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攻略:谁定义了二十四史

2021-02-26 16:18
新传奇 2021年6期
关键词:正统史书汉书

在所有的历史文献中,二十四史无疑是公认的最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文献,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延续的详细记录。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王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

在所有的历史文献中,二十四史(如图有售)无疑是公认的最重要、最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文献,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延续的详细记录。

二十四史的产生和得名

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得到官方认定的正史。我国编修史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朝代都设有史官,专门记载朝廷发生的事件。自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刊有售,订购热线:027-87927015)问世以后,历代著名的纪传体史书编修了若干部,但被官方列为正史的仅有24部,所以称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共3249卷,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它包括:西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编著的《后汉书》、晋陈寿编著的《三国志》等。

正史被打上了官方色彩

将二十四史视为正史,虽然到清朝才真正地明确下来,但其实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已有这个思想倾向了。据记载,唐朝以后,当一个新朝建立时都要修前朝史。

修史的目的,一是总结前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二是通过书写历史来宣布自己的胜利,证明本朝的合法性。一般是皇帝特下诏书,明确正统,委派宰相监修。修成的史书遂成为钦定近代历史教科书,并且排挤前朝的同类史书。朝廷牢牢掌握修史大权,禁止民间私修国史。这样,一朝一史的局面逐步形成。正史也因此被打上了官方色彩。

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王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自秦开始,历代政治家沿着推论五德之运和论大一统两个路子来争取正统,以确立本朝在历史序列中的位置。从班固所著的《汉书》开始,正统论便成为史家修史的指导思想。三国时期,魏、蜀、吴割据几十年,魏、吴均有史官修其国史,推奉正朔,各为正统。而陈寿编著的《三国志》,不再局限于魏、蜀、吴各自为政,用统一的眼光剪裁三国国史,反映从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最后进入一统的客观历史过程。。

自《汉书》后,正史便成为史学的重要门类。《汉书》以一个王朝为正统,符合改朝换代的政治需要,开创了“国亡史作”的先端,其后各正史多沿用其例。其中,中国史学秉笔直书的传统和精神一直是古代史学的主流思想。而且,用正统观念把历史联系起来,国家政权被列入正统系列而取得了在历史上的联系,并使文化制度也得以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

所以,二十四史从总体上说,是认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材料,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并对今天的人们一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的精彩段落如《鴻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伴随着几代人成长。至于高考,二十四史更是几乎垄断了文言文阅读部分。

“国可灭,史不可灭”

自北宋徽宗、钦宗被虏,至元顺帝弃京城北奔,241年中,中国历史上连续出现四次“灭国”大事:金灭北宋、元灭金、元灭南宋、明灭元。这一连串的“灭国”事件,都是武力征服的结果。在如此巨大的变革面前,修史又有了新的意义。

作为亡国遗民,面对灭国的现实,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交错,生出“国可灭,史不可灭”的理念,希望通过写史来保留对昔日的追忆。新建王朝,特别是金、元两个政权入主中原后,迫切需要从先前的中原王朝学习为政之道。了解被其所灭之国的文物制度、思想文化,也需要通过修史来加以总结。自以杨维桢(元代文学家)为代表的“治统”即“道统”观念体系提出以后,谁掌控天下,谁即为正统。因此,修“被灭之国”史便成为“灭人之国”者显示其正统地位的一种文化标志。

于是,修史逐渐成为文化承传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也正因为有士人以史学为奉身立命之大义使然。

(《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正统史书汉书
悬梁刺股
被皇帝逼出来的“学霸”
“汗青”原来是史书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为小人物喝彩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善史书”
苏东坡抄《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