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思想脱贫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
——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

2021-02-27 17:02陈颍颍林贤明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洞村小康社会攻坚

陈颍颍,林贤明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精准脱贫是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是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梯式递进。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农村精准脱贫更须注重思想脱贫,农村贫困群体也只有在精神上摆脱了贫困,物质上贫困问题的解决才更具内生动力,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脱贫攻坚的建设,接续性推进减贫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十八洞村“精准脱贫”阐述

十八洞村位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因“穷”而出名。村镇有溶洞、梯田等自然景观,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峒极为相似,展现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苗寨风貌。村内有9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却仅有0.06公顷,人多地少;村内人口多以老幼妇孺为主,劳动力有限。村民多种植水稻、烟叶,各家各户具有“小农经济”意识;村内交通不便,厕所较少,与现代生活相差甚远。部分具有“等、靠、要”思想的群众,对扶贫工作队带来的项目、技术漠不关心,阻挠扶贫队通路、通电等工作的开展,呈现出因对脱贫工作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消极表现,使得该村脱贫工作更加艰难,贫困现状难以改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到2014年1月十八洞村组建精准扶贫队,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村镇逐渐发生了变化,如: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举措逐渐改变了群众的思想,村民施六金从思想道德仅两颗星到免费将自家的0.15公顷多承包地让出去修建停车场的转变即是脱贫意识增强的体现。从个人到集体,村民思想的转变使脱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村镇已于2017年2月全体脱贫,人均纯收入3年间增加了6 645元,并于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出脱贫过程中的递进式亮点,亦彰显脱贫工作的成效。

纵观十八洞村精准脱贫的经验,村民的思想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曲折探索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最终形成由基层干部带动群众、将思想扶贫融入脱贫攻坚、依靠地域优势实现脱贫的向好发展局面;这与习近平扶贫思想相向而行,为其它农村区域脱贫攻坚亦提供了方式和经验。

二、十八洞村精准脱贫彰显思想脱贫的时代诉求

(一)思想脱贫是农村群体实现精准脱贫的需要

1.贫困农村地区思想贫困现状凸显思想脱贫的必要性

一是农村作为特殊的区域,人口分布具有特殊性。从具体对象而言,农村群体主要为基层群众,可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留在家里的老人,其年龄一般较大,亦属老龄化阶段的群体;第二类是农村妇女,一般为结婚后停留家中照看小孩且进行娱乐性活动,如打麻将,或照看自己的家产,如土地、房屋;第三类是孩童,基本为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在外务工,常由祖父祖母代为照顾;第四类是外出打工族,为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选择去别的城市、进行远距离的务工。

二是贫困农村地区现状使思想贫困的表现多元化、复杂化,具体包括:其一是“等、靠、要”思想,即等着来扶持,靠政府福利满足基本的生活,以及要福利、要受益于自己的政策。村民从心底难相信能脱贫,对脱贫憧憬不高,难改变贫困的形势。其二是自觉主动性不高、被动接受性不强。部分农村群众安于现状,做生活的旁观者,这种思想偏于保守,想要不贫困,就要阻隔了脱贫进程。其三是三“难”等意外问题致返贫,加剧农民群体思想贫困程度。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问题的解决效果未能更好、更全面惠及一些人或群体,会使其陷入物质上的贫困,甚至陷入再次返贫的危险,而精神文明又“体现在脱贫致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思想脱贫适时出现的必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2.思想脱贫推进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摘帽

农村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和底线任务,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如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对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的阻碍。农村脱贫攻坚,思想脱贫的观念不可或缺,农村群体树立坚定的脱贫信念将助力脱贫攻坚理念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的发挥,这与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3]相一致。坚定的脱贫信念作为农村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将为实际脱贫工作的顺利展开增添精神动力,既是农村脱贫的现实要求,又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如十八洞村星级化的评定使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村里就实现了通电、通路、通厕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今作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起始地而闻名。可见,村干部在开展脱贫工作之前要认识到只有思想脱贫才能实现真正脱贫,在开展脱贫工作过程中要重视思想上的建设,脚踏实地做人民的勤务兵,在这两方面兼顾的基础上,凝聚脱贫攻坚理念,将推进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摘帽。

(二)思想脱贫是阶段性发展目标完成的需要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思想脱贫意识的产生

党中央高度重视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将其列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提出“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4],故要重视农村群体思想脱贫的长效性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只有在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满足下,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收官’。农村摆脱贫困需以思想脱贫为起点,激发农村群体的内生动力,如十八洞村民石顺莲创办苗绣合作社带来一系列有利于扶贫的劳动实践,使村民与村镇内历史遗留下的苗绣文化之间达到和谐融合发展的效果,村民亦从中获得精神生活领域的幸福感。

2.思想脱贫意识反促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思想脱贫是农村脱贫攻坚精神层面的反映,是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的现实农村贫困状态的反映。思想脱贫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持、精神动力,亦以心理形式的健康扶贫反映在农村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如十八洞村村民自愿无偿让地、让田、让荒山,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借助思想脱贫这一手段来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相对贫困群体的心理状态,推动农村群体从精神生活的富裕到共同富裕上的递进,也就阻断了“贫困的地域越贫困、富裕的地域越富裕”的“马太效应”的发展,促使农村群体积极应对“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5],以此常态化接续推进农村减贫工作和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

(三)思想脱贫是实践积累产物再校验的需要

农村群体通过脱贫攻坚实践获得思想脱贫的认识,将指导农村脱贫攻坚的一系列行动,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符合当前的基本国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又体现出实现首个百年目标、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社会历史趋向与群众选择的辩证统一。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在考察时期带着期盼向十八洞村所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16字方针,以及“不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要可复制、能推广”的路子。经过十八洞村的实践检验,思想脱贫是扶贫可借鉴的理论成果,也是国家领导人对农村施以正确方针指导积极作用的体现。

思想脱贫作为乡村脱贫攻坚的助推力在取得成效之后,需在农村实践中再检验再调整。思想脱贫认识的真理性也需要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实践中进行验证。从农村脱贫攻坚到思想脱贫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到从思想脱贫到农村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的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这种波浪式前进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实践。

三、十八洞村精准脱贫提供思想脱贫的路径选择

(一)认识到农村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扶贫

对老人而言,要使其老有所居、所养和所娱,以及病有所预。首先,鼓励外出打工族回乡创业并照顾老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外出打工族回乡创业则是活劳动在农村脱贫的实践中作用的发挥,且“转移就业扶贫不仅是一个劳务输出的过程,更是一个返乡创业的过程,只有将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向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脱贫致富”[6]。同时在农村中传播“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文化观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在思想上带给人的积极影响并加深儿女对赡养父母义务的认识,使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这也是对马克思强调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承继。其次,村镇可成立含医务人员、党员、群众的组织,对老人进行定期性的陪护或聊天,或地方干部据地域文化增设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或盈利性节目,使老有所娱,如十八洞艺术团以苗族文化为依托的节目被当地老人所接受、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举措。最后,开展免费体检活动来充分发挥对农村老人群体的人文关怀,使老人能预防疾病、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病有所预。这些都是深入群众生活才发现的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都是应该注意的问题”[7]。

对农村妇女而言,要使其正视自身价值和自觉提升技能。一是要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具备的价值、进而产生以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价值实现的愿望,以思想脱贫推动农村脱贫。在行动上,政府前期可通过设置相应组织对农村妇女进行技能培训,并给予正强化的显性和隐性激励,后期可使已掌握熟练技能的农村妇女充当“新培训师”来培训需提升技能者,为政府节省人力与资源,使农村妇女潜在价值得以实现,也是“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8]417-418观念在新时代的发扬与光大。二是一个或者几个村镇之间可自发举行多样化的文娱活动,如围棋比赛、广场舞等,也可增设具有村域特色的节假日,用以满足和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孩童来说,要使其在农村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首先可成立玩耍和学习的区域。孩童可自由选择玩耍的区域,如村镇据实时人员举办群体观影,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丢沙包比赛等,根据孩童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习的区域可将其分为个人和群体,通过举办学习社、讨论会等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孩童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控能力,营造农村团队学习生态,促使其产生终身学习的观念推动思想脱贫,这与毛泽东同志通过兴办冬学、夜校、民教馆,开展农民文化教育,来唤起农民群体的思想解放亦一脉相承。其次要进行生理、安全、法律等基本常识教育,加深孩童的自我认知,维护孩童的生命健康权,预防诱拐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提升孩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最后要引导未成年人消除在农村生活的偏见,正视在农村生活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等的意义,“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9],在农村中为国家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对于打工族,要使其敢脱贫和勤致富。村镇干部要号召群众,鼓励大家带头脱贫致富。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建立的历史都彰显出团结的重要性、农民群体的重要性。十八洞村的成功脱贫离不开村集体的配合和贡献,从最开始的思想引导铲除了精神上的痼疾,到后期迸发出的精神活力使村镇在2017年实现脱贫、2019年获得荣誉称号,打工族也都看到家乡发展的潜力,回乡就业和创业,开始转变思想认知、凝聚脱贫智慧,这是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农村群体就业与创业指导作用的发挥,为其他农村地区脱贫提供了积极的路径探索和宝贵经验。

(二)制定思想脱贫预案,辩证看待优与劣

农村实现精准脱贫,需要制定具有一定科学性、专业性的思想脱贫预案,并据实际及时更新调整。针对预案的实施效果,须以发展眼光辩证看待。一方面,预案的实施会产生积极成效,为农村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经验方面的借鉴。如扶贫工作队以思想扶贫为着力点,发挥思想脱贫的能动作用,极具创造性地构建出“五兴互助”“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50+1”等举措推进农村脱贫实践,同时激励着农村群体从心理和生理层面上积极上进。

另一方面,预案的实施会因主客观原因而产生消极影响。缪尔达尔指出,贫困产生的另外一大原因是腐败问题,如国务院扶贫办通报扶贫领域10起典型案例中黑龙江省扶贫项目荒废搁置、福建干部借扶贫期间利用职权优待亲友等问题”[10]。这些案例并非偶发,而是扶贫干部在主观层面上对脱贫攻坚任务责任不到位,是身在其位、渎职失职,未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是对思想脱贫和真正脱贫的关系认识不清所造成的,也是农村实现脱贫的绊脚石。党员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11],将脱贫攻坚理念内化于心,达到真正理解并衷心拥护、支持的地步,坚定农村脱贫的信心。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2月28日发布数据:“我国的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按照每人每年2 300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 109万人;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12]。由此可见,村级干部要坚持大政方针不动摇,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目标为导引,起到定舵的作用。始于思想扶贫,践行有利于社会建设的正确目标,才能更好地为脱贫的实现提供理论规划上的实际需要。

(三)注重思想脱贫,施以多举措扶贫

思想脱贫意识是随着农村实现脱贫攻坚、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而出现和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的各项劳动,在脱贫意识的产生、以及转化为进一步摆脱贫困、致富的观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农村实现精准脱贫,一是要发挥意识的积极主动性并实施行动,在准确识贫基础上思想扶贫,在思想扶贫基础上推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的实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更好地实现思想脱贫,“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8]421-422推进农村脱贫。农村脱贫要在思想脱贫的基础上,利用村镇内部占绝对优势的生产条件来发展种植等产业,之后通过贸易合作获利,形成规模经济,不断提高村集体的收入,达到村集体成员逐渐摆脱“等、靠、要”思想、强化脱贫意识、增强脱贫意志力的目的。二是认识到思想脱贫漫长的过渡期,根据农村的特殊性来增强农村群体的思想凝聚力,推动农村精准脱贫。纵观扶贫对象的“贫”,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贫,而是思想上难以真正认识贫穷的本质“贫”。农村群体首先要转变认知,从相信到自信,发挥信仰的力量,为脱贫提供精神动力,摆脱“头脑中的贫困”。这种涵盖物质、农村群体的劳动条件及精神在内的相对贫困,为防止其呈现越来越突出的状况,农村群体从精神上脱贫就显得极为重要。三是要克服传统思维,产生新思维、形成新思想,同时要实事求是,防止简单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脱贫思维,发挥贫困群体的创造性,积极探索适合农村脱贫的新思路。如十八洞村的艺术团,即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表演苗鼓、苗歌、苗绣等节目,达到娱乐自身、他人,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目的。故要重视农村的思想脱贫,农村的脱贫攻坚带来的积极影响才能更长远、更彻底,“使农民能够逐步摆脱贫困的状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3]。

(四)发挥人、力的优势,推进精准脱贫

一是发挥地方带头人的优势,即扶贫工作队、干部依据创新性的政策方针,利用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中获取的理性认识,推动农村思想脱贫、把群众实现脱贫的愿望转化为脱贫的实际行动。如十八洞村村镇干部以人民为中心采用集体评议,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评定的实践创新催生群众敢想脱贫、敢想致富的思想意识,引导村民增强集体意识和“想要脱贫”的精神意志。二是发挥当地人的优势,即农村群体精神上增强想要脱贫的欲望。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包括老人、农村妇女、孩童、外出打工族在内的农村群体作为贫困农村中的主体,要树立脱贫的共同目标,随着其思想脱贫意识的增强将推动贫困农村地区逐步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进而实现农村脱贫。三是发挥产业载体“力”的优势。扶贫工作队调研村内现状,因地制宜推进建设特色产业;鼓励村内剩余劳动力到一线城市用工单位就业;与企业合作,发展山泉水公司;打造出囊括养殖、苗绣、乡村旅游在内的六大产业,将村内部产业的链条延伸至外部,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两“人”借一“力”,本着共脱贫的目标,规划家乡的发展图景,将推进农村群体思想脱贫,实现农村脱贫。

四、结语

思想脱贫是在不同的时代都需要具有的意识,以思想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更有现实意义。实现农村脱贫要针对老人、农村妇女、孩童、打工族四种不同的群体,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要前瞻性地制定思想脱贫预案、辩证看待其成效;注重思想脱贫过程中的多举措扶贫方式的运用,发挥干部与群众的合力优势,推动农村物质上的扶贫、脱贫,形成将思想认识回归到整体有利于农村向前发展的态势。在此前提下,将扶贫的理性意识应用于扶贫实践,提升农村群众的幸福感,从思想上迈出脱贫攻坚第一步;而量变积聚到一定程度上发生的质变,将实现真正的思想脱贫,进而开启农村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章程,不断趋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现实实践中的实现。

猜你喜欢
洞村小康社会攻坚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