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温莉 贾林燚 王润萍 刘晓亮 高凤霄 李永才
脊髓室管膜瘤是一种主要发病于脑室壁、脑室周围室管膜巢以及脊髓中央管室管膜上皮的肿瘤,该疾病约占髓内胶质肿瘤的60%左右,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且40~50岁是该疾病的发病高峰,男性患者的发病率多于女性[1]。依据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乳头状型、透明细胞型、细胞型、混合型以及上皮型五种,其中终丝或者马尾的室管膜瘤多为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而髓内的室管膜瘤则大多为上皮型或者细胞型[2]。有报道显示,较为常见的为脊髓室管膜瘤,其次为颈髓,胸髓次之,最少见的为胸髓远端和终丝或者马尾[3]。脊髓室管膜瘤的生长较为缓慢,并存在较为清楚的边界,经手术即可完整切除。因此,通过了解其具体特征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有效术前诊断,从而选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采用磁共振成像对脊髓室管膜瘤患者进行诊断,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在优抚医院接受脊髓室管膜瘤治疗的54例患者,男36例,女18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49.6±7.2)岁;病程30 d~5年,平均(2.0±0.6)年;其中30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肢体感觉障碍为主,其余24例以运动障碍及肌力减退为主。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脊髓室管膜瘤;(2)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疾病;(2)妊娠及哺乳期女性;(3)部分临床资料缺失;(4)患有精神类疾病不配合本研究者。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准许。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扫描,具体为:采用磁共振成像仪(美国GE公司,型号:1.5T)对患者进行扫描,其相关参数设置为:T1WI利用自旋回波序列扫描,TE/TR=15~20 ms/500 ms;T2WI则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TE/TR=90~110 ms/3 000~4 000 ms;均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成像,间距0.5~1 mm;矩阵256×192;层厚3~5 mm;视野28~30 cm;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增强对比剂给予患者,注射剂量为0.1 mmol/kg,之后同样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成像。
1.3 图像分析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临床医师对检测图像进行评估并做具体分析,主要由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信号特点:对T1WI及T2WI位置上的信号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将其与脊髓灰质信号进行对比;(2)部位:依据肿瘤纵径的位置将脊髓室管膜瘤分为3类,主要为胸部、颈部及腰骶部,并对肿瘤累及范围进行准确评估;(3)囊变:根据囊壁是否存在强化情况分为肿瘤内囊变(存在强化)以及脊髓本身继发性囊变(无强化),其中脊髓本身继发性囊变则包含肿瘤实质头端及尾部囊变的情况;(4)出血:判定肿瘤内是否存在铁血黄素沉着以及出血的情况;(5)观察是否存在椎间孔扩大的情况;(6)强化: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期间,对其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进行仔细观察,同时结合强化及平扫的相应表现,对其边界是否清楚进行认真观察。
2.1 肿瘤分布及累及范围 54例患者中肿瘤主要分布于胸髓(33.3%),其次为颈髓(25.9%)及颈胸交界区(18.5%),而在胸腰交界区及腰髓的分布则相对较少,分别为7.4%、14.8%;并主要累及1~11个椎体范围。见表1。
表1 肿瘤分布部位及范围 例(%)
2.2 肿瘤信号特征 54例肿瘤患者中,经平片扫描边界较为清楚,经TWI扫描主要呈低等信号,经T2WI扫描则主要以不同程度高信号为主。见表2。
表2 肿瘤信号特征分析 n=54
2.3 肿瘤囊变及强化方式 所有患者中存在瘤内囊变36例(66.7%),继发性囊变者18例(33.3%);强化方式中呈均一强化者26例(48.1%),线状强化者22例(40.7%),无明显强化者6例(11.1%),与平扫比较强化后肿瘤的边界更加清晰。见表3,图1、2。
表3 肿瘤囊变及强化方式 n=54
图1 经平扫显示颈髓增粗,肿瘤呈纵行性生长,并在T1WI上呈等信号图
3.1 发病部位 脊髓内室管膜瘤主要发病于脊髓的中央管表面或者终丝室管膜细胞当中,在成年患者中是较为常见的髓内肿瘤类型[4]。相关研究显示,大多好发于脊髓下部、马尾或者终丝等位置,此外胸髓与颈髓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5]。本研究显示,54例患者中肿瘤主要分布于胸髓(33.3%)是、颈髓(25.9%)及颈胸交界区(18.5%),而在胸腰交界区及腰髓的分布则相对较少。室管膜肿瘤主要包含黏液乳头状窜管膜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以及间变性室管膜瘤,同时依据其组织病理学又可分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型、细胞型以及混合型等[6]。本研究发现颈胸髓肿瘤主要为细胞型,其余少数肿瘤则为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因此,脊髓内室管膜瘤的发病部位还与其病理类型存在相关性。
3.2 磁共振成像信号特征 本研究中的肿瘤均位于脊髓中央且呈膨胀性生长,与室管膜瘤主要发病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具有一定相关性[5]。肿瘤成像在T1WI中主要以低或者等低信号为主,而在T2WI则主要以高信号为主,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其中稍高信号者10例,该情况可能与机体内部存在不同程度出血情况有关[7]。此外,在T2WI中发现在肿瘤下端或者两端可见含铁血黄素的沉淀情况,且呈现为低信号。部分学者研究中将含铁血黄素沉积的低信号情况称为帽征,并认为主要是髓内室管膜瘤特征性的一种表现[8],帽征的发生机制主要与肿瘤的边界、肿瘤在脊髓的部位以及生长方式等有关[9]。室管膜瘤与周围正常脊髓大多存在较为清楚界限,当躯体处于运动状态时,肿瘤与其邻近脊髓的运动情况并不相同,肿瘤两端存在较为明显牵张力,肿瘤与正常脊髓之间存在相互滑动及牵拉,从而致使肿瘤表明静脉与供血动脉存在少量且多次出血,进而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10]。由于颈部脊髓活动情况相对较多,且活动度较大,因此该类帽征在颈髓室管膜瘤中较为常见。
脊髓室管膜瘤其内部极易导致囊变情况出现,在本研究中存在瘤内囊变者36例(66.7%),继发性囊变者18例(33.3%)。其囊内瘤变主要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且存在大小不等的瘤变区,但由于其囊内存在坏死组织及出血等情况,使其存在信号表现不均情况,从而导致肿瘤在磁共振成像中的信号表现不均匀,当经增强后期囊壁存在明显强化情况[11]。此外肿瘤尾端或者头端囊变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该类瘤变情况也是肿瘤出现的一种反应性改变。
通过对脊髓内室管膜瘤强化方式的研究发现:强化方式中呈均一强化者26例(48.1%),线状强化者22例(40.7%),无明显强化者6例(11.1%),与平扫比较强化后肿瘤的边界更加清晰。说明大部分脊髓内室管膜瘤属于富血供肿瘤,经增强后出现显著强化情况,但由于肿瘤本身极易发生囊变情况,致使其强化并不均匀。少数肿瘤由于坏死囊变或者血供较差,则存在无明显强化或者强化巧轻的情况。
3.3 鉴别诊断 脊髓内室管膜瘤在临床诊断期间主要与星形细胞瘤进行有效鉴别,此外其他鉴别肿瘤包含转移瘤以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等。在髓内肿瘤中星形细胞瘤同样较为常见,但与脊髓内室管膜瘤不同,前者主要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而后者则多发于40岁左右者[12]。星形细胞瘤累及范围相对较广,且主要呈偏心性浸润生长,其边界较为模糊,经磁共振成像平扫信号显示与脊髓内室管膜瘤较为相似,但采用对比剂强化后两者表现则大不相同,前者表现相对模糊,并存在轻度强化情况,经手术治疗后期预后情况与脊髓内室管膜瘤患者比较相对较差[13]。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率则相对较低,大多发病于脊髓背侧,经磁共振成像显示脊髓呈弥漫性增粗、出血、囊变及脊髓空洞等情况,能够与室管膜瘤进行有效鉴别。同时,流空血管影是其主要表现特征,且呈条索状或者点状低信号[14]。脊髓转移瘤则大多具有原发病灶史,其转移灶相对较小,脊髓增粗及变形等情况并不显著,但其邻近组织存在明显水肿情况,脊髓囊变则相对较少,经增强检查显示其病变存在较为显著的强化情况,能够与脊髓内室管膜瘤进行有效鉴别[15]。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对脊髓内室管膜瘤患者发病部位、边界及是否存在囊内瘤变等进行准确扫描,同时可见脊髓内室管膜瘤主要呈中心性生长,其边界相对清晰,且存在较为显著的均匀强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