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工艺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
——以《让剪影动起来》教学为例

2021-02-28 00:44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剪影皮影戏

(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精髓,每一种工艺都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在小学中高年级的人教版美术教材中,每册都有一定比例课程涉及传统民间工艺的欣赏或者制作,例如剪纸、皮影、风筝、泥塑、提线木偶等,其中有些民间工艺的工具材料不常见、制作方式复杂,许多美术教师在常态的美术课中只能侧重欣赏,无法尝试制作;还有许多没有在教材中选用的民间工艺,例如木板年画、斗拱、面塑、刺绣等,就更难出现在美术课堂中,缺乏直观体验的民间工艺,对学生而言还是陌生的。

如何让传统民间工艺真正走进常态化的美术课堂,成为美术课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载体,是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以下将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 课《让剪影动起来》为案例,谈一谈基层美术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得开展传统民间工艺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精准备课,分析难点逐一突破

一堂感觉“难”的课,往往是教师自我突破的一个最好机会。如何把“难”搞定、把“难”转“易”,需要有效的备课,寻求具有创新的教学对策。

(一)定位“方向”

六年级学生处于成长的转折期,[1]杨景芝教授认为,对成长转折期的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应具有人文性、现代性、广博性、跳跃性、审美趣味性等特点,可通过欣赏、观察、体验、感受、技法演示等方式进行启发引导,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感受和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让剪影动起来》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来开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难接触到这门艺术,但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特殊、表演方式别具特色、表演效果精彩有趣,是一节有着丰富的人文性、审美趣味和课题。只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找到突破学习难点的策略,设计适合六年级学生能力特点的作业形式,给予他们充分的展示平台,体验美术创作的成就感,这节课就能上得非常出彩。

(二)寻找“趣点”

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策略。在《让剪影动起来》一课中,可以给皮影起一个趣味的称呼:会演戏的皮,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精彩、有趣的表演片段结合直观、精美的实物教具,就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分析“难点”

剪影是前两个学段涉及过的内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这次需要“让剪影动起来”。这里面涉及造型的整体关系,涉及的教学难点是制作如何让影子“动”起来,在这当中,如何“动”的关键点是“动的关节”(也成为“关节轴”),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解决“关节轴”的做法,是本课题的重要攻破点。

(四)建构“单元”

美术学习要用作品来实践和展现,民间工艺内容的美术课题需要有充分的欣赏及文化解读,一节40 分钟的常态课是完成不了的。《让剪影动起来》这一课同样如此,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分解,开展单元性的教学活动。《让剪影动起来》可以尝试分为构思故事,制作剪影——走进皮影,研究“关节”——现场制作,完善场景——合作展示,表演影子戏四个课时来开展教学。

第1 课时,构思故事,制作剪影——小组合作,构思喜欢、有趣的故事情节,画出故事中的物体造型并用卡纸剪出剪影造型。

第2 课时,走进皮影,研究“关节”——欣赏皮影戏,了解皮影戏历史,研究皮影道具,思考会“动”的秘密,思考如何做出“会动的剪影”。

第3 课时,现场制作,完善场景——带来各类能让影子“动”的工具、材料,现场制作“会动的影子”,并根据小组的故事内容,合作完成表演场景的配套剪影道具。

第4 课时,合作展示,表演影子戏——小组合作,运用制作的“会动的影子”道具,排练并现场表演一出简短的“影子戏”。

二、活态解构,提升文化认知深度

皮影戏始于西汉,是传统艺术的活化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多学生没见过,更不用说了解。如何让这样古老却有着无限魅力的艺术走进现代小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皮影戏的魅力,从而对传统的民间艺术感兴趣,需要美术教师对传统工艺文化进行活态化解构,[2]以实物模型、静态图片、动态影像手法去活态化解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充分。

(一)赏趣

传统工艺欣赏素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古老的艺术要用学生能接受的现代化语言来呈现。当前国家非常重视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网络上有许多制作精美的民间工艺纪录片、宣传片,还有各大电视台讲述传统民间艺术的综艺节目,例如“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有着许多制作精良的欣赏视频,是美术教学的优秀素材。在《让剪影动起来》教学中,教师选择了一段经过现代艺术整合的皮影戏《西游记》片段,有趣的现代音乐编排和传统艺术碰撞出了奇异的魅力,学生们看着捧腹大笑,并通过视频,走进神秘的皮影戏后台,观看皮影戏的表演方式,“皮影戏真好玩”“我也想演一演”……好的欣赏素材,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赏真

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结合精美的图片和简要的文字再现真实的皮影制作过程和各类皮影形象的美,同时分发了皮影戏道具给学生亲手感受、亲眼观察,在多元化、直观、真切的体验中,传统文化不再是摆在书上、电视里的古董,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三、巧妙分解,由浅入深攻破难点

传统民间工艺一般制作步骤复杂,在常态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制作过程合理地进行“拆分”,提高单课时的课堂效率,降低学习难度。《让剪影动起来》教学难点是有效地解决剪影“动”的问题,制作会“动”关节。为了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尝试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把制作“会动的影子”拆分到三个课时中,分三次来完成。

(一)基础制作——用卡纸制作普通剪影造型

第一课时中,让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在教师的提示下,共同构思、撰写一个围绕实际生活或者校园趣事的表演剧目,设计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并画出角色的剪影造型,现场剪出来。

(二)难点探究——研究如何让剪影“会动”

在第二课时中,教师上网购买了许多皮影戏道具,按小组分发给学生,学生们在观看皮影戏、了解民间皮影道具复杂的制作过程之后,亲手拿着皮影道具,个个非常激动,摸一摸粗糙的皮质,动一动表演一下,真切的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老民间工艺的魅力。在实物道具的启发下,学生们观察、探究剪影“会动”的秘密,认识关节“轴”的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如何用身边可利用的材料,改造上一节课的卡纸剪影,做一个学生版、现实版、简易版的“会动的影子”。教材中的范例是用针线来缝制,并用木棍来做表演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更好、更简单的办法吗?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发现了可以用吸管代替木棍,木棍很难固定在卡纸上,而吸管则可以缝制进去;有学生提出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购买关节钉,关节钉在卡纸上制作关节很简单;有学生想出可以尝试用订书钉在制作关节,订书钉是两个钉脚,如果一个钉脚露在卡纸外面,在卡纸上只用一个钉脚,就可以模拟关节钉的作用了;还有学生提出可以用小铁丝来代替针线的作用……拆分出来课堂,任务式的学习,给了学生充分思考、互动、碰撞空间,让一个个创意的火花在美术课中展现,让古老的工艺在课堂中展现出一个个巧妙的新做法。

(三)完成作品——让卡纸剪影能“动”

第二课时的构思后,学生们回家收集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在第三课时中进行现场制作,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遇到困难的,可以在教师和小伙伴们的帮助下,找出改进的办法。一个制作过程拆分成多次完成,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享受了一次完整的文创过程,体验了创造性活动及工艺设计的魅力。

四、合作竞演,培养学生多元素养

传统工艺的传承需要结合现代生活实现与时俱进,美术课作业的设计,更要努力发掘、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资源,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设计学生喜欢的、有挑战性的,有趣、好玩的美术作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创编故事

《会动的剪影》这一课学习的是传统的民间工艺,但创作内容可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定,在单元化的课程内容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趣事或者自己喜欢的故事,构思表演剧目。

(二)合作完成

一个“会动的剪影”只是一个手工作品,而根据表演分工设计、制作的一组“会动的剪影”就能演一出皮影戏,学生们拿着自己制作的“会动的影子”道具,分工编写台词,设计动作,在创编、分工制作及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感受交流合作的乐趣,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构思能力、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趣味竞演

在教师准备好的布幕和灯光下,学生们原创的《趣味同桌》《大话西游》《喜羊羊和灰太狼》《毛毛虫奇遇记》等“影子戏”闪亮登场,全班学生做评委,举手评选出班级最佳故事奖、最佳制作奖和最佳表演奖。丰富的艺术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充分感受创造活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学生们的心中,皮影戏从“陌生”变为“有趣”,中华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不但博大精深且魅力十足。

一个民族要永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就必须保持和传承自己的经典文化。[3]作为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喜欢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在教育路上,没有不能解决的“难”,只要我们有化“难”为“易”的勇气、智慧和行动,就让一个个传统民间工艺在学生心中变“陌生”为“有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少年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剪影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泰国剪影
工作剪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颁奖典礼剪影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