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坚少,姚斌彬,赵坤,杨宇,田川,寸雨婷,胡灿槐
(1.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 666200;2.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
人体椎间关节受外力因素产生侧向位移,或者关节间隙增大、负压升高而产生关节囊挤压、滑膜嵌顿等,引发患者胸背部产生强烈疼痛的疾病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该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后背疼痛,无法低头含胸,不愿做涉及上肢和躯干的活动,常常感觉到乏力,有卧床休息的强烈想法,多数患者会有弯腰和驼背的情况,病情严重者还会影响呼吸,出现呼吸痛、胸闷、心慌等,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该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和手法,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手法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该文整理归纳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常用康复治疗技术,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传统医学认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属于“筋出槽、骨错缝”的范畴,病因为胸椎小关节因不良坐姿、退变、劳损等因素导致错缝,使软组织、血管、神经功能受到损伤[1]。人体胸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支撑身体,在椎体侧面后份上下缘有上肋凹和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现代解剖学认为交感神经、脊神经和胸椎小关节的关系密切,因关节错位程度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也不相同[2]。因此,若患者的关节产生病变,要对相应的神经解剖结构进行仔细梳理[3]。
胸椎是督脉循行之处,而督脉是阳脉之海,当湿邪、风寒入侵人体之后,首先会对脊背阳面造成损伤,导致督脉的气血运行受阻。胸椎小关节产生错位后,会使足膀胱经的经气运行受阻,经脉发生凝滞,导致患者背部疼痛。此外,心俞、肺俞等穴也会受到伤害,患者因此产生心悸、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4]。
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均循行于人体的后背,如果脊椎椎体产生移动就会引起气滞血瘀、经脉阻滞,从而引发相关疾病。胸椎因为肋骨和胸廓的影响,其解剖位置易发生改变。胸椎的位置在后背的正中处,连接腰椎和颈椎,所以胸椎会对二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时一般会选择痛点和夹脊穴。郭彦军等[5]在其文章中使用了该种方法,选择平补平泻法,并以电针治疗仪辅助治疗,效果良好。腧穴对胸椎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在治疗中选用华佗夹脊穴,能有效联络和调控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6]。解痉针法主要是利用西医的肌肉链观点结合中医针刺实现的[7],按照“以痛为腧”的原则,在患者挛缩肌肉的痛点和关联处取穴,达到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化气滞、解血瘀的效果。该种针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解除肌肉痉挛,减少肌张力,确保血运通畅,加快肌筋膜的修复过程,调整肌肉链的内环境紊乱。
血为气之腑,气为血之海,血管是气血运行的基础,所有疾病最根本的源头就是脉络堵塞,因此脉络恢复通畅是治疗疾病的前提[8]。脉络畅通,气血运行就好,血通则无病。
人体长期处于劳累状态,积劳损伤会使得脊背的筋经肌肉变得僵硬,若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就会导致背痛,而疲劳和阴雨天会加重该症状,胸椎也不能顺利旋转。人到中年后,肝肾功能衰退,正气减少,邪气更易入侵,造成胸椎小关节紊乱。若人的气血顺畅,就能调动人体正气,正盛则邪退,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
肋横、胸椎关节突以及胸肋三个关节共同组成胸椎小关节[9],三者互相影响,任何一个关节发生损伤都会使其他关节产生变化,导致胸椎小关节生理位置改变。脊柱的相邻节段同样存在着联动,故患者发生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后常伴随着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病变。
胸椎位于颈椎和腰椎之间,前连肋骨,并与胸骨共同构成胸腔。胸椎椎间盘厚度约为2~4 mm,明显比颈椎与腰椎的椎间盘薄,从而加强了胸椎小关节的稳定性。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和胸椎横突构成,随呼吸及体位改变活动,且幅度较大,关节结构不稳定,因此容易发生半脱位。
生物力学平衡论认为,健康机体的肌肉和骨骼之间存在对应的平衡关系,不仅是二者的状态稳定,其内环境也保持着稳定,肌肉和骨骼互相制约和影响,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机体的生理性代偿和运动才能保持稳定。当胸椎小关节发生解剖位置偏歪后,会对神经末梢形成刺激,导致脊神经肌肉产生疼痛和挛缩,加大肌张力,加重胸椎小关节的偏歪[10]。胸椎周围的软组织比较薄弱,长时间伏案会对脊柱韧带造成负面影响,使其椎间距增大、韧带松弛,进而造成脊柱小关节的位置发生偏移,破坏脊柱力学平衡以及运动协调性。小关节发生微量旋转后会导致肋骨柄发生位移。在呼气时,呼吸肌放松,胸骨和肋骨会返回呼吸之前的位置[11],而当其功能失调后则会导致肋骨上移,在呼气时无法正确复位,使患者发生相关病症。此外,损伤还会使小关节发生粘连,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并对感觉神经末梢形成刺激,导致疼痛和肌肉痉挛。
组成椎间关节的双侧关节突和椎间盘起到后伸、压缩牵拉、前屈、剪切扭转的作用[12]。由于长期错误坐姿、急性扭挫伤、椎体退行性改变等因素会破坏椎骨关节的稳定性,此时的胸椎小关节无法承受瞬间应力对其造成的冲击,故发生关节错位,严重者会导致关节囊滑膜嵌顿的发生,而且无法自行恢复[13]。关节突关节在脊柱各方向活动中肩负着枢纽作用,维持了脊柱稳定性和正常生理活动。White等[14]明确了判断脊柱失稳的标准,即成角畸形>20°、相对位移>3.5 mm。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对骨错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明确阐述,同时指出了微错和开错的区别。在治疗中,应首先放松病变处的韧带及肌肉,进行舒筋、活络,通过推拿的手法对软组织损伤进行有效修复,改善患处附近的血流和关节间隙问题,并降低其局部的炎症水平,从而恢复受损的软组织[15]。然后进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治疗的方式包括胸椎对抗复位法、双手重叠按压法、侧搬复位法、抱胸挤压法、旋转推法、冲压法。复位手法虽有所区别,但是复位时均严禁暴力,同时手法复位治疗之前要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若其患有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则应慎用手法复位治疗。
整脊治疗也叫做定点旋转复位法,通过按压梳理、分筋弹拨等手法促进督脉的气血通畅,尽快恢复病椎,完成治疗。吴云祥[16]在其文章中论述了整脊手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手法恢复胸椎滑膜嵌顿,并结合点穴按摩、针刺、小针刀、刮痧、温灸、理疗、拔罐等方式,调整脊柱、椎间盘、颈骨关节、骨盆、腰椎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或者紧张僵硬,解除患者背部肌群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脊柱正常位置及脊柱内生物力学平衡,并使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等组织不再受到压迫、牵拉或炎症刺激,解除肌肉、血管、韧带、神经、筋膜等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性改变,缓解或者消除胸椎小关节紊乱导致的各种症状。
中西医均认为,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应采取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类的镇痛药物,可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但是患者的症状非常容易反复[17]。中医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法治疗[18],常用的有颈胸椎和软组织的手法整复治疗,此外,关节松动、功能锻炼、针灸等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19]。常规的推拿按摩与现代理疗相结合的疗效比较显著,推拿能利关节、舒筋骨,对经络或者腧穴形成刺激,推动患者的经气运行,从而达到疏经通络的效果。而理疗成本低,且无创,能促进背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目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分型及其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论述较少。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病关键是胸椎的动静力平衡发生失调,如果能够寻找到致病的根源,并深入研究多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对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0]。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尚无公认的、确切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多采用对症治疗,以止痛药为主,同时辅以血管扩张药、解痉药、营养和调节神经药物和康复理疗仪器,疗效不甚满意。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显著,治疗无痛且无药物毒副作用,但需在现代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结合下进一步加强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