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洪辉,颜廷梦
(淮阴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教研,即教学研究,是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尤为弃井也。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研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制度的创立始于1952年《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的出台。195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研组为主题的正式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的通知〉》及其说明,对教研组的性质、定位和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规范。1985—1999年,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教研组集体学习、研讨制度普遍落实,四级教研体制(省、市、区(县)、校)基本确立,成为中国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1]。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级教研室的职能已由原来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两大职能转变为以课程教材改革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职能,开发了校本教研系统。
学校教研组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基本的教研机构,它对推动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教研体系为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发挥集体智慧对数学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研活动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是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实践性、 反思性的专业研究活动。对于数学这样一门开放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来说,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享,探讨研究更有助于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研活动过后,教师走进数学课堂,其理念想法焕然一新,融于教学之中传授给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如此反复循环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快速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被动性,二是狭隘性。学校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强迫性,而应该关注教研活动实施的对象的需求,合理的组织过程,以及活动结果的施行与评价。该文将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目的和组织过程将教研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探究性教学研究活动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研组长的组织下,选择和确定与教学有关的主题,在教研过程中,主讲人起主导和主持作用,决定探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在探究型教研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教研成果是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和讨论的智慧结晶。因此,探究性教研活动的过程体现为合作而非竞争,参与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参与欲望,逐渐学会探索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比式教研活动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提出的更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进步的教研模式,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取长补短”寻求最优的教学对策。对比教学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个体可以进行自身纵比,自我思考可以改进的环节;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多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设计进行横比,寻找最佳策略;也可以选择教学内容,指定一名教师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然后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要求,集体备课,教师进行课堂实践,前后进行比较,对比的模式可以有很多种,自由灵活选择哪种方式更适合当下的教学问题研究。
对比式教研活动有利于新教师学习教材,有利于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有利于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它适用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要求和操作要求。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概念教学如何导入实施”等。
研培型教研活动主要是指教研机构结合中小学教学问题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学科研成果和师资培训资源,协调统一为研究培训共同体的活动。一方面,这种活动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实现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下进行训练改进和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它是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促进教师培训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的学习与研究。
研培型教研活动将教学实践、培训改进、教学研究相结合,既解决了教学问题,又能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调动了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接受式的培训模式和教研模式。研培型教研活动强调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和培训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注重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注重总结教师的经验和专业发展,把通过活动获得的知识、技能放回到课堂得以验证,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助推教师专业成长[2]。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是怎样实施教学,如何挖掘这个数学问题的内涵,让学生达到无论怎样变化,他们都能把握问题解决的关键?一般教师们的做法:让学生们解决完上述问题后,设置一组变式训练题让学生们模仿操练。但是这类题目对于好学生没有太大挑战,中等学生对类似题的操作程序模仿和运算能力能够掌握,而对于掌握困难的学生来说,不管练多少题目,遇到新的题目,都还是一脸懵。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开始思考,如何能让3 种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让学生们完整解决问题以后,设置开放性问题:观察问题一中的条件和结论两个代数式的特点,构造出一些结构相似,并且可以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差公式或者立方公式来求解的数学问题。学生对该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索兴趣,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写出几个问题。有的把条件换成6, 有的条件不变,把结论进行变换,例如:
下一环节,引导学生归纳:这些问题之所以能运用多项式乘法中的几个基本公式来解决,关键是a与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
教师再进一步提出:如果他们的乘积不是1,难道不能构造出类似的问题吗?
有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中加号也可以改成减号,甚至有学生提出把条件和结论互换,这样一来,还巩固了公式的逆向运用,发展了学生的逆向思想。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思考为何这样的教学设计优于传统的变式训练?其实在构造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思路是用公式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类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巩固和熟练了公式,而且能够抓住公式和问题的内在精髓,达到灵活应用,从而挖掘了数学的学科功能并让学生达到灵活变通,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得教学效果得以突出。
竞争型教学研究活动一般是指以教学为载体,由教学研究机构开展的具有评价和选择性质的教学研究活动,其类型一般是优质课评比,校级、区级、市级、省级等级别,其目的是激励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其强调活动的评选性质,具有竞争性。其特点表现为:竞争性、主题性、开放性、动力性。
竞争性教研活动可以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潜能,提高教师的内部教学水平,这种活动一般与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有关,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竞赛型教研活动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提供了平台,在发挥教师的主观性同时也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找到应对之策,另外,大型竞赛型教研活动会留下许多优质课的资料,可以为全国教师提供学习材料,供青年教师参考学习提升自我,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是教师的“实验田”。教师只有立足于课堂,才能丰富自己教学中的“灵感闪现”,从培训中获得一些感悟,并得到积极的方向验证。“作为有效的数学教学,我们不仅应当十分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各种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应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包括由思维方法的学习向数学素养的重要过渡. 即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2]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其基本途径就是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数学教研活动是在一定的目的之下由参与教师及其各位研究者、专家一起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个活动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的行动。要使数学教研活动有效,需要把握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实施原则[5]。一个中心指的是来自学生中心。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研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如何判断举办的教研活动是有效的,即看活动的成果是否对学生学习有效,只有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才能让讨论更有针对性,并且激发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两个基本点:学习起点和学科主题。每次教研会开始之前应当和参与教师表明活动的意图,做到会前的充分准备,带着问题研讨才会更有效果。
两个实施原则:梯度原则和延续原则,参加教研会的教师参差不齐,有教研员、专家、名师,还有很多青年教师,所以教研会应该实行梯度原则,不能总是让专家发言,名师探讨,多关注青年教师的内心思想活动,给他们多点机会,多点时间,多点要求,做到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都能有所畅言,有所感悟,从而形成梯度文化,让教研活动变得与众不同。教研活动的结束不意味着教师学习的结束,每位教师应该积极记录研讨会的精神,这种学习精神不断激励着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这时候活动纪要就显得非常重要,写活动记录是继续讨论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从教师的发言中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并且撰写者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活动纪要的编写可以为教师提供后续学习和思考的直观材料[6]。
3.2.1 形成教学科研内容与前沿、实践相匹配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教学领域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实践需要改进。区域教研的内容要更加灵活开放,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提高教育改革和政策的敏感性,及时将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政策信息和材料转化为区域性的教研内容,把其他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研究领域。二是明确教学研究内容的实践方向,以优质、丰富、立体的课程资源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动向,将教育理论知识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并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3.2.2 建立梯度性的教学科研供给机制
不同学科、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不同。区域教研活动要实现教研工作的实时管理和自主选择,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就应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那么如何实现呢?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多样化需求进行分类整理,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点建立教师自主选择系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将教研需求和教研活动资源库相结合,系统智能推荐合适的教研内容和方法,然后教师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实现教研活动的个性化,从而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教研活动应通过明确的研究活动过程,提高参与人员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并确保在设计、执行、评价、反馈等方面能够传达自身的需求并得到适当考虑。例如,利用移动互连的便利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时演示、指导讲座、研讨会、反馈等方式进行交谈; 教师可以通过开发生产性研究资源“谈话”,通过教学科研活动中多学科的深度互动,形成生成性的教学科研资源,让教师“想说话”。
教无定法,没有什么教学模式是全能的,每一种的模式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对象。对于教学模式应该是先进行学习,然后研究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的进行借鉴吸收,才能运用,在运用的基础上能够超越一定的模式从而走向“无模式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模式。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效途径有很多,除了教学方法的改进,还要做到研究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智慧。首先要模仿学习优秀课堂的教学模式,然后在自己课堂中进行初步的实践,课后反思交流,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和整合不同的模式,最后是重构和超越,走向教学自由的最高境界。
除了传统的教研活动之外,现在又出现了网络教研这一新型模式,如何将这两种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如何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仍然是主管部门、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