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理伟
前列腺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病症之一,患者前列腺上皮出现病灶组织是其临床主要表现,以老年男性作为病症高发群体,病发率在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占据第二,且目前病症开始趋向于年轻化,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大力发展,针对恶性肿瘤诊疗水平也相继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也有相关报道指出,前列腺癌患者病症早期存在隐匿性,当确诊病情时,病情通常已经发展至中晚期,并出现骨转移现象及机体明显疼痛[3]。目前,临床针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癌疼痛患者,以抑制癌细胞扩散和镇痛为治疗准则,常用方法有激素疗法、化疗及外科手术等,虽有一定疗效,但各疗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副作用较多,整体镇痛效果仍有待提高。其中,放射治疗作为前列腺癌患者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手段,氯化锶[89Sr]作为一种放射物质,生物特性与钙大致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在其骨骼内长时间停留,并选择性的作用于骨转移病灶,是缓解骨转移时机体出现的疼痛感和控制病灶转移的有效药物,药物治疗优势较为明显[4]。基于此,本次研究在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中抽出106例作观察对象,分析氯化锶[89Sr]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在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中随机抽选10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组织细胞病理检查和全身扫描骨显像诊断,符合文献[5]前列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关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诊断标准,预计生存时间超过3个月,近1个月内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或放化疗,意识清晰。排除标准:合并精神障碍,其他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或骨髓压迫症等症状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年龄55~77岁,平均(63.31±4.67)岁;转移灶数量2~5个,平均(3.75±0.45)个。观察组年龄56~75岁,平均(62.87±4.33)岁;转移灶数量2~5个,平均(3.89±0.39)个。两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
对照组选择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作为治疗药物,取20 mg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成都云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18)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混合液体予以患者在1~1.5 h完成静脉滴注,每月持续治疗5 d,持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氯化锶[89Sr]进行治疗,在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滴注结束后3 d,取1.48 MBq/kg氯化锶[89Sr]注射液(宁波君安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74)予以患者行一次性静脉注射,开封后3 min内完成注射,且一次性注射剂量不可超过185 MBq,用药后需间隔3个月,结合患者病情进行二次注射。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骨转移病灶治疗效率、疼痛评分及血清钙、磷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止痛起效时间及止痛效果维持时间。
骨转移病灶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骨转移病灶完全消失;有效:骨转移病灶部分消失(≥25%);无效:患者骨转移病灶减少<25%或无明显改善,甚至检出新病灶。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疼痛评分:采取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感进行评估,分值范围在0~10分,1~4分表示疼痛感轻微,5~6分表示疼痛感中度,7~9分表示疼痛感严重,10分表示疼痛感剧烈,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高。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钙、磷指标,抽取外周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指标检测。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骨转移病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45%>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转移病灶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止痛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止痛效果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效果维持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效果维持时间比较(±s)
组别 VAS评分(分) 止痛起效时间(d)止痛效果维持时间(个月)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3) 8.24±0.77 5.63±1.21 5.58±1.87 1.52±0.32观察组(n=53) 8.32±0.56 3.98±0.72 3.65±1.23 2.45±0.52 t值 0.918 8.531 6.278 11.089 P值 0.361 0.000 0.000 0.000
两组治疗后血清钙、磷水平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钙、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钙、磷水平指标比较[mmol/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钙、磷水平指标比较[mmol/L,(±s)]
组别 钙磷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n=53) 2.36±0.22 1.93±0.11 12.727 0.000 1.35±0.21 0.98±0.05 12.478 0.000观察组(n=53) 2.31±0.20 1.88±0.16 12.222 0.000 1.40±0.18 0.96±0.08 16.260 0.000 t值 1.224 1.875 1.316 1.543 P值 0.224 0.064 0.191 0.126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患者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以老年阶段作为病症高发群体,若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措施控制癌细胞转移,将直接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安全。有研究指出,当前列腺癌患者出现转移时,病症将存在明显噬骨反应,而骨便是癌细胞主要远处转移部位,超过90%的癌症晚期患者通常合并骨转移,临床上多以骨痛及诱发骨相关事件作主要表现,如恶性高钙血、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增加患者治疗难度的同时会对其机体造成极大痛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缩短生存期[6]。目前,临床针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多以姑息性治疗来缓解其骨痛,并做好骨相关事件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往年常用治疗方法中,常规化疗手段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另外放疗适用范围较小,仅适用于局限性骨转移患者治疗,不利于广泛性骨转移治疗。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来提高前列腺癌骨转移骨痛患者治疗效果,是现今临床亟待解决的公共医学问题之一。
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作为一种二磷酸盐,因药物稳定性较好,能有效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和对骨溶解起到抑制效果,是加快骨修复进度、平衡骨代谢的有效药物。近代有相关药理学报道指出,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主要以抑制前列腺素生成以起到镇痛作用,加之药物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锝,能有效清除机体内自由基和抑制病变[7-8]。但也有报道指出,单一使用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所得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且药物起效慢,随着疗程的延长难以提高患者镇痛效果,不利于骨转移灶的控制[9]。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主张配合氯化锶[89Sr]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转移病灶治疗总有效率、镇痛效果、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此类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其中,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治疗,氯化锶[89Sr]作为一线药物,在进入患者体内后,会先到达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灶等有活性的骨生成部位,与骨髓吸收相比,骨转移病灶对氯化锶[89Sr]的摄取量将高达数十倍,致使药物能大量作用于其骨转移病灶处,并利用氯化锶[89Sr]发射纯β射线来产生辐射,进而起到病灶破坏、骨皮质张力降低、骨溶解抑制的作用,是减轻骨痛、治疗骨转移癌的有效药物,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10-11]。因为药物具有较长半衰期,不仅能延长药物持续作用时间,还能减少其放射次数,降低患者治疗负担[12]。此外,研究表明患者血清钙、磷水平,是反映其肿瘤所致骨溶解、骨破坏程度的有效指标,基于此,研究对于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清钙、磷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血清钙、磷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氯化锶[89Sr]不会明显影响患者血清钙、磷代谢能力。
综上所述,氯化锶[89Sr]注射液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患者,能有效提高其治疗效率,药物镇痛效果显著,作用时间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