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哲
法律人需要严谨的逻辑,需要无碍的表达,但这一切都来自于发达的思维能力,而写作是思维能力不断进化的基础。
写作是深度的思考,是将日常碎片化的思维火花聚拢起来,是思维系统化的过程,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不能随时调用的知识其实不是自己的知识。看过的书和文章,往往就忘了,说的话也说不了太多。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就成了自己的东西,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尤其是写过系列的文章,就会对一个领域有很深的印象,那这个领域就可以讲一讲了。
这其实就是思维进化的过程。写文章是在一个点上实现了思维的系统化,或者固定,而写得多了,就会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些知识点之间还可以互相影响。之前的知识都会成为后边知识的铺垫和积累。而这些都是经由写作实现的。
因此,写作对于法律人绝不仅仅是工具意义上的,它是基石,是铺就职业道路的基石。写作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天都如在炼狱之中,但一旦完成又如沐春风。每天都非常挣扎,而且没有尽头。
那到底图什么呢?
写作是在创造,这个很多人都承认,写作本身就被称为“创作”嘛。写作就是因为世界上没有那个东西,而你把它创造出来,无论是一个故事、一个观念、一个思想还是一个情绪。当然这都是精神世界的东西,而一篇文章、一本书让它有了实在的载体,留存世间,有的甚至可以流芳百世。
古人就是为了不朽写作,所谓立言。这是因为文明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构成的,无论是书籍、影像、制度、文化、科学、算法等,人类文明程度越高,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就越大。或者说越是高级的文明,越是体现精神产品的高级,物质产品只是精神产品的载体。而写作就是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我们不是在写作,我们是在创造我们希望的未来世界。
当你对现实不满意,抱怨是没有用的,你需要的是创造。哪怕是一篇抱怨的文章也是一种创造,因为你会把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写出来,从而为那些解决问题的人提供了帮助。当你认为有一个好的想法的时候,你也可以把它写出来,那也许会成为建构这个世界的一个设计,至少是这个设计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多是由观念构成的,无论是道德、法律、文明,很多都是我们脑子里的想象,我们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你的写作就是在丰富这个想象的共同体,让他按照你的想法再进一步。而如果你不书写,你就不会参与到这个世界的建构。
有人说,实践不是更直接的创造吗?的确,有些实践是一种创造,而且是很大的创造,比如对社会的改造,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权力;发明创新,可以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改良改革,我们需要必要的平台。事实上并不是干活就是创造,有的活只是重复劳动,只是维持运转。当然,也不是只要写就是创造,很多公文写作也是重复劳动、维持运转。
这里的写作,当然是个人化,写一些言之有物的东西,写一些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是创造。可以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词汇、观念、思路,这些虽然很小,但只要是新的就有可能会成为新世界的一砖一瓦。
以往来说,写作与传播是有很大距离的,那就是发表的限制,也就是渠道太窄,很多作品成为了“抽屉文学”。但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时代,写作就相当于发表了,只要你想发表就一定能找到发表的地方,实在不行可以自己开一个公众号发表。所以写作就可以实现传播,传播一些我们希望为公众知悉的内容,希望自己的观念被广为传布。
那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思想为公众所知悉?那些模糊的片段、零散的观念是不方便别人了解的。只有诉诸笔端,把这些片段串联成一篇篇自成体系的文章,才方便转播。文章是思想的容器,不写出来无法表达,过于碎片化,比如像朋友圈里的评论也不利于思想的传播。只有那些相对独立的、经过编辑整理的文字,比如那些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才方便传播。
传统的传播方式就是书籍、报纸和杂志,这三者都是容器,是盛放思想的壳,只是由于壳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所以才不容易传播。现在有了自媒体,传播的渠道成本降低了,回归思想真正的本质,那就是内容是否吸引人、对人是否有用,这才是它们被传播的根本原因。所以公共性的写作与记日记是不一样的,不仅仅对自己有用,一定要对公众也有用。
对公众的有用性,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就好像插上了翅膀。当然标题党依然可以骗取流量,贩卖焦虑依然可以在短期内赢得市场,但是长久的价值和生命力,仍然需要理性、建设性的思想。如果你希望能够持久地影响人,那你就必须写出一些真东西。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其实我们的圈子都是有限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人也是有限的。有些你是根本够不到的,其他人也了解不到,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渠道来听闻。但是这些非常漂渺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可靠性,而且在间接传递的过程中信息会有很大的损耗。这个时候写作就成为你与更大的外部世界的交流方式,所以传播的不确定性,可以打破行政壁垒、层级屏障,让更多的人直接了解到你的思想。
文章就是载体,信息没有任何损耗,不管什么人读到这篇文章,都可以完整地理解其中的内容。现在的文章传播方式与以往纸媒的传播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原来单向度的订阅式、广播式传播,变成了社交式的裂变式传播。
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自媒体的社交传播方式可以向外部世界做极大的扩散,这与小圈子的肯定、推荐很不一样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相当于你与世界在进行交流。
只要你有好的思想,就很容易拓展自己的影响力边界,让更多的人知悉。这些知悉的人是你在工作中不可能发生联系的人,他们会了解你、认可你,并给你提供更多的机会。事实上,你通过写作就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边界,为自己修桥铺路,让你可以在更大的环境中赢得公允的评价。
在小的环境中容易陷入封闭博弈陷阱,只是看到了眼前的竞争,只是锁定眼前有限的资源。但是写作可以让你跳脱出来,承接外部世界的开放博弈,世界足够大,可以容得下很多人共同发展。而且在这个更大的世界中你也可以赢得更多的机会,有些甚至是你想象不到的,而这些想象不到的机会可能会让你成就更大梦想。
写作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偶尔写一篇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持续写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虽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
写作就是量变的过程,只有这个量变积累得足够多才会产生质变,在产生质变之前,你可能都不会看到太大的变化,只能在孤独中求索。但在求索的过程中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你因为更加努力地阅读、思考、创造,通过这一次又一次自我煎熬和孕育,实际上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写作就像复利,文章不是一加一的关系,每一篇文章都是下一篇文章的铺垫,每一篇新的文章又是所有旧作的背书和宣传。这就像复利,每一次创作都会把以往的积累投入进来,所以收获和影响都会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的量级之后就会呈现指数级的提升。
实现复利的前提是持续的创作和不断自我超越,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会有更新更好地创造,才会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并将这个过程持续下去,这个复利作用就发生了变化,以且坚持的时间越长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遗憾的是,这两点都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不断地自我超越,确实也需要一些天分,但是我想通过坚持,其实也并非不能做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
写作是给我们人生多开的一条路,是可以突破重围的自我破局之路,是可以不断自我迭代升级的进化之路。有了这条路,我们的人生就多了一道风景,多了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