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办理窝藏、包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对窝藏、包庇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及有关司法认定问题予以明确。依照《解释》规定,故意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以证明犯罪的人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以包庇罪定罪处罚。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内蒙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持续优化“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内蒙古生态检察模式。《意见》指出要依托检察“公益林”“补偿林”、法治教育基地等,打造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品牌。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办案指挥中心的作用,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自治区检察院带头办案,通过提办、领办、交办、督办等方式参与办理。
7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2021年1月至6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各类犯罪1102975人,案件总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表明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刑事犯罪发案量重新呈上升趋势。1月至6月,在刑事检察方面,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案件634924人,同比上升77.7%;民事检察方面,受理民事监督案件124080件,同比上升96%;行政检察方面,受理行政监督案件26284件,同比上升42.5%;公益诉讼检察方面,受理案件线索89098件,同比上升25.3%。办案过程中,同步开展公开听证30867件次,通过办案提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8427件。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检察院驻宁波市第九医院检察官联络室揭牌,这是浙江省首个挂牌成立的驻医院检察官联络室。此前,为有效解决检察人员医学方面的专业局限性问题,提升刑事执行检察监督质效,江北区检察院与宁波市第九医院签订了《刑事执行检察检医合作机制》,《机制》规定,检察人员在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审查等案件时,如在医疗鉴定、交付执行、收押体检、社区矫正、日常监管等方面遇到医疗专业问题,可向医务人员提出专业咨询,以加强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专业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自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为民办实事 破解老大难”公益诉讼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并开展“千案展示、百案评析、十案示范活动”。开展此次专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妥善解决一批公益保护老大难问题,推动补足一批社会治理短板和制度漏洞,持续强化办案质效导向和正确业绩观,切实提高公益保护的能力水平。
近日,山东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总结2016年至2020年山东省金融犯罪特点,制发《山东省金融检察白皮书(2016—2020)》,并编制了全省首批金融犯罪检察典型案例。据介绍,山东省检察机关坚持上游犯罪与洗钱犯罪同步审查、一体打击,主动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沟通,会签合作机制,深入挖掘洗钱犯罪,形成反洗钱工作合力;健全捕诉一体办案机制,积极开展自行补充侦查,对有重大影响的金融犯罪案件,成立专门办案组,指定专人负责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