂症风险进一步扩大(Guo et al.,2019)。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洪水为自然实验,发现胎儿期暴露于洪水提高儿童时期认知障碍的风险,这一风险在孕期前三个月暴露最高,并随着暴露时长的增长而提高(Guo,Chen,He,Zhang,& Zheng,2020)。

3.3.2 重大灾难性事件对人口健康影响的研究思路和证据

(1)大饥荒与人口健康

发生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饥荒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由于恶劣的天气、过度的国家收购、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1959-1961年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Chen & Zhou,2007)。饥荒造成了大约1500-3000万人死亡,并抑制了人们的生育行为(Chen & Zhou,2007;Peng,1987)。过往研究通过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和双重差分(DID)的方法来识别饥荒对于人口健康影响的因果效应(C.Huang et al.,2013),发现营养不良等和饥荒有关的疾病给幸存者和在饥荒期间怀孕或出生的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后果。受到大饥荒影响的胎儿或儿童在长大后身高显著偏低,工作时间更短,经济收入更少(Chen & Zhou,2007)。暴露于饥荒的成年妇女有较高的超重和肥胖风险(Yang et al.,2008)。此外,产前暴露于饥荒对成年期认知功能和精神疾病有不良影响(P.He,Chen,et al.,2018;P.He,Liu,et al.,2018;Kim,Fleisher,& Sun,2017;Tan,Tan,& Zhang,2014;C.Wang et al.,2016)。

(2)战争与人口健康

战争不仅直接造成人员死亡、伤残和财产损失,也对健康和社会福利有长期影响。有研究关注胎儿期暴露于1937-1945年抗日战争的人群,在调查时点(2006年)进入成年晚期或老年期,利用出生队列与战争暴露强度(用抗日战争死亡人数衡量)的双重差分来识别战争暴露的效应,发现了胎儿期暴露于战争提高了成年期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分性别分析发现,这一效应只发生在女性人群中(P.He et al.,2019)。这是我国第一篇利用人群为基础的调查数据,来探讨生命早期战争暴露与成年期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研究,并且给既有的关于战争与精神健康关系研究增加了新的证据,即战争对精神健康的长期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3)突发性社会安全和公共事件与人口健康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的重大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后的第一个月里,即使在远离恐怖袭击事件的地方,个体也出现了明显的压力症状,美国全民的抑郁症状持续上升了4周,之后才回落到之前的水平(Knudsen,Roman,Johnson,& Ducharme,2005)。有研究利用生态与时间趋势设计,发现金融危机导致多个国家的自杀死亡率上升,且失业对自杀的影响在社会支出较低的国家更大(Baumbach & Gulis,2014)。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重大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可能随之增大,给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将造成挑战,但目前尚未有重大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与人口健康关系的研究。因此,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尤为必要。

3.3.3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口健康影响的研究思路和证据

(1)爱国卫生运动对人口健康的影响

20世纪60-80年代,中国人口健康水平的快速提升主要归功于建立了经济、便利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和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此项运动自1952年以来连续开展)。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了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爱国卫生运动开启了包括公共卫生、预防和治疗在内的卫生保健组织的一体化变革行动措施(A.Smith,1974)。研究发现,这是中国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动员、倡导、推动和关注的卫生健康运动的一次有效尝试(Garfield & Salmon,1981)。有别于单独依靠医疗体系组织及人员的工作变革,这一运动推动了群众对于公共卫生的良好认知和有效保护,成功改善了生活环境条件,大大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Li,Tang,Lv,Jiang,& Griffiths,2011)。

(2)抗击“非典”对疾病防控的影响

2003年上半年,中国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疫情,共波及266个县和市(区),累计报告非典病例5327例,累计治愈出院4927例,死亡349例。在总结抗击非典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全面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行重大疾病防治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动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完善,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覆盖等。

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使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研究显示,与SARS期间相比,2006年洗手、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等避让他人的行为比例大幅高于其他研究中SARS前相关行为的发生率。体育锻炼的的比例在SARS期间明显高于2002年营养调查的中国人运动锻炼数据(吕书红,2008)。非典疫情及其后期防治作为公共事件,促使健康行为得以在短期内得到较大改变,外部事件压力包括制度建设是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条件。

(3)深化医改与人口健康的关系研究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卫生部门遇到了较多发展困难和问题:如高额自费医疗支出、医疗保障分配不均衡、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医患关系恶化以及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不满情绪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于2009年开始了新一轮医改,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明确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提出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和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和人才、信息、法制“八项支撑”,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10年的推动,卫生系统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挑战,如虽然患者自付卫生支出已从2008年占比总医疗支出的40%下降到2016年的28%,但是患者对心理健康治疗和长期治疗的自费支出负担正在增加(Zhang & Gong,2019)。

20世纪末以来,中国通过开展一系列公共卫生健康改革与布局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了可量化的群体健康福祉。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7)。2015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个小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110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700万张。社会办医加速发展,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重超过57%,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局,2015)。

3.3.4 重大社会事件与社会变迁对人口健康影响的研究思路和证据

(1)群体运动与慢性疾病和精神健康

在中国最典型的群体运动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中的文化大革命,这可视作一种负向的自然实验。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动员要求城市的中学毕业生(“知识青年”)前往边境或农村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ernstein,1977)。超过1700万受过初、中等教育的年轻人(占非农业人口的10.5%)失去了在学校继续接受完整系统的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可能生活在艰苦的条件、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贫瘠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Zhou & Hou,1999)。有研究采用断点回归(regression discontinuity,RD)、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等方法发现,到农村的“知识青年”比去农村的同龄人到成年期有更差的自评健康(Fan,2016),更多的慢性疾病和心理问题(Gong,Lu,& Xie,2014;C.He,2018)。其潜在机制可能在于:1)“上山下乡”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乡村生活经历产生;2)“上山下乡”运动对某些晚年生活事件(如上学和结婚)产生影响,而这些事件反过来又会影响健康状况(Gong,Lu,& Xie,2020)。而另一些研究则没有发现上山下乡运动对“知识青年”生理或心理健康的强烈影响(Gong et al.,2020;C.He,2018)。这可能是城市和农村差异的相互抵消。例如,由于低卫生标准、落后的卫生保健、高强度的劳动和营养不良,被派去工作的年轻人更容易生病或受伤。另一方面,一些环境因素,如较少的空气污染,有助于改善“知识青年”的健康状况(Andersen et al.,2012;Gehring et al.,2010;Gorr et al.,2014;Künzli et al.,2000)。

(2)义务教育与人口健康

与此相反,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向社会意义的自然实验,可以观察其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法(一般包括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于1986年4月12日颁布,并于1986年7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第一个规定教育政策的国家法律,旨在消除文盲,普及中等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强调了三点:第一,义务教育期限为九年;第二,儿童必须在六岁上学(欠发达地区可延迟到七岁);第三,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到2011年,政府宣布普及义务教育已经实现(Fang,Eggleston,Rizzo,Ro-zelle,& Zeckhauser,2012)。虽然义务教育的初衷并非改善健康,而是提高受教育水平,但教育和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程令国,张晔,沈可,2014)。

研究发现,教育对健康具有显著影响,能够提高中国老年人的躯体健康、认知功能和存活率(程令国等,2014)。其原因可能是教育程度不同导致的健康行为差异,如受教育者能够进行更多的休闲活动和锻炼,从而有效提高身体机能、增强个体的心理调整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从而对个体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Bacheladenski & Matiello Júnior,2010;Cutler & Lleras-Muney,2010)。此外,受教育年限越长,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越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比男性降低得更多(Luo et al.,2020)。资源替代假设可以对此做出解释:教育可以被视为一种关键的人力资本资源,帮助人们产生或者替代其他社会经济资源,从而降低健康疾病的风险(Ross,Masters,& Hummer,2012;Ross & Mirowsky,2006)。此外,教育可以增强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健康程度越高(Luo et al.,2020)。

(3)人口政策的改善与人口结构的关系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大饥荒时期,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较大幅度的降低,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但总的来说,在整个50-60年代,全国生育率水平仍然很高(Lavely & Freedman,1990),导致较快的人口数量增长。根据研究估计,中国1957年的人口预期寿命为50岁左右,1970年达到61岁,1981年达到 65岁(Ba-nister,1987)。在大饥荒之后,中国的人口死亡率情况得到了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较快的提升。由于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全国性计划生育运动,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约6.0控制下降到了80年代约2.5,总体在2.3-2.9之间。但从90年代起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开始持续下降,到2000年已降至1.22(赵中维,2012;庄亚儿,张丽萍,2003)。

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估计,中国的老少总抚养比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接近80%,但在此后就一直下降,现在已经降至38%。这种有利的年龄结构为改革开放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条件,被称为第一次人口红利。而中国的少儿抚养比在1980-2015年间下降了六成,目前已成为全球少儿抚养比最低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因老龄化加剧,中国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由于总和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以及人口出生预期寿命延长,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进一步转变和“人口红利”的衰减,预计2055年中国的老少总抚养比将超过7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UNICEF,2018)。2015年中国宣布全面推行二胎政策,旨在扭转人口增长停滞、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力萎缩的局面。而201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2.4‰,比1980年下降了32%。201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5.3‰,还不到1980年的一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4 “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关系”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4.1 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全方位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若忽视人口所处的社会背景与环境事件,将无法有针对性地为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从事件人口学视角开展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研究,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关系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挑战。“社会环境事件-人口健康”关系本身具有复杂性。社会环境事件往往有一定的外部性与溢出效应,很多社会环境事件发生的起点可能没有对人口健康的预期影响,但后来的事实却对人口健康产生了影响效果(unintended effect)。而另外一些看似有“负向”效应的社会事件,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由于多种因素的此消彼长,却可能对人口健康并没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此外,个体不仅受到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也因置身于全球化等复杂社会环境背景中,给“社会环境事件-人口健康”的研究带来了复杂性。在全球化视角下,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人口、资源、环境、健康等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已经成为超越国界的共性话题。在人口健康方面,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已普遍出现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重、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加的大趋势,人类依然面临的急性传播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播性疾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环境事件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日趋深刻,重大社会环境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往往并不局限在特定的地区,而是可能扩大到更大的国家和地区。

4.2 机遇

同时,事件人口学为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的关系研究带来了机遇。人口健康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事件息息相关,了解人口健康状况离不开对事件人口生命历程的回顾和审视。从事件人口生命历程视角来看,个体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健康状况不同,面临的健康风险也各不相同。事件人口相关分析方法整合了个体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认为特定的社会环境事件将影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优势或劣势的累积,同时也对健康风险造成影响。此外,人口与健康研究往往难以确定因果关系,而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为开展人口与健康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了独特机会,有利于弥补既有方法学的缺陷。因此,事件人口生命历程视角可以拓宽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风险研究的领域,为人口与健康研究提供一个研究范式。

总之,“社会环境事件-人口健康”是事件人口学研究证据较多的内容,也拓宽了横断面数据研究因果问题的可能性,弥补了传统人口健康研究方法的不足,同时打破伦理考量下的研究阻碍,有助于为人口健康领域提供研究范式和新视角,是交叉学科研究的又一个经典案例。与此同时,以事件与人口健康为切入点的事件人口学初创,旨在为社会重大事件与人口各方面的关系奠定研究基础,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研究论证,以补充本文的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未被充分研究的重大社会环境事件,继续挖掘重大社会环境事件在研究人口与健康方面的价值,完善事件人口学研究的体系及独特的数据采集、辨识路径、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更加系统地完善事件人口学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开展重大社会环境事件与人口健康研究,从而解决更多人口健康的实际问题,并为制定促进人口健康的相关社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人口环境研究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