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功,陈李熙
(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2.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随着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不断涌现,给产业的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1]。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才能有力支撑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户均申请专利达7.43 件,是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户均申请专利的10 倍,技术收入达3.42 万亿元,占全国总技术收入的比重高达10.76%[2]42-50。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凭借其出色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要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实现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亟需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领军型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全球化给产业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只有拥有与市场变化保持一致的动态竞争力,才能在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动态竞争力最初被定义为厂商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环境变化的能力[3]。后来有学者对其外延进行了拓展,将动态竞争力视作企业获取、整合、更新和重构资源的一种过程[4]。在此基础上,有学者从外部环境的视角,认为面对动荡的、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动态竞争力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机会以及规避风险[5-6]。还有学者从组织内部的视角指出,动态竞争力有助于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劳动生产率等,它可以从多方面显著正向影响产业发展[7-8]。
高等工程教育是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工程科技才能改变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跑产业创新[9];与之相对应,产业创新的需求也会重构高等工程教育,以实现两者的创新融合[10]。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客户内行挑剔而且对专业化产品需求较大的特点。而作为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与前沿知识资源的源泉,高等工程教育所特有的科研创新性、知识先进性、人才专业性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注入新的动能,以保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前沿性以及产业知识体系的实时性,从而加快产业创新升级[11],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充足的动态竞争力以面对国内外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由此可见,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息息相关[12-13]。
综上所述,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紧密,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联系,鲜有研究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运用自回归滞后修正模型(ARDL-ECM),分析2000—2017 年期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的现实需求提供参考借鉴。
资源基础观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宝贵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那么它就有可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取、培养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14]。Teece 等[15]提出的动态竞争力进一步补充了资源基础观对于动态环境下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解释。Wooten 等[16]指出,动态竞争力受到人力资源影响很大。动态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资源所决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资源的重构是动态竞争力构念的绝对重心[17-18]。因此,本研究也拟从资源角度对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资源的输出端,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各层次和各类别毕业生、专业知识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异质可持续性资源[14]。按照教育资源的分类,本研究拟将高等工程教育输出划分为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两个维度。其中:人力资源包括高等工程教育理工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等;知识资源包括高校科技论文数、科技课题数、科技专著数、知识产权授权数等。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资源的输入端,如何整合、建立和再配置资源将直接影响产业动态竞争力。在描述动态竞争力的内涵方面,学者往往将动态竞争力划分为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企业动态竞争力的维度划分
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针对研究主题,本研究拟将动态竞争力划分为整合能力、关系能力、创新能力3 个维度(以下简称“3 种能力”)。其中:整合能力是指在短时间内重整产业内高素质的、稀缺性的资源,以尽快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项目数、主营业收入等;关系能力是指通过互利互惠维持社会交换关系,以实现产业目标的能力,包括:研发人员数、科研经费支出、校企合作项目数等;创新能力是指产业不断改进和创新产品和技术,从而保持产业前沿优势的能力,包括:有效专利数量、企业科技机构数、科技机构人员数等。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关系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高等工程教育为高新技术产业输出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在识别获取高等工程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后,利用3 种能力进行以下组织行为:(1)通过对所获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恰当的资源新整体,以满足环境变化以及顾客需求,并且快速生产新产品、获得营业收入;(2)通过为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高校进行项目合作、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等,来维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保持资源与信息获取渠道的通畅;(3)通过感知市场动态、顾客需求和技术变化,及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知识吸收和转化,进行新型专利的开发等,实现技术创新,维持企业竞争前沿优势。高等工程教育输出的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维持动态竞争力的关键动因和决定要素,反之,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的提升也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是由Charezma等[21]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协整检验方法,具有边界检验对样本长度要求较低、估计有较好无偏性和有效性以及易于导入误差修正模型等优点。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具有滞后性低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显著特点,采用ARDL 模型对其进行稳定性、滞后性分析,可以很好地反映高等工程教育对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的影响。ARDL模型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保证变量平稳性,需破除变量间的伪回归,对变量指标进行ADF 单位根检验。变量名及其含义如表2 所示。
表2 变量及其含义
通过ADF 检验判断指标变量是否平稳,然后对变量进行Engle-Granger 协整检验,最后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模型自动确定误差修正模型(ECM)的最优滞后阶数。
第二步,探究变量间的关系,建立相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ECM)。若通过Engle-Granger 协整检验表明存在协整关系,则建立对应ARDL(a,b)的误差修正模型(ARDL-ECM)。本研究依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模型实现过程均由EViews10.0软件操作完成,EViews10.0 可自动进行误差修正并计算出ARDL(a,b)方程中a、b值与相对应动态方程的系数。ARDL 模型如下:
高等工程教育理工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17 年);高校科技论文数、科技课题数、科技专著数、知识产权授权数、企业委托科技项目数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17 年);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项目数、研发人员数、有效专利数量、校企合作项目数、企业科技机构数、科技机构人员数、科研经费支出、主营业收入等数据来源于2001—2018 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对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以获取平滑的指标数据,经 过ADF 检 验,均未通过检验,即不为一阶单整I(1),故剔除。通过ADF 检验的变量结果如表3 所示,可知检测变量均为一阶单整I(1),故可进行下一步的Engle-Granger 协整检验。
表3 变量ADF 检验结果
为了验证以上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需对变量分别进行Engle-Granger 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1)人力资源与3 种能力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1)参照变量的P值<0.05,再对相关变量进行判断,存在的P值<0.05,故存在协整关系,可进一步建立ARDL-ECM 模型确定变量间的系数,从而估计变量间关系。2)参照变量的P值>0.05,故与相关变量无协整关系,而相关变量的P值<0.05,故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存在协整关系,表明高等工程教育工科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之间存在较稳定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本科生的扩招,导致对应的硕士毕业生人数也相应增加;作为解释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作为解释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数、有效专利数与高等工程教育工科本科、硕士、博士不存在协整关系。究其原因,首先是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调整和迭代周期不断缩短,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本科、硕士人才由于所学知识体系相对滞后,相应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其次是高等工程教育工科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意愿较低,进入企业就业比例仅为19.39%,且在企业就职的博士中从事研发工作的比例也仅为34%,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脱节现象严重[22-23]。
表4 人力资源变量与3 种能力检验结果
(2)知识资源与3 种能力协整检验。同理,得到检验结果如表5 所示:1)与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可进一步建立ARDL-ECM 模型确定变量间的系数,从而估计变量间关系。2)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高等工程教育输出的科研课题数、专著数、专利授权数没有协整关系。从知识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科学研究未能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导致高校的知识成果与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不高;更深层次原因是高校相关评价制度导向导致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高校科研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聘等一系列制度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追逐见效快的考核指标,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见效慢的科研成果转化上。
表5 知识资源变量与3 种能力检验结果
(1)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整合能力与高等工程教育输出人力资源关系,得到以下方程:
图2 整合能力变量与人力资源变量ARDL-ECM 估计结果
(2)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关系能力与高等工程教育知识资源关系,得以下方程:
图3 关系能力变量与知识资源变量ARDL-ECM 估计结果
(3)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高等工程教育输出知识资源关系,得到以下方程:
图4 创新能力变量与知识资源变量ARDL-ECM 估计结果
本研究基于ARDL-ECM 模型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各维度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1)高等工程教育人力资源输出工科硕士毕业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整合能力的影响显著,而工科本科、博士毕业生的影响不明显。2016 年,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修改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降低了中小规模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的门槛。2017 年,全国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1 790 家,比2013 年增加了3 倍[2]1-10。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数量的迅速扩大,其对工科硕士毕业生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2013—2017 年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中,硕士研究生总规模由69.33万人增长到115.43 万人,并保持年均大约10 万人的增长幅度[2]42-50。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对工科硕士毕业生的迫切需求,以及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科硕士毕业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整合的影响显著,建议:第一,扩大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根据2017 年教育部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 年,我国在读工科硕士总规模需要达到114 万人左右,而按目前25 万人的招生数量离目标还有一定的空间,可适当扩大工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第二,调整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未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巨大,高校应提高相关专业工科硕士的招生比例。
(2)高等工程教育知识资源输出科研课题数对高新技术产业关系能力的科研人员数、创新能力的有效专利数有着较强且正向的影响。新经济下,知识资源成为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产学研结合作为高校向高新技术产业输出知识资源的主要形式,不仅起着维持高校与企业关系的纽带作用,更是实现二者之间知识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高等工程教育需有的放矢,加强产学合作,深化产学协同创新。2009—2017 年期间,我国产学合作项目数从25 452 项增长到43 155 项,年均增幅高达69.6%[24-25];截至2017 年,约有21.4%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26],产学研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合作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的现实问题。建议:第一,政府制定有助于产学协同创新的连接性政策。通过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和公共创新平台服务,引导企业采取产学合作方式加强与高校的知识交流,同时鼓励培养一批专业化中介机构同步支持等,保障产学协同创新的良好实现。第二,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模式。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根据其行业特征寻求适合自身的产学合作模式,网络外部性较弱的行业如生物、医药技术、地球、空间、海洋工程与核应用技术等,企业可通过产学研基地、大学科技园等产学合作平台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网络外部性较强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可以与高校建立专利联盟,通过双方专利共享保持知识系统的同步,促进产学协同创新的实现。
(3)高等工程教育知识资源输出知识产权对高新技术产业关系能力有稳定影响,但影响力较弱。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已成为科学技术的“仓库”。截至2017 年11 月,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累计持有有效专利624 001 件,占国内有效专利总数的10%,高校有效专利存量十分丰富,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高校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却不足5%[27]。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普遍存在与高新技术产业需求脱节、科研成果实践性较弱且转化率低等问题,这极大制约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发挥。建议:第一,建立相应免责制度。按照《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虽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作价入股的评估权力下放给高校,但是科技成果不仅价值评估较难,而且还有增值保值的法律要求,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建立明确的免责制度,切实保护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第二,改革高校人事考核政策。目前高校实行的重论文、轻实践,重奖励、轻转化的考核政策,极大削弱了教师开展成果转化的动力。应不断完善高校人事考核制度的“指挥棒”,逐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聘、工作考核、导师选聘以及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比重,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