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区0-3岁婴幼儿家长育儿观念调查研究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

2021-02-26 05:54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儿婴幼儿儿童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四川雅安 625000)

一、问题的提出

0-3 岁是个体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体格、智力、行为习惯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婴幼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1]104。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出生后儿童脑重量随着年龄而增长,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半至3岁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达成人脑重的75%[2]52。脑的先天机制使得人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具备非常好的学习能力,而个人发展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先天机制和后天的养育环境的交互作用[3]1。近年来,许多国家都相继展开了早期教育运动的热潮,美国启动了“整体教育计划”,英国发起了“早期开端计划”,我国开展了“0-3 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并陆续出台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政策,明确提出了加大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各种举措。国内外各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婴幼儿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家长的养育观念和态度、教育方式等与婴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最初的教育场所,家长的育儿观念对婴幼儿的成长意义重大。

育儿观念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儿童发展、教育途径和方式及可塑性等方面持有的观点和看法[4]。舒姆(Schumm)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育儿观念直接、非直接影响或者两者兼备的影响,都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作用[5]。西格尔(Sigel)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父母育儿观念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家长的育儿观在婴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6]。育儿困惑是父母在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子女的健康(包括身体以及心理)、安全、习惯养成等方面所产生的认知上的疑惑及不安的情绪。陶金玲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育儿困惑主要集中在婴幼儿的社会情绪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婴幼儿的习惯养成、认知能力和婴幼儿的行为解读[7]。相关研究发现,育儿困惑也会影响家庭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我国目前有关西南片区婴幼儿家长育儿观念和困惑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于农村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基于上述因素,本研究以四川省雅安市城区0-3 岁婴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调查家长所持有的育儿观念,分析探讨其育儿观念现状及困惑,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本地的早期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雅安市雨城区、名山区0-3 岁婴幼儿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社区卫生医院、早教机构、幼儿园等渠道发放问卷共计225 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约为90.7%。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随机访谈为辅。调查问卷是在参考邬健冰博士的《儿童看护人调查问卷》以及陈会昌《1-10 岁儿童父母教育观念问卷》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文献和当地实际情况改编而成,形成初步问卷。然后对15名家长进行了试测,根据被调查者反馈意见,对部分问题进行了调整、删减和补充,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家庭结构,婴幼儿年龄段等;第二部分为家长育儿观的调查,包括儿童发展观,教育观,成才观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为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调查。随机抽取32名家长进行了访谈,访谈是在问卷调查之后当场进行,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对于问卷中的一些题目要求被试说出具体的原因。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笔记,归类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父亲填写问卷92份,母亲填写问卷112份;父亲平均年龄为30.2岁,母亲平均年龄为25.6 岁。问卷填写母亲居多,父母亲文化层次大专比率约为总人数五成多,婴幼儿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1-3岁之间。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父母基本情况表

(二)家长育儿观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儿童发展观

儿童发展观是家长对儿童及其成长规律的认识、看法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儿童的本质、儿童期的特征、意义及价值,儿童发展与内外环境的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关于儿童发展观的调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对儿童自主性的认识、对儿童发展的看法以及对家长与孩子关系的认识。关于“孩子是独特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个性”的调查中,72.3%的家长选择完全赞成;25.4%的家长表示部分赞成;2.3%的家长不赞成。在回答“养育子女是为了防老、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的选项中,将近一半(47.8%)的家长表示不赞成;28.7%的表示部分赞成。关于孩子发展看法的调查中,65.8%的家长认为是遗传和教育的结果;30.1%家长认为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4.1%的认为遗传决定不可逆转。另外,75.3%的家长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24.7%的认为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关于孩子与家长关系的认识方面,70.9%的完全同意孩子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89.2%的家长认为“适当听取孩子意见,满足其合理要求”,但是,在“当家长错怪孩子,并对其说对不起”的回答中,仅有30.8%和45.5%的家长表示完全同意和部分同意。结合访谈分析,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说对不起;二是觉得大人向小孩道歉难以启齿。总之,雅安城区家长在孩子主体性的认识上,绝大多数家长有着“儿童本位”的意识,但是,在教养动机上又趋于一定的保守,带有明显的“家长本位”意识。在孩子发展的认识上,大部分家长有着科学的儿童观,能够关注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重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与家长关系的认识上,有着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意识,但在认错态度上又展现出了不积极的一面。

2.早期教育观

早期教育观是指家长关于子女早期教育现象、问题形成的观念体系,包括早教的作用、知识、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认识。关于早期教育观的调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家长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育儿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式;育儿方法和内容及家长的教养方式等方面。关于“早期教育对孩子发展重要”的问答中,76.2%的家长认为非常重要;22.1%的家长选择了“一般重要”;仅有1.7%的认为“孩子太小,不重要”。另外,在“您认为孩子应该从何时开始进行教育”的调查中,认为在半岁前应该接受早期教育的家长占15.5%;1 岁前的家长占35.6%;2 岁前的家长占45.3%;3 岁前的家长占3.6%。可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大家已具备一定的早期教育意识,但是,在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家长们的意见不统一,统计显示主要集中在半岁至2 岁之间。关于育儿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的调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35.2%)的家长认为书籍是主要的来源途径;有40.3%的家长认为网络媒介是他们学习育儿知识的主要阵地;超过两成多的家长是通过咨询长辈和周围其他人的方式获得。可见,目前网络和书籍是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绝大部分家长反映,网络搜索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在早教内容选择上,家长们重视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发展,弱化情感的教育。根据家长关心程度依次排序为语言的发展、知识的获得、品德行为的培养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回答目前最需要的三种养育知识分别是:智力发展的训练、营养方面的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关于教养方式,本次调查主要从“是否满足孩子需要”和“是否强制孩子服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当孩子不听话时,12.1%的家长选择了“用打让他听话”;25.7%的家长采用“严厉斥责”;48.3%的家长用给孩子讲道理等方法;“尽量按孩子要求去做”占10.2%;采用“不理睬”的家长占3.7%。当孩子想买玩具时,20.8%的家长选择了“尽量给买”;47.4%的选择“有时给买”;“非要不可时才买”和“只买应该买的东西”的家长分别占4.6%和27.2%。由此可见,家长在教养方式上主要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教养态度上严厉型的父母占多数,其中娇惯型家长人数也不少。

3.家长期望观

家长期望观,又叫成才观,是指父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本次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家长对孩子文化程度的期望、对孩子职业的期望和对孩子生存方式的期望。此次调查将文化程度分为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硕士以上,通过计算父母期望孩子文化程度百分比为:大专占1.2%;本科占72.3%;硕士以上占26.5%。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父母亲对孩子文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期望值,这与现在城市家长普遍文化程度高有着一定的关系,家长们认为高学历有助于孩子以后找份理想的工作。关于家长对孩子期望从事的职业,本次调查采用开放式回答,让父母写出自己期望孩子未来从事的职业,然后将其整理、编码和归类。统计结果显示:家长希望孩子将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教师、科技人员等,对律师、外事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职业选择很少,像工人、农民、商业服务人员等行业无人问津。可见,家长们希望孩子从事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也从侧面反映家长在子女职业定向方面有着很高的期望,同时,也存在偏差。通过访谈发现,父母对孩子职业的期望也受到孩子性别的影响,希望女孩子从事教师、医务工作者居多;对男孩子更多的希望是做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家长们也认为要按照孩子的个人能力、喜好进行择业。家长对子女未来生存方式的期望,本次调查采用多项选择法,让家长回答“期望孩子以后成为怎样一个人?”调查显示:家长们希望孩子成为尊敬父母的人、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快乐生活的人、爱护家庭的人、为国尽力的人。其中,“孝敬父母的人”的选择人次最多,选择率为89.7%;其次是珍惜自己生命的人,选择率为56.%。由此可见,家长们的选择与我国的传统家庭观念、现代儿童观及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联。

(三)家长育儿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1.碎片化、情绪化的新媒体信息来源导致父母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其健康、安全、竞争压力等方面的过度担忧和不安的情绪反应。关于父母教养过程中存在的焦虑,本次调查主要从健康焦虑、教育焦虑、安全焦虑和个人发展焦虑四个方面展开,依据家长对问题的焦虑程度排序,统计结果显示:健康焦虑和安全焦虑排在前两位;其次是教育焦虑和个人发展焦虑。可见,健康和安全是家长们育儿过程中主要焦虑来源。在“采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些焦虑”的问答中,网络途径占62.3%;向长辈及周围人求助的占25.6%;通过书籍查询的占10.1%;其他途径占2%。

通过网络途径求助与学习是父母育儿过程中解决焦虑的首选,但是,求助的内容主要以健康焦虑和教育焦虑为主。在网络新媒体的选择上,父母们倾向于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 来学习育儿有关的知识,遇到问题时倾向于通过网络搜索问答来解决。新媒体的应用,一方面让科学的教养理论和思想通过解读、加工、凝练的方式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的育儿工作变得更加精细化,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长有针对性且高效地学习育儿知识,解决了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为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碎片化”、“弱信息,强情绪”特点,使得许多缺乏健康知识、教育理论储备的家长,容易被媒体鼓吹的理念所迷惑,当他们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意见时,必然引起无所适从的焦虑。在访谈过程中,家长们普遍反映“越学越迷糊”,“越迷糊越焦虑”。此外,媒体关于“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人身安全”等社会事件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家长们对孩子安全的焦虑。

2.育儿理念中知与行的不统一导致的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的育儿模式从过去的“温饱粗放型”向现在的“健康知识技能型”过渡,家长们的育儿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科学化”、“精细化”育儿已逐渐成为主流,父母尽力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陪伴和指导孩子,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为了应对高涨的育儿费用,城区家长们需要赚钱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使得父母对孩子怀有一定的愧疚感。调查显示:78.2%的父母双方需要上班工作;仅有22.8%的父母中有一方在家带孩子。在“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母亲或父亲”的同意与否选项中,62.3%的家长认为“大部分同意”;28.5%家长选择了“同意与不同意相等”;7.4%的家长认为“完全同意”;1.8%的认为“大部分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统计结果为零。结合访谈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仅仅是一名合格的父母,在孩子物质的满足上符合“好父母”要求,但是,在孩子的教养方面做的不够。家长们认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是,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画画、学识字时,也容易跟风、盲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容易包办替代,如,孩子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习惯的培养,往往做不到知行合一。另外,科学的育儿观已深入家长育儿行为中,家长能够做到科学喂养,但是,在面对各种传统陋习时,却不自觉的遵循,如,给婴儿“放头”、“包包被”等行为依然存在。

总之,在应然层面上,雅安城区的家长对育儿观念有着正确的认识,但是,在实然层面上却存在行为落后于理念的现象,这种知行不一导致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感到困惑,甚而在某些方面陷入自责、否定自己。

四、思考与建议

(一)雅安市0-3岁婴幼儿家长育儿观念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1.家长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正初步形成,但缺乏全面的认识

传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满足家长意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是“家长本位”;科学的儿童观是在对儿童本质特点的全面认识基础上,坚持“儿童本位”原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调查显示:雅安市城区接近八成的家长认为“孩子是独特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个性”,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说明大多数家长有着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但是,在“孩子是遗传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调查中,有三成多的家长片面地认为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还有少部分家长认为“是先天遗传,不可逆转”,可见,家长们对科学儿童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处于形成阶段,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为此,需提高或改善家长的儿童观,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科学儿童观的建立需家长认识或认同以下几点:第一,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更不是一张白板,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独立个体;第二,儿童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儿童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个体,其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积极能动的方式与他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2.传统的“家长制”逐渐消失,平等的亲子观逐渐占主导

“亲子平等”是亲子观的重要理念,是科学家庭教育观的前提条件。传统的“家长制”认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教育目标的设定是以实现家长的意愿为主,强调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孩子最终成为父母意愿的替代者和体现者。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家长认为“孩子和大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并认为“应该适当听取孩子的想法,满足其合理要求”。可见,家长有着平等、民主的亲子观,但是,接近三成多的家长部分赞成“养育子女是为了防老、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接近五成的家长部分同意“当家长错怪孩子时对其说对不起”,这从侧面反映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还依然存在,仍然需要改善。家长要形成和构建平等的亲子观,须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平等亲子观必须建立在家长和儿童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儿童要尊重家长,同样父母也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的人格、孩子的意愿;其次,家长和儿童彼此了解、相互沟通是平等亲子观的前提条件。在生活中,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有助于彼此间增进情感、加深了解;再次,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是平等亲子观的集中体现。只有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缩影、不是父母意愿的反映者、不是父母希望或梦想的实现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独立于父母的独立个体,才能真正表明平等亲子观的形成。

3.科学的早期教育观正在全面形成,但在成才期望上有待商榷

早期教育观是家庭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教育观应该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设置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调查显示: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孩子语言、品德行为和审美情感的教育,希望孩子成为“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快乐生活的人、爱护家庭的人、为国尽力的人”,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符合婴幼儿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教育方式上能够做到严中有爱、严爱结合。调查发现家长存在着较高的教育期望,九成多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到本科及以上。而杨伊生等人的研究发现,子女对自己职业的期望明显要低于父母的期望,同时,由于家长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子女职业期望视野较窄,对新型职业选择少,在职业定向方面“求稳”的心理较为严重[8]。家长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本无可厚非,但是,过高期望会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偏离“以儿童为本”的教育初衷。科学的教育观是科学育儿观形成的关键要素,要树立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家长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认识到教育并非万能,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是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遵循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第三,承认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有效的,重视孩子全面发展,否认教育无用论。

(二)缓解0-3岁婴幼儿家长育儿困惑的建议

1.构建以社区为主导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整合社区内卫生、儿保、妇联等部门的人力资源,联合教育机构,共同组成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及时获取0-3 岁婴幼儿信息,有序的开展咨询、讲座、上门服务、跟踪指导及组织亲子活动等,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模式,不仅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观,提升父母的育儿素养,同时,也确保科学育儿落到实处,提高早期教育质量。构建以社区为主导的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必须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和统筹下,以普惠性和公益性为宗旨,采用多种途径来实施。首先,逐步建立“早教入户”服务体系。由专业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上门入户对社区内0-3 岁婴幼儿家长提供哺育、喂养、保健及教育等方面的指导,了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提供科学、合理的解答,同时,做好相关的跟踪资料记录,以备总结、评估和研究,为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经验和依据;其次,建立社区网站育儿板块,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微信群、QQ 群提供即时的、灵活的答疑和交流,相比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线下模式,线上的互动模式更加的便利、灵活,能够利用家长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指导和交流,具有可操性;再次,社区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婴幼儿父母亲子活动,既可增加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人员与家长们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也可进行科学育儿理念的宣传。

2.引导和规范新媒体传播,宣传科学的育儿理念

新媒体已是家长获取育儿知识的主渠道,在育儿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其自身的情绪化特点,造成了家长育儿理念上的混乱,让缺乏自信的父母容易形成焦虑情绪。面对新媒体各种良莠不齐的育儿知识宣传,需要政府动用行政的手段加以规范和引导,以示正听。首先,在育儿知识的传播上,应该以教育科学和健康知识为主,需要婴幼儿教育的专家不能只专注于学术的研究,也应该参与到大众育儿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中来。增加媒体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新媒体应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规范自身的传播行为。同时,监管部门也要提高相关媒体的准入资格,避免传播不良信息;其次,增强新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正确舆论导向,消除谣言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婴幼儿公共安全问题、“儿童侵权”等事件的报道中,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再次,应传播严谨的、科学的、健康的教育思想,避免包裹着科学和知识外壳的虚假的、片面解读信息的传播。

3.鼓励幼儿园组织开展亲职教育活动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变和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9]1216。亲职教育要求父母采取以孩子为中心的立场,从孩子的需求对其进行管教,重视亲情的交融,采用鼓励与引导的方式,强调民主的态度,运用多种角色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国外各种研究发现,亲职教育能够帮助父母习得有效的教养知识,增进亲子关系,增加父母自我尊重,扮演好父母角色[10—11]。幼儿园是开展亲职教育的主渠道,在组织开展亲职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可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形式开展亲职活动。亲职教育目前只有在少数一线城市作为试点正在推行,其他地方还未试行,这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公办园作为试点,总结经验和成效,以点带面逐步推行,构建当地的亲职教育体系,为父母科学育儿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育儿婴幼儿儿童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偷偷摸摸育儿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理念进展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