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2-27 17:02俞玥叶莉李宝艳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明思政政治

俞玥,叶莉,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我们必须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变得愈发重要。高校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动大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否具有生态文明理念,与民族未来、与教育事业、与自身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美丽中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生态素养,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他们切实增强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国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而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培育其良好的生态素养是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动力。生态文明教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建立起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交往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而且会促进其自觉将生态行为实践于社会活动之中,对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其生态道德行为习惯,让大学生激发其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使学生形成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生态文明教育是建立在生态哲学基础之上,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彻底变革人的世界观的教育[2]。依据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以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需求,将二者有机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式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性,而且能够带动大学生及其周围群众以切实行动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进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生态氛围。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育要做到全面发展。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拥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理应包括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从根本上看它属于人的一种能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生态素养,使其拥有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储备、更高境界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和更具行动力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其促进自身的全面深化发展。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生态知识掌握不牢固,生态意识较为薄弱,在生态环境行为的表现上不够积极,高校对生态人才的培养滞后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

高校承担着培育生态人才的重大责任,然而当下高校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重视程度不足。一是表现在教学资源投入少。学者花冬进选取了8所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02份,有68%的同学认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阻力在于“没有专职教师”[3]。高校政策更倾向于将人力物力投入于热门专业或实践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亟待扩充,生态文明教育缺乏配套设备和教学基地,没有编订出一套系统完备的关于生态文明的教材,专业课教材中也很少涉及生态文明知识,这难以提升教学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表现在生态实践教学基地缺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但是总体来看,当前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基地,且实践教学需要高校提供教学场地保障、交通保障、设施保障等,高校目前在这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提高生态环保实践技能。三是表现在评价机制单一。高校目前对课程的考核形式大多采取笔试,笔试成绩决定课程学分高低,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到浅层的生态文明知识,却无法考核到他们的生态意识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校规校纪方面,大多是关于课程学习和集体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很少涉及生态文明层面的要求,缺乏对大学生的强制约束力。

(二)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学者艾丽容分别在四所位于湖北的国家示范高职学校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在问及“获取生态文明道德知识的途径”时,只有53.68%的学生表示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获取,而14.86%的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4]。由此可见,完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没有在高校建立起来,大学生缺乏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一方面,高校没有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教师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感到无从下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哲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的统筹兼顾,而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较为薄弱,很少在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对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传播,并没有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呈现碎片化特点,对于生态文明的教育还停留在基本的知识层面上,如生态常识、危机警示等,深度和专业化水准还远远不够,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以及深层次的生态价值观融入,这必然影响专门教育实践的展开。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教育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增强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才能发挥教育实效性。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仍采取较为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未能有效把握和迎合信息网络化、大数据的时代趋势,依然延续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缺乏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检讨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因此,如果采用简单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将课堂讨论和实践相分离,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真正得到体现。生态文明教育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无法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全面地展示出来,而教师采取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大多体现在使用PPT教学、播放图片视频资料等表象形式上,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及媒介手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未能真正体现开放共享的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建立及时高效的生态文明教育沟通反馈机制。高校生态文明教学共享资源库还不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方法亟待创新。

(四)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有待提升

要想取得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仅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社会的强制力约束,还需要大学生自觉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只是为了拿学分才愿意选修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在课堂上,倘若学生在教师讲授生态文明知识时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参与,教师讲授得再出采也是徒劳无功的。与此同时,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单向地灌输知识,缺乏自身主动的思考。在课堂外,由于整个社会尚未真正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的案例随处可见,导致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的行为改变对环境的改善无足轻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还有的学生因为从小依赖父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自然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提不起兴趣。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手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为了把教育实践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解决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生态氛围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靠多个院系和职能部门合作推进,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要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物质支持。高校有必要在领导层加强统筹规划,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支持,培养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库的步伐,围绕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制定具体的培育目标、合理的教学大纲,健全相应的考评管理办法,及时检验教育成效,奠定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的实践评价指标,不仅要用试卷考核学生,更要用实践考核学生,通过制定生态文明行为规范,根据学生遵守的情况作为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各项环节中的表现折合为成绩并计算综合得分,从而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高校可先组织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再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同时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生态社团的指导者,开展生态文明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态环保义务劳动,通过植树造林、清洁街道等,增强学生爱护家园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趣。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精神支持。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也是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建设的关键一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还要强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完善关于生态文明的校规校纪,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有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教育体系

推进思政教育,要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5]。健全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要积极用思想政治理论引导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首先,教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有机融合进课程内容,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师应认识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机,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疫情防控素材衔接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例如,在毛概课的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党的全面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在思修课的教学中,应将保护野生动物与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相结合,重点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其次,要进一步丰富专业课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增设有关能源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与生态文明等领域的课程,建设相关示范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校教师可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各门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最后,高校要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示范课程,示范课程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选择,要求在教学设计、课外辅导、课程考核等方面都能体现“课程思政”要素[6]。示范课程既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共同打磨,又需要高校给予经费支持,由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兴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三)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式,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进程

创新教育方式是推动教育进程的应有之义,唯有教育方法得当才能有效培育人才。首先,要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典型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展开反思与分享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预设具有争议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主题内容查阅资料,明确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通过实践教育法,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生态工业园、自然保护区,并开展田野调查,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经历。其次,拓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大力开发利用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要主动运用慕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文化传播,发挥其在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舆论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线上互动与线下沟通,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观,做到知行合一。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VR技术,构建一个三维立体交互教学环境,模拟生态破坏和重构生态环境的过程,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最后,要科学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考核与评价体系,结合“三全育人”模式,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7],学校、家庭、社会以合力监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形成全员育人;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行为习惯、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法律知识等方面进行评定,检验是否达到教育目标,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全过程育人;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和贫困生资助挂钩,积极倡导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激发他们自觉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全方位育人。在创新考评方式方面,需要在综合考量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评定,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型生态人才,推动全社会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四)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自我教育观念,提升学习自觉性

自我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协作。在家庭层面,家庭成员要为大学生树立榜样,用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不铺张浪费、绿色出行,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及时纠正大学生不当的生态观念。在学校层面,要为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增添动力,奖励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实践的学生,授予其荣誉或优先推荐就业,高校教师也要做到言传身教,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实践课程,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活用地域资源,开展生态文明特色教学实践活动。以福建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保护闽江口湿地、保护红树林等公益环保行动,深化“我为美丽福建做贡献”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增强生态文明情感体验。在社会层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各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号召企业投资,建设环保教育基地,还要发挥媒体在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法制宣传和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增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形势的把握,促进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思考[8]。生态文明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在学生个人层面,要学会自我审视,反思自身的行为及观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丰富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升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塑造起生态化人格。

猜你喜欢
文明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