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花,杨 杰,郑育潞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持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1]。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活跃的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有生力量。由于企业内部资源限制、技术缺乏、管理粗放,外部日益完善的生态发展制度体系和逐渐扩大的生态产品市场需求,使得小微企业竞争力持续走低,面临生态化转型危机。“生态创新”作为基于环境保护、创新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概念,通过降低生态负担和提高资源利用,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确保企业走向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2]。
因此,本文以贵州省小微企业生态创新为例,试图以内部驱动因素为主、外部驱动因素为辅构建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完善,并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贵州省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的策略,探究如何利用生态创新实现小微企业的生态绩效和经济绩效双赢,试图为小微企业突破资源限制、建立竞争优势提供参考。
“企业生态创新”是基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出的概念,以创新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基础上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并不断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其目的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双赢。企业生态创新驱动因素总的来说分为外部和内部两方面[2,8-9],本研究将内部驱动因素分解为生态文化、生态管理、生态技术、生态资源等4 个维度,外部驱动因素是外部生态环境的综合体,包括消费者、政府和同行企业3 个主体,这 5 个影响因素是设计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框架,如图 1 所示。
图1 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框架
通过上文分析得出,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由生态文化、生态管理、生态技术、生态资源和外部生态环境共同驱动,基于这一假设,拟从这5 个维度构建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并结合贵州省政府有关企业发展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企业和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初步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生态创新水平,本研究诚邀了5 位相关领域的教授和5 位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研究人员对调查问卷初稿提出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开展预调研并收集了38 份有效问卷,分析得知本研究问卷各个变量的克朗巴赫系数值均大于0.8,符合要求。进一步采取现场发送问卷的方式,发送对象分为3 个层面:一是贵州省政府有关企业发展管理部门人员;二是企业和生态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三是贵州省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发送问卷350 份,回收有效问卷265 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75.7%,满足分析要求。调查样本具体信息如表2 所示。
表2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统计
(1)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赫系数和修正的项目总分相关系数(CITC)来检查各个题项上的一致性程度,运用SPSS22.0 对调查问卷整体及各个维度进行克朗巴赫系数信度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除指标Q12、Q19,各指标与其他题项总分的相关程度值均在0.5 以上。指标Q12、Q19与其他题项总分的相关程度值分别为0.341、0.375,处于临界值0.5以下,而且删除指标Q12后生态资源创新能力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值由0.776 上升为0.819,删除指标Q19后生态环境保障水平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值由0.808 上升为0.847,因此将指标Q12和Q19删除,得到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生态管理协调能力、生态技术创新能力、生态资源基础水平、生态环境保障水平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890、0.906、0.763、0.825、0.844,均大于0.7 的标准,表明变量内部一致性信度符合要求。
表3 量表的信度检验
表3 (续)
(2)效度检验。通过文献回顾法构建变量间关系,对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后修改相关题项,故认为量表具有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则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证明,运用SPSS22.0 对量表进行KMO和Bartlett's 球形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KMO 检验值为0.916,大于因子分析的最低条件0.7,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0.000(Sig.<0.001),结果显著。这表明问卷数据符合要求,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4 量表的效度检验
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前4 个因素的解释能力分别为19.15%、18.67%、17.96%、14.17%,总解释能力达到了69.97%,大于50%,表明筛选出来的4 个因子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经济中的人口可按未成年人口、劳动力人口和老年人口分为三类群体。由于本文重点分析人口老龄化效应,且未成年人口对经济增长并无贡献作用,因此令:L为总人口数,L1为劳动人口数,L0为老年人口数,L=L1+L0。定义变量P为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表达式如下:
表5 样本数据因子分析后总方差解释
因子载荷系数如表6 所示,可知利用SPSS.22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只提取出了4 个因素,与原先假设的5 个因素有区别。通过观测因子负荷量可发现,各个测量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在0.5 以上,且交叉载荷(表中省略)均在0.4 以下。将题项Q1、Q2、Q3命名为“生态文化建设水平”(F1),题项Q4、Q5、Q6、Q7命名为“生态管理协调能力”(F2),Q9、Q10、Q11、Q13、Q14、Q15命名为“生态资源创新能力”(F3),Q8、Q16、Q17、Q18、Q20命名为“生态环境保障水平”(F4)。各题项与其对应的因素相符合,表明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表6 样本数据的因子载荷
采用Amos20.0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本研究对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假设。首先在Amos 界面上设置4 个潜变量(F1至F4)、18 个观测变量(即18 个二级指标)和18 个残差变量,然后选择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计算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模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
(1)初始模型拟合。构建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利用Amos20.0 工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结果如表7 所示。其中,GFI、IFI、NFI、CFI 均达到0.9 以上的标准;RMSEA 为0.067,小于0.05;CMIN/DF 为1.962,达到小于3以下标准。大部分拟合指标满足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的要求,但是AGFI=0.872,远没有达到0.9 以上的标准。因此得到结论是: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尚不符合要求,拟合度不是很好。对此,需要根据Amos20.0 提供的修正指数进行适当地调整。
表7 模型适配度指标检测
(2)模型修正。Amos 软件运行后得出初始模型的模型修正指数(MI)输出,如表8 所示,模型修正指数比较大是Q13(企业生态技术相关专利数量)与Q15(企业生态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指标的相关性,以及Q8(原材料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与Q17(“三废”排放达标率)两个指标的相关性。MI 提供信息可以修正出更好的配适度,当然这种修正需要有理论基础。企业生态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与生态有关方面获取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创新能力越强,企业能够获得的专利和新产品越多,企业生态技术专利的数量是企业生态创新能力的结果表现;专利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而专利是否能够具现化、是否有市场需求则与企业能力有关,两者是辩证关系。因此,Q13与Q15两个指标相关是合理的。原材料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衡量的是资源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越高,企业生态创新能力越强,同时在废弃物排放时更容易达标。因此,Q8与Q17相关也存在合理性。
表8 初始模型残差间的协方差修正指标
根据初始模型拟合结果、修正指数及上述对于调整建议的分析,设置Q13与Q15相关,Q8与Q17相关,再次运行Amos 软件,拟合结果如表7 所示,模型中不存在负方差,标准化系数超过临界值0.5,符合模型拟合度检验。其中,综合拟合度指标CMIN/DF 值为1.563,小于标准值3;增值拟合度指标NFI 值为0.932、CFI 值为0.974、IFI 值为0.974,均满足大于接受标准值0.9 的要求;绝对拟合度指标RMSEA 值为0.046,小于接受标准值0.05;GFI 值为0.923,大于接受标准值0.9;AGFI值为0.900,在可接受范围。各项指标均符合接受标准。此外,小微企业生态创新与F1至F4的组成信度分别均大于0.7,平均变异萃取量分别均大于0.5,如表9 所示。
表9 最终模型组合信度与收敛效度检验
修正后的4 个潜变量均达到收敛效度的标准,配适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因此将其作为最终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
通过相关性权重法确定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即CFA 模型中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表示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重要性,而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则表示观测变量对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的重要程度,因此,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可由CFA 模型中的因子载荷归一化处理获得[26]。权重具体计算公式为:。其中:wij为因子i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第i个因子下所有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之。同理,二阶因子权重确定也可用此公式。通过计算,各个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表10 (续)
本研究待评价企业源自贵州省大生态示范企业库(第一批)入库企业,企业甲是贵阳市一家集科研、产品开发、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根据评价指标属性及模糊评价法特征要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企业员工、管理层领导、客户和企业管理相关专家为调研对象,共选取20 份有效的问卷数据对甲企业的生态创新水平进行评价。
根据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因素集:
式(1)中:U为评价指标;m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弄清企业甲的生态创新水平,评语集则是通过征询专家的意见确定评语集合的内容及其所对应的分数,共分5 个等级:V={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将其赋值为{100,80,60,40,20}。其中:90 分~100 分为强;80 分~90 分为较强;60 分~80 分为一般;40 分~60 分为较弱;40分以下为弱。
由隶属度函数算法,计算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下级各个指标的得分(见表11):
表11 企业甲生态文化建设水平评价矩阵 单位:分
同理,分别建立生态管理协调能力、生态基础资源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保障水平的评价矩阵如下:
根据表10,可以得出企业甲生态创新水平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根据合成算子,分别对企业甲生态创新水平各评价指标进行合成计算,得出一级评价结果如下:
将上述评价向量作为上层指标评价矩阵,得出二级评价:
综合评价分值如表12 所示,可知企业甲的生态创新得分为81.120 7 分,处于良好水平。其中,生态环境保障能力排在首位,处于良好水平。贵州省自从被列为全国首批3 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以来,相继得到了中央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支持,以大生态战略形成“五个绿色”“五个结合”“五场战役”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行动路线,这极大地保障了企业甲的生态创新环境。生态创新能力和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居中,处于较强水平;生态管理协调能力排在最后,处于一般水平。随着贵州省生态政策的日益完善,生态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的品牌,消费者逐渐倾向于购买生态产品,企业领导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经调查了解,企业甲的生态创新能力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管理者虽然对生态发展政策积极响应,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战略致使企业在资源创新能力较强,而在管理协调方面能力相对薄弱。可见企业甲的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水平相符,因此可以看出本研究构建的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表12 企业甲生态创新水平评价综合得分 单位:分
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初步设计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确定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生态管理协调能力、生态资源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保障水平4 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实地调研贵州省大生态企业示范库中的企业甲,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是该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具体结论如下:
(1)生态资源创新水平和生态管理协调能力对贵州省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的影响较大,生态环境保障水平和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表明贵州省生态创新力弱的小微企业可以先从生态资源创新能力和生态管理协调能力两方面进行有效调整,若是差距不明显或调整已有效果,则从生态环境保障水平和生态文化建设水平两方面进行调整,而具体调整的出发点可以从其下一层权重最大的指标出发。
(2)从文化角度看,企业领导者的生态理念意识和认知占有较大比重,这表明通过生态文化建设提升贵州省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的重点在于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的生态意识觉醒,因此,小微企业管理者应注重生态技术学习、提高生态责任担当,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员工管理中,使企业形成生态文化自觉的、恒久的内在动力。从资源创新角度看,生态技术创新、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保资金投入占有较大的比重,表明贵州省小微企业应保障环保资金投入,加大生态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创新能力。从管理角度看,相关部门的绿色认证和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影响贵州省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要实现长效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的保障与规范,如ISO14000 体系、碳排放管理体系认证和环保激励制度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提高,特别是环境审计是找出差距和改进方法的有效手段。从生态环境角度看,政府对生态理念的支持和宣传相较于消费者对生态理念的认知与行业内部对企业生态化要求的占比高,这说明贵州省政府应发挥市场监督和生态建设的主导作用,加强自身生态管理部门建设、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生态化的监督力度,合理引导消费者的生态理念认知。
(1)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助力企业生态资源创新。完善贵州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形成以生态创新为中心的开放数据资源协同机制,以便小微企业获取和利用开放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趋势,进行有目的、有节奏的技术创新,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对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贵州省政府还应建立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产学研协作生态创新机制,搭建小微企业与社会之间交流的“桥梁”,有效整合生态资源,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另外,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省内“211 工程”高校仅有1 所,本科院校有29 所,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人才匮乏,小微企业生态创新动力不足,因此,为给小微企业生态创新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和支撑,建议贵州省利用崛起成势的新兴产业、后发赶超的经济发展以及宜居宜业的优美生态环境作为宣传点,通过提高各类人才薪资、为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提供人才住房补助等方式引才、留才。
(2)借力大生态战略,促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融合并进已经成为贵州省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借力贵州省大生态战略中“绿色文化培育”“生态+”等利好政策,促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加速创新与生态融合,因此,建议贵州省小微企业以企业创新为导向建设生态文化,通过学习和解读大生态战略行动相关政策,树立生态价值观、传播经济生态共同体意识,让员工与领导认识生态管理、生态生产对企业的有益性。对于员工,企业应定期为其安排生态理念教育学习,使员工将生态理念融入其日常工作中;对于企业领导,应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认识提升企业生态创新的必要性,率先确立企业生态理念和绿色发展战略,形成以领导为顶层设计、员工内在自觉的生态文化。此外,应激励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建立长效激励与即时激励相结合、文化激励与薪资激励相结合、差异化激励与统一化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增强企业员工生态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3)充分发挥贵州省独特优势,保障企业生态创新环境。贵州省依托自身生态优势优先突破新兴产业,走生态友好型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领先者,省内生态市场竞争较为自由,这使得贵州省小微企业在生态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建议贵州省建立小微企业生态创新发展评价体系,扩大大生态示范企业库,着力培育具有生态创新能力的本土小微企业;同时,拓展对生态理念宣传的深度与广度,加大对企业生态环保的监管力度,积极出台专项的企业生态创新的奖励政策,严厉惩罚环境污染型企业。此外,贵州省还可延伸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大生态系列生态产业,促进消费者生态消费观念觉醒,引导消费者购买生态型产品或服务,扩大生态产品市场,以生态市场为导向推进小微企业的生态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