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希
高速改革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对地方政府在培养管理型人才方面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人才培训机制还没有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先进性、层次性,所供给的人才也与地方政府需求相差甚远。因此,新时期应进一步改善创新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让公共管理型人才与新时期社会经济体制发展和需求相适应,以更全面的能力为地方政府工作而服务。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大部分教育者仅创作了相关书籍,但理论知识却未结合实际情况,如空中楼阁,让读者不明所以,学后仅仅停留于粗略的知晓部分知识情况,无法将其付诸实践。同时,高校中管理方面的资深权威教师匮乏,学校还是沿用的传统教育模式,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缺乏。传统的教育所获得的管理型人才已无法让当今政府的要求得到满足,亟待创新。
政府对混合型人才具有较大的需求,且须满足两种能力,即理论知识储备与综合实践能力。对此就要求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充足,包括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且相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强,同时组织策划、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能力也不可或缺。但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由于课业繁重,已无法把所学管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而导致的结果便是,大部分学生虽拥有丰富的综合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实践能力,程序化、平庸化状态表现得非常明显。
因为现在政府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都在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之间,而这部分人并未受过专业培训,遇到问题多是凭借自身经验将其解决,其中一些人的学历甚至连本科都未达到,他们思维僵化,创新能力和意识缺乏。而这些“先天”的缺点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致使工作能力与现实需求不相匹配。除此之外,政府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较为繁杂,经常加班,没有时间系统学习管理知识,许多单位人事部门也未能经常安排培训项目。当前,信息知识每天都在更新,管理人员若不能及时进行“充电升级”,则其现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势必就会落后,进而降低工作效率,且思考不足也会制约具有创新思路的管理人员不能展开有意义的创新。
1.严把公务员招考与组织部门选调关。公共管理对从业者的要求是具备公共管理理念,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知识和实践管理能力。所以在人员招考内容方面不能过于死板,专业设定一定要有侧重点,考评体系的设置要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尽可能保证招录的人员政治素养过硬、专业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
2.打通人员招录选拔渠道。当前公共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较为单一,建议将人才的选拔延伸到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公共管理人才对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较为注重,现有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选择机制较为灵活,激励机制也比较到位,特别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内部,已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质、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需创造条件、创新方法,让这些人加入到地方公共管理队伍之中,使公共管理一线工作力量更加强大。
3.创新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古语有言:“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模式应一直在组织、人事部门实行,应解放思想,创新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考核标准和方法,从陈旧落后的观念中走出来,不再采用论资排辈的方式,搭建平台使那些年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在短时间内进入到重要岗位,切实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已就职的员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应把培训工作当做重点,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并有效落实,在支持员工培训工作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在具体开展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可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加强理论实践系统培训,同时要结合实际,真正服务于社会公共管理发展,促进工作人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员工的能力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另外,还应出台合理绩效考核制度,奖励那些在工作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工作人员,惩罚在工作中多次出错的人员,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1.在机关养老保险和企业社保并轨方面加快步伐。在短时间内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进一步完善,推进城乡统筹,制度合并实施,强化参保激励,将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政策有效实施开来。慢慢取消退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础养老金的统筹,让一些公共管理人员在退出公务员队伍后不再有后顾之忧,使出工不出力以及“吃空饷”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加快推进职务职级并行待遇政策。除了在执行县以下机关进行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的建立外,把县以上机关职级并行制度尽快建立起来。把各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和职务、职级等联系起来,使以往当领导才能涨工资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调整涨工资方式,让那些拥有较强业务能力、善于创新的业务骨干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即使未参与公共管理工作,但也可获得与之相对应的价值感以及成就感。
总之,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也缺乏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因此,新时期的一项必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制予以创新,对此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培养公共管理创新型人才,以坚实的基础助力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