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实践与发展

2021-02-27 09:34拓晓瑞曹银华徐久香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广东科技

拓晓瑞,曹银华,徐久香

(1.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2.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610)

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进行,美、英、日、德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出台了引领本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强对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打赢全球“科技战”。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初步构建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对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科研投入和产出大幅提高,部分领域如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领先,移动通信、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1],整体科技实力开始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由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进行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大多数领域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仍处于技术跟跑或并跑阶段,先进材料、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及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道路仍然比较艰辛和漫长。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2]。至此,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全国各地推进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发,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分析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及时代特征,阐述广东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推进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和成效,探讨广东践行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举国体制,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举国家之力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3]。其本质是一种组织和配置资源模式,重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国体制模式便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和应用,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北斗系统”“中国天眼”“高铁”等,都是该模式成功应用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举国体制的应用范围和领域也不断拓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新型举国体制新的内涵和使命,探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摆在我国科技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前,学术界已对新型举国体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如曾宪奎[4]分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出的背景及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技术创新体制的相关经验,研究提出了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架构;陶永亮等[5]在分析国际创新组织不同模式经验基础上,从加快理念转变、构建一流条件资源、建立会聚科研组织、提升组织管理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相关建议;殷忠勇[6]通过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意义及理论基础,认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质是制度创新,政府应当从建立决策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等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陈华雄等[7]在分析新型举国体制实施条件与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型,并从资源聚焦使用、政府投入、创新人才流动、建立监管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举国体制的内涵及特征,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维度、国家高度去审视,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外延均会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传统体制相比,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型举国体制在政府作用、资源配置、项目组织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差别,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8]:一是资源配置模式发生变化,新型举国体制改变了过去纯粹依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方式,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注重技术与市场经济效益的结合;二是价值理念发生变化,新型举国体制追求的目标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变为社会市场价值导向,从过去不计成本地追求目标达成转变为更加注重目标的实现与成本效益比并重;三是时代情景发生变化,新型举国体制与当代经济全球化和数字文明高度结合,新型举国体制的科学运用对推动国家高科技产业、战略性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总之,进入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法宝[3]。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广泛应用,既是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我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意义特别重大。

3 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及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和组织安排,它是以实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基本方针,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为战略抓手,以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为核心实质[3]。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是指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的应用所形成的科技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是面向国家科技创新需求、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社会民生重大工程领域,通过发挥社会主义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协调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组织动员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全社会力量,高质量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聚焦经济社会领域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及重大装备等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研成果,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用。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体制机制建设作为保障,重点是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统筹调控的制度优势,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战略决策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项目决策、研发组织、利益分配和绩效评价等管理运行机制,有效激发和释放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按照科研规律,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情况,以重大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构建了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

新型举国体制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08 年,当时在国家层面提出要完善和创新举国体制,通过建立多部门协作与合作大平台,整合利用各方优势科研资源,协同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是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典型应用,借助该模式,我国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重大装备,许多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奖励。以2014 年为例,10 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有23 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奖[9]。近年来,国家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加重视,不断加大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力度,启动实施了“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等一批重大重点专项,组织动员全国产学研资源推进项目研发,项目立项支持资金大都在1 000 万元以上。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一些省市如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也开始在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探索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模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但相比较而言,广东在实践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方面的力度更大,也更具影响力(见表1),特别是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非常具有代表性。其特点有:(1)广东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投入资金巨大,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3 年内(2018—2020 年)拟投入100 亿元用于项目研发,这么大的研发投入力度在国内其他省市是少有的。(2)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面向全国开放项目申请,接受全国范围内科研机构及团队申报项目,属于全国首创。(3)广东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吸引了港澳科研团队申报,并成功实现科研资金过境,这对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表1 国内部分省市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对比

4 广东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构建与推进策略

4.1 模式构建

从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应用实践来看,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关决策部署,以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形成了采用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地方经验。具体而言,广东聚焦产业和社会领域“缺芯少核”,以及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的瓶颈问题,从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利用、科技项目管理服务等方面系统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性地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大兵团”、高强度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见图2),并催生出一批重大阶段性科研成果,推动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 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广东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图2 广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基本框架

4.2 推进策略

广东在采用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过程中,主要采取了4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第一,强化科研制度顶层设计,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体系。根据科研创新规律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广东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作用,制定出台系列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启动修订《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制定出台《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监督规定》等10 多项有关科技项目管理及技术攻关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覆盖科研创新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同时,为提升科研创新主体的组织实施能力和科研效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积极设立科研助理岗位,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建立健全科研日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年度报告制度等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制度环境。

第二,改革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强化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针对过去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小、部署分散、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广东从2018 年开始探索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外引内联、大团队作战”的思路和模式组织实施重大重点专项,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采用竞争择优的方式,面向全国所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创新主体开放项目申报,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省内外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团队参与项目申报,择优竞争立项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二是加强纵向联动,采用部省联动方式组织实施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合成生物等国家重大重点专项,推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到广东落地转化。三是在前沿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攻关领域创新性地引入并行资助模式,对研究内容一致但技术路线不同的科研攻关项目同时给予立项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对技术研发“无人区”开展探索研究。四是实施“揭榜制”奖励计划,在全国率先采用揭榜制面向全社会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最优研发团队和最佳解决方案,打破了以往项目只接受省内单位申报的单一局面,弥补了省内科研力量不足的短板。

第三,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服务机制,全链条、精细化提升项目管理服务水平。为提升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撑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广东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一是实施“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再造工程”。根据省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要求,对科技项目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和优化,构建了覆盖项目指南编制与发布、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项目经费下达、过程管理、结题验收与成果管理等10 多个重点环节的全流程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对项目的精准管理、高效服务。二是成立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省科技厅优化调整多个厅属事业单位工作任务,成立了以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管理为核心业务的专业机构,设立项目专员全流程跟进专题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引入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机构对有关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技术就绪度、知识产权质量等进行评估评议,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三是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严格实行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前信用审查、科研伦理承诺和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一票否决”制,推动省级科研诚信信息系统与国家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和“信用广东”平台信息共享,对科研失信人员及机构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申报相关项目。

第四,整合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构建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研创新体系。面向国家及广东省科技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发布局。2019 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统筹布局使用专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联合基金三大基金,着力突破重大科学问题,持续产生引领性原创成果,首批13 个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已于2019 年12 月启动实施,财政资金总投入超5 亿元。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10 多个重点领域进行研发布局,3 年内拟投入100 亿元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破解产业“卡脖子”“卡脑子”问题。三是以省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为抓手,吸引国内外一流科研人才及团队带技术、带项目落户广东,推动技术研发从单点突破向重点领域集群式突破的跨越。四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基金落户广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成果转化体系[10]。

4.3 取得成效

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广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成效,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3.1 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广东充分发挥部、省、市优势,采取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模式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重点推进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重大装备研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如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项目攻关,成功研发出了高精度的谐波减速器产品,与传动比相当的普通谐波减速器相比,其零件减少50%,体积和重量均减少1/3,短筒型谐波减速器体积与重量方面减少1/2,该产品打破了国外对工业机器人谐波减速器的垄断,荣获2019 年中国国际机器人年度评选“金手指创新产品奖”;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及其团队牵头承担的“抑郁症诊治方法研究”项目,提出了抑郁症发病新假说,为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该研究成果荣获2019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3.2 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广东参照国家实验室组建的新体制、新机制,采用单独承建、“核心+网络”组建等模式,先后启动3 批10 家省实验室建设,以任务配资源的形式开展跨学科、高强度、大协同攻关,仅2019 年,广东省实验室承接了15 项国家重大项目,其中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积极利用国家有关部委及大院大所资源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或在建的大科学装置达14 个,南方先进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也在加快立项建设。创新重大平台建设模式,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引进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10 多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在广东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前瞻布局建设了251 家新型研发机构,创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国家新型显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等3 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这些重大创新平台,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4.3.3 引进了一批一流科研创新人才及团队

广东以重大重点专项为牵引,充分发挥项目“聚才引智”作用,面向全国公开项目申报,成功吸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骨干企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参与项目研发,在部分产业领域快速集聚了一批国内一流科研人才团队,形成了研发创新人才高地。如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激光与增材制造”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第一轮),全国60 多个顶尖团队中有50 多个来广东参与项目申报,占比近90%;同时,依托这些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吸引了李华军、郑南宁、吴一戎等多个院士团队牵头承担项目研发,牵引产业创新链上下游人才资源、创新平台及重大科研成果加速向广东聚集,为广东建设科技强省奠定了重要人才基础。

4.3.4 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协同攻关新格局

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有关要求,广东改革创新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面向港澳创新主体主动开放项目申报,吸引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地区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参与项目申报,推动粤港澳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如在2019—2020 年度粤港澳科技合作领域立项的11 个项目中,由香港高校院所牵头承担的项目有6 项,财政资金达600 万元。为解决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广东建立了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省财政建立科研绿色拨付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科研项目经费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予以拨付,2019 年7 月,顺利拨付香港科技大学省级科研资金316.96 万元[11]。同时,广东对接港澳创新资源,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知名高校合作新建了10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依托这些重大平台载体,承担了多个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项目,有效提升了粤港澳科研协同创新能力。

5 广东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广东虽然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方面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及做法,但由于该模式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具体应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特别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固化与动态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提升科研项目的创新绩效。

5.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目前来看,广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推进,通过发挥政府行政力量,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及重大装备研发,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这种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科研体制模式有可能会扭曲市场对科研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市场机制对科研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5.2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重大产业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人才等创新资源,并且很难保证项目研发一定会成功,因此,科研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目前广东重大科研项目主要是以政府投入为引导,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从而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为例,截至目前省财政资金已投入70 多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 倍以上。由于技术发展拥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周期,通常会经历技术开发、技术验证、技术应用、技术扩张、技术成熟、技术退化等阶段,特别是从技术开发到技术应用会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其经济价值的彰显也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广东在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未必会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未来仍需要对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投入机制、投入方向、投入重点领域等进行优化调整。同时,需要研究建立一套以目标成果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评价体系,对项目产出的论文、专利、产品、技术、装备等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5.3 研发与应用的关系

作为一种新兴科研组织模式,广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更多注重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及关键部件等产业链前端和中端环节的研究,对产品和技术的后端应用研究重视不够,“重研发、轻应用”现象比较明显,研发与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已有广东企业通过承担重大专项攻克了谐波减速器技术难题,并开发出了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但是国内机器人集成厂商依然觉得使用国产产品可能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因此不用和少用国产产品,影响了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替代进程。可见,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在产学研用一体化部署方面仍需要加快探索[12],进一步打通研发与应用等关键环节,最大化发挥科研创新的效能。

5.4 固化与动态的关系

产业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作为技术攻关的重要组织方式,不能是一种固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模式,它是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中观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广东所构建的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大兵团”、高强度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许多地方仍借鉴和沿用了传统的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模式,如指南编制、项目申报、立项评审、签订任务书、资金拨付等,项目管理过程环节多、管理制度比较僵化,难以很好地适应技术迭代快速发展的需要,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项目过程管理方面的研究,简化项目流程管理,提升科研项目组织实施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使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作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一种重要组织实施方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13],对推动我国产业技术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由单点突破向集群式突破迈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广东在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实践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率先探索实施科研项目揭榜制、成立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面向全国开放项目申请、推进省实验室重大平台建设等战略举措,有效集聚了全国特别是港澳地区优质科研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广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时间不长、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不够丰富,导致形成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数量不够多、科研创新绩效不够突出,今后仍需要加强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应用实践方面的探索,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发挥好全国“排头兵”和“试验田”的作用,引领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事业向纵深发展。

一是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广东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面向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聚焦广东“双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出口管制的技术,以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高质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更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群式突破,涌现出更多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先进技术。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在重大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企业加大人、财、物等创新资源投入,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研创新投入产出比,推动技术开放共享,实现研发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是精准布局技术攻关项目。针对芯片、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打破地域、部门利益的认知限制,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并在政府采购及重大工程项目应用中着重优先使用项目研发的最新技术及产品,加快国产技术迭代发展,尽快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四是完善技术创新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绩效评价机制,重点对项目遴选、组织实施、资金分配、科研制度建设、技术成果应用、创新人才集聚、重大平台建设、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通过评价发现短板和问题,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效能。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广东科技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移动能源核心技术——薄膜发电及其机遇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科技在线
广东舆情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