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圳林,钟诗婷,叶文娟,谢桂芳,朱晓娟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市儿童医院,广州 东莞 523320)
儿童孤独症在临床上属于较常见疾病,主要起病于婴幼儿期,是一种以社会互动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怪异狭窄游戏兴趣、刻板动作、保持固定生活环境为特征的疾病。该疾病是一种心理发育障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属最常见的亚型之一[1]。本研究对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儿童孤独症患者85 例采用不同训练方案予以分析,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儿童孤独症患者85 例,按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42 例和观察组43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21 例,年龄(4.38±1.27)岁,病程(2.19±0.61)年;观察组男23 例,女20 例,年龄(4.53±1.22)岁,病程(2.57±0.6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儿童均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孤独症儿童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训练、结构化教学及感觉统合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针对性评估患儿家属心理状态及配合度,对家长每周开展1 次指导课,详细讲解儿童孤独症病因、临床表现及家庭训练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患儿熟悉的家庭环境随时随地将训练内容转移至日常生活中,寓教于乐。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第三版(PEP-3量表)评分分值(0~174 分),评分越高表示孤独症越轻。比较两组孤独症/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评分,分值大于53 分为自闭症。采用我院自制调查表调查两组满意度,总分100 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60~90分)及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3]。
治疗前两组PEP-3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EP-3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EP-3量表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ABC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ABC量表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 例(%)
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相关研究表明[4],儿童孤独症预后情况与诊断和干预时间、病情程度、智力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儿童孤独症无根治方法,使用药物治疗仅仅起到辅助作用。孤独症患儿与其他的残障患儿家庭相比,其存在更大、更多的危机。而这些危机来自患儿疾病带给家属的痛苦、自责和无望,同时也来自家属对疾病的无知与无奈[5]。家庭参与是治疗儿童孤独症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多数家属常常不知如何面对患儿、如何帮助患儿,因此,对孤独症患儿家庭各方面及时、专业地给予指导和支持十分重要[6]。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EP-3量表各项评分、ABC量表评分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对儿童孤独症患者行父母管理强化培训,可提高患者社会生存能力,提升家属满意度。分析原因为:父母管理强化培训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相关教育及训练,父母在家庭中能够对患儿给予早期的行为干预,改善患儿社交、生活技能、言语等。此外,在对患儿开展早期强化干预训练时,对家属进行管理培训,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康复信心,使家属接受现实,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同参与至治疗和训练中。健康教育能帮助家属尽快了解相关疾病知识,掌握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问题行为的应对技巧及行为矫正方法,将训练内容渗透至患儿每一天。指导家属学会训练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够适当完成家务劳动、听音乐、社会交往、读书等训练[7-8]。受环境与样本等因素的影响,关于两组治疗费用,有待临床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患者实施父母管理强化培训,不仅能提高患儿社会生存能力,还能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