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困境及对策

2021-02-27 13:46赵传春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涵式资助困难

赵传春

(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福建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资助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帮扶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深入地研究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要做好这类学生内涵式发展,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对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积极的作用。

内涵式发展的学生资助模式实质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从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同特质出发,对高校现有的资助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主动性、主导性,对资助方式加以优化,使资助亮点得以展现,从而培养和挖掘受助学生的潜在能力,推动资助效果大幅提升的一种发展性的高校学生资助模式。换句话说,内涵式高校学生资助模式是一种动态式的资助模式,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条件为实现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和权力,基本要求为提高校资助育人的效果与能力,基本目标则为将受资助的学生培养为为国效力、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涵式发展势在必行

(一)新形势下学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不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而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高校的资助工作应当稳步推进从保障学生“有学上”向帮助他们“上好学”的方向转化,以适应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

(二)破解保障性资助存在不足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只停留在保障学生好上学这一经济援助的层面,不仅形式较为单一,而且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高质量就业等更高的发展需求。推进困难学子内涵式发展,构建扶贫、扶智、扶志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是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落实精准资助的具体实践

2020年国家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教育脱贫攻坚层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措施。政府、高校通过保障性资助来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上学费用问题,帮助这些家庭通过子女受教育顺利就业而摆脱经济贫困。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建设者以及国家的未来接班人。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实现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资助的转变,推进困难学子内涵式发展,落实精准资助,帮助困难家庭子女享有更高质量的受教育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高质量地去就业,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这是阻断代际贫困的必然要求。

二、内涵式发展视角下学生资助工作困境

自2007年起,随着学生资助政策的日益完善与规范,高校基本建立起以“奖、助、贷、勤、减、补”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各级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资助工作在“保障性经济资助”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18年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150.30亿元,比上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9.48%,很好地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好上学的问题。[1]在此基础上,资助工作逐渐由“给予型”向“励志型”“强能型”转变,推进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但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现实困难。

(一)资助理念相对落后

对于一个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经济困难是“本”,家庭经济困难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如学业、心理、能力、素质等问题是“标”。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做到标本兼治。要在解决经济困难面上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根源性问题,要对引起根源性问题的各种原因对症治疗。因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从单一的经济资助阶段向多元化的个性化、内涵式资助阶段发展,成为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必须重点考虑的核心问题。但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还停留在面上,停留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上,还没有全面确立发展性资助理念。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更多是以解决经济困难作为主要的业务和工作,资助理念相较于当前国家、社会和高校内涵式发展而言,相对落后。

(二)资助项目个性化不足

纵观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不外乎根据“奖、助、贷、勤、减、补”等政策要求设置的资助项目。这些资助针对的是共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学业、能力等方面关注不够,没有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关怀和帮扶。在单一的资助下,学生除了解决经济困难,对于由经济困难而造成的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全面发展困难等,既无法关照到,更无法解决。

(三)资助育人效果不凸显

目前资助制度设计本身不够合理,资助工作内涵狭窄化,加上管理部门对资助体系功能定位的不准确性,使资助体系过于偏重经济资助功能,特别是过于偏重无偿资助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育人活动较少,甚至忽视了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方式所内含的资助育人的功能。这就迫切要求资助管理部门进一步调整完善、发展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丰富其资助工作内涵,寻求合适、有效的教育方式,以提高资助育人效果。

(四)受助学生主体意识出现偏差

现行的资助模式,主要依据学生在校期间内的困难认定结果给予相应的经济帮扶。受助学生多处于被动资助状态,受助学生的资助主体意识不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资助工作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个别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头脑滋生出“不要白不要”的思想,将“拿钱补助”减轻家庭负担或给自己发零花钱作为自己申请困难学生的初衷;而有些确实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因对“贫困”认识出现偏差,觉得贫困是丢脸的、低人一等的,无法正视贫困,错失了受资助的机会,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内涵式发展视角下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一)确立发展性资助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动资助工作逐渐走向发展性资助,资助理念更新要先行。要确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性资助理念。所谓发展性资助理念,是指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活动中,以公平与效率为价值追求,以资助对象与资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为解决方案的高校学生资助观念形态。[2]其实质就是资助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与科学发展,把握资助工作的内在规律性,重点研究探讨资助工作的新制度、新程序、新方法,促进资助对象与资助体系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确立能够为受助学生更好发挥和发展其能力提供机会和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本兼治,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为他们在今后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二)注重资助人文关怀

注重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在资助过程中坚持“以人文本”。要以经济困难学生为本,在资助的过程中,坚持把学生作为利益关系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资助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对于资助管理者来说,就是要求在思想上,平等善待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考虑他们在物质、精神、发展需求等方面上的现实需求,用真情和关爱去感化他们;在政策上,实行普惠资助政策,做到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在具体操作上,要重视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在宣传教育上,广泛开展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给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3]

(三)优化资助帮扶举措

在经济资助方面,高校不仅要考虑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原因及程度,还要进一步挖掘其现实的发展需求,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多种资助方式,按需进行经济资助。在资助类别方面,在做好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和优化发展性资助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和付出来争取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资助目标方面,引入竞争机制,使他们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资源以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能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将教育与培养的功能,通过资助资源的整合优化融入到资助体系,逐步形成一套新的、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资助工作新体系。在资助对象上,区分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创新资助方式,针对他们和其他处境不利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服务。在资助机制设计上,建立健全“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心理帮扶、能力提升、就业指导”五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帮扶体系,针对学生不同需求,给予全方位、个性化的资助服务,着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顺利成才。

高校为了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积极开展相关的竞技项目与创业培训等项目,不仅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与回报社会,锻炼其组织与实践方面的能力,而且还与高校的发展性资助目标不谋而合,有助于实现资助与育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教育与管理等的有机结合。将高校资助的重心放在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学生在知识、视野、心理、技能等方面增加发展动力,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为学生就业进一步拓宽了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难能可贵的实践机会。

(四)强化受助学生主体意识

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对象的主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主体意识的形成与高校每一项资助政策的落实息息相关。强化受助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对提高资助精准度、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资助育人成效都有着重要影响,更有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充分调动受助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多倾听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参与到各项资助政策的制定、实施等过程中,树立他们主人翁的意识。其次,要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如勤工助学、社会公益活动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大大增强,能敢于去面对困难,善于解决困难,对受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4]。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让受助学生知法懂法,善于用法去约束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发展内涵式学生资助已经成为必然,更是当前高校和社会应当集中精力解决的一大难题。只有建设和发展好内涵式学生资助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国家的资助政策,推动教育真正实现公平。

猜你喜欢
内涵式资助困难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选择困难症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