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李响,唐进法,李学林,刘彦里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2 河南省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 河南周口 466000
3 河南省西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西华 466600
《中国药典》[1]是全国通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的工具用书,是法定标准,但却不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必备用书。而《中药学》[2]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必备书籍,传播广泛、历史久远,临床医生处方开具往往以《中药学》教材记录的中药材(饮片)为准则,是医学工作者学习中药的首要途径。若《中国药典》与《中药学》关于中药记录不能保持高度一致,将为医生开具处方及中药师处方调剂带来分歧,阻碍中医药发展的规范化,延缓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的步伐。为保证临床与生产、调剂的一致性,本文对《中药学》与《中国药典》收录的中药进行对比探究,为中医药工作者处方书写中药饮片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药学》与《中国药典》中药材(饮片)描述保持一致提供支持。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具有防病、治病、保健作用,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可充分反映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特点;多源于天然植物、矿物或动物等生物,而经过修治之后直接用于临床处方应付的中药称为中药饮片(现代包括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3]。
中药饮片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中药材,在历代本草和中药学书籍中其名称与中药材是保持一致的。随着人们对中药材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其发展、继承和创新过程中中药饮片也发生了独具特色的衍变,出现了正名、别名、并开名及简化名不同。
依据中国药典委员会2007《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4],将《中国药典》、《中药学》收录的中药名称称为正名[5]。本文将依据中国药典委员会2007《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以《中药学》教材记录的所有中药为基数,与《中国药典》相应中药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列出中药材(饮片)存在的差异,以利于中药材(饮片)处方名称的规范、统一,便于临床处方应付,减少因名称差异致使医疗差错的发生率。
对《中药学》教材收录的所有中药材(饮片)与《中国药典》书写相应中药材(饮片)对比,发现《中药学》教材与《中国药典》收录中药材(饮片)描述存在诸多差异现象。现总结如下。
《中药学》教材中药目录名称与古今本草著作保持一致,均采用中药材名称,各中药饮片内容附各中药材描述项下。而《中国药典》中药目录名称既有采用中药材名称的,也有直接应用中药饮片名称的,如瓜蒌子、瓜蒌皮、炒瓜蒌子、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药典凡例中特别说明“正文中未列饮片和炮制项的,其名称与药材名相同,该正文同为药材和饮片标准;正文中饮片炮制项为净制、切制的,其饮片名称或相关项目亦与药材相同”,可以理解为药典中的编写体例:既不能理解为全部是按中药材名称(如有以清半夏、荆芥炭为单独品种)进行编写,也不能理解为全部是按中药饮片名称(很多项下都有“饮片”项,且[炮制]项下名称为中药饮片名称)进行编写,多数可理解为按中药材名称进行编写。而《中药学》中的编写体例,实际上可理解为按中药材名称进行编写的。各项下均再单独列炮制品。故两者在编写体例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药学》教材直接描述同一种中药材,不同产地不同基源在该中药材项下描述,而《中国药典》则将其分别单列,见表1。
表1 同一品种的不同产地不同基源的书写对比
《中药学》教材直接描述一种中药材,不同炮制品(中药饮片)均在该中药材项下描述,未分开单列;而《中国药典》则将其直接分为不同中药材单列,各个描述,见表2。
表2 同一品种的不同炮制品的书写对比
《中药学》教材中各中药材项下描述中药饮片,部分未在《中国药典》中找到相应描述,如:麻黄绒、防风炭、蜜桑叶、蜜炙升麻、鲜天花粉、鲜鸭跖草、鲜穿心莲、鲜大青叶、鲜蒲公英、鲜紫花地丁、鲜青果、鲜马齿苋、鲜半边莲、酒炙牡丹皮、炒白芍、黄芩炭、炒黄连、鲜鹅不食草、鲜青蒿、鲜佩兰、麸炒泽泻、鲜虎杖、鲜垂盆草、麸炒乌药、净山楂、鲜苦楝皮、炒茜草、炒蒲黄、艾绒、醋炙川芎、矾水炙郁金、炒没药、益母草膏。
《中国药典》与《中药学》教材对应的中药材,有部分《中国药典》描述的中药饮片,未在《中药学》教材中找到,如:鲜鱼腥草、炒火麻仁、千金子霜、姜炭、焦稻芽、炒摈榔、茜草炭、蒲黄炭、棕榈。
①非特殊管理的毒性药材,中药(饮片)名称前加“生”,如:生地黄、生蒲黄。②饮片名称后加“片、粉”,如:藁本片、辽藁本片、黄芩片、新疆紫草切片、内蒙紫草切片、三七粉。③饮片前加“净”,如:净山楂。
《中药学》教材所列中药材品种,部分未被收录于《中国药典》,如:葱白、胡荽、柽柳、寒水石、竹叶、苦豆子、马尾连、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熊胆、绿豆、松子仁、蚕沙、寻骨风、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支蒿、臭梧桐、海桐皮、雷公藤、雪莲花、石楠叶、玉米须、葫芦、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灯芯草、地耳草、珍珠草、青木香、神曲、鸡矢藤、隔山消、南瓜子、鹤草芽、芜荑、苎麻根、羊蹄、血余炭、檵木、灶心土、五灵脂、广防己。
《中药学》教材所描述部分中药材(饮片)名称与《中国药典》一致,但基源存在差异,见表3。
表3 名称相同,基源存在差异的品种
通过《中药学》与《中国药典》比对发现有3种中药材基源记录一致,但中药材名称存在差异,见表4。
表4 名称不同,基源一致的品种
以上仅为以《中药学》教材记录中药材品种为基数,与《中国药典》相比较(各地执行的部颁标准并未参与总结分析),已总结9种存在差异的现象。作为两本应用范围广泛的中医药类工具用书,相应的中药材(饮片)描述尚未完全一致,致使中药材(饮片)的处方应付问题的更加扑朔迷离。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地区的部颁标准又各自为政,甚至省级标准在其不同辖区内也没有起到统一的制约作用。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及社会对人文发展的重视,现代处方已不仅仅在处方医院应用,而是大量流入市场,甚至全国范围应用。而不同参考书中中药材(饮片)的描述差异势必影响中药调剂,进而产生疗效差异,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致使中药的引种、开发、科研、教学及购销、医疗工作的准确性面临巨大挑战,也影响着现代中药文献资料的正确性,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临床经验的总结及科研成果的推广的步伐。
中药饮片名称为医家处方开具的重要手段,大家一般公认的有正名、别名、地方名、土名、俗名、原名及处方用名之分。而中药材(饮片)描述缺乏法定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医师处方用名掺杂区域文化和个人喜好,导致的种种问题是中医药疗效的充分发挥大打折扣,阻碍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造成了极大困扰。所以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统一的、便于人们查找并且对医师中药材(饮片)书写和药师中药材(饮片)处方应付都具有统一的规范指导作用的准则出现,消除地区、文化、个人行为因素对中医药造成的差异的不利因素。建议规则标明以下内容,以便于医务人员统一遵守,减少中药材(饮片)描述不同而导致的差错率,是中医药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不受地理、文化、个人因素影响。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①《中国药典》与《中药学》教材目录编写名称保持一致,均采用中药材名称(各中药饮片内容附其项下,包括不同产地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名称,以便中医药从业人员检索;②对于《中药学》教材中记录,而《中国药典》中未收录的中药材品种加以说明,以便中医药从业人员取舍;③《中国药典》中部分中药饮片名称不符合2007版《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规定品种加以修正或者说明,便于处方质量提高;④《中国药典》与《中药学》教材记录的相同中药材基源不同的品种统一标准。便于中药材中药材(饮片)的验收统一标准。⑤对于《中国药典》与《中药学》教材记录的相同基源,而中药材名称不同的品种加以统一,便于处方书写及处方应付准确无误。
《中药学》教材为中医师、中药师共同使用的专业工具用书,每一位中医师、中药师都会将其作为必备工具。而《中国药典》则很少有中医师将其作为参考工具书,中药师将其作为参考工具书(更多查阅的是关于中药材(饮片)质量标准的要求)。中药处方是由中医师书写的,其以《中药学》为基础,中药饮片名称与《中药学》教材记录一致。而中药饮片是由厂家生产的,厂家必以《中国药典》作为第一参考用书,中药饮片名称,饮片标准均以《中国药典》要求为准则,若不能将《中国药典》与《中药学》教材关于饮片的描述保持一致,则势必会出现处方中药饮片与调剂饮片不一致现象,甚至出现医疗事故。故将《中药学》教材与《中国药典》关于中药材(饮片)描述保持一致,有利于中医师与中药师沟通,有益于处方与中药饮片对号入座,保证调剂的准确性,消除因人因地而异的处方中药材(饮片)调配困扰,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