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和事业怎么平衡兴趣职业人:我全都要

2021-02-26 09:07网易上流花瓢白
北方人 2021年24期
关键词:闲鱼阿呆年轻人

文/网易上流 花瓢白

不久前,微博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不考虑收入和面子,你最想做什么工作?

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到让人意想不到:有人想骑着单车送报纸,和人互道早安;有人想当熊猫饲养员被小团子抱大腿;有人想当考古人员,拿着小刷子刷掉宝藏上的泥土;也有人想像《萌宠入殓师》的女主一样,为去世的宠物做盒子,做最后的送行……

我们总以为升职加薪、不断向上攀爬才是人生的意义。殊不知,脱下上班的制服,卸下规范的工牌后,才意识到自己想要做的竟然都是些这么奇怪的事情。

而仔细看这些留言,不难发现,很多人向往的工作都建立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几乎是当代人的通病。

长久以来我们都被告知“不要把兴趣变成工作”,否则会既赚不到钱,又丢了兴趣。但是,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

总是叫嚣着“我全都要”的当代年轻人,逐渐找到了一种两全其美的“玩法”——成为“兴趣职业人”。

兴趣职业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或许在十年前,父母眼中的正经工作只有三种:老师、公务员、医生,除了学习其他都是“玩物丧志”。

但是十年后的今天,画漫画、做手工、打游戏等一些在父母看来“不务正业”的爱好,都已经变成能养活自己的职业。

今年4月,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公布了数字化管理师、电子竞技运营师、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等13个高端又小众的新职业。其实在这些之外,还有更多新职业已经在“80后”“90后”的创业群体中出现。

在闲鱼上,你会看到一些人除了是卖家或买家之外,还拥有宠物月嫂、声音鉴定师、节日提醒师、环球影城陪玩师等各种头衔,“兴趣职业人”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身份——

年轻人的容貌焦虑,曾带火了一批“颜值打分师”。但很多人不知道,给声音打分的生意也在逐渐红火。阿呆就是最早跨入“声音鉴定师”这个副业浪潮的人。4年前,她歪打正着进入配音行业,在对声音进行研究之余,意外发现当代年轻人有轻度的声音焦虑。

让阿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20岁左右的女生。她被朋友说声音像“男孩”,这让她对自我的评价极低,认为自己声音难听、沙哑,言语里透露着极度的不自信。阿呆便与她进行了一番耐心交谈,反复分析了她声音的优缺点,不断鼓励她,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帮助。

迄今,阿呆已经在闲鱼上卖出了三百多份声音鉴定报告。它们并非来自权威认证,但是就像陌生人凭第一印象给颜值打分一样,充满了未知,如同开一个新奇又好玩的“盲盒”。她会给每个人的声音贴上一些个性化标签,比如雨后小清新、午后巴黎治愈音、深夜电台音,还会根据市场值、交友值、成熟值、治愈值来打分。对于一些想要发音变得更好听的人,阿呆也会给出一些专业建议,根据音色、语调、节奏、气息等帮他们调整发音习惯。

通过做声音鉴定,阿呆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她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声音是人的另一张名片,特别是随着语音的广泛应用和各种声音类App的涌现,年轻人更想以美好的嗓音来“以声会友”。因此,阿呆觉得这份工作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一份“鉴定报告”,而是在交流过程中,用专业知识加深每个人对自己声音的认知,并给他们一份积极向上的鼓励与肯定。

很多有独身主义或决定丁克的年轻人都曾担心过一个问题:将来老无所依时,是不是连去趟医院都费劲?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当下正被闲鱼上的一个闲职——“陪诊服务者”实践着。

嘟嘟是南京一位提供陪诊服务的“90后”。她的本职是舞蹈老师,闲暇时会化身为职业陪诊。之前南京疫情特别严重时,她也帮一些需要做核酸检测的人代排队。需要陪诊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他们的子女多在外地或国外,就请求嘟嘟的帮助。特别是在像迷宫一样的大医院,老人步履维艰,嘟嘟也常常要提前做功课。

但让嘟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三人行”。一个女孩找到她,说希望嘟嘟陪她一起带父亲去看病,她父亲年纪很大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她一个人搞不定。嘟嘟帮着女孩一起推轮椅、拿东西,跑上跑下。中途还出了一点儿小意外,女孩的父亲在路上尿失禁了,但是女孩特别有耐心,她让嘟嘟留下看东西,自己带着爸爸去厕所处理好了才回来。这让嘟嘟感触很深。她觉得大家都是同龄人,却有着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负担,也更让她意识到陪诊服务这个职业的必要性。

然而,这个行业目前还是处于不被大众了解的阶段,比如嘟嘟常被人误会是号贩子,很多人抢不到专家号,就来问她是不是黄牛,能不能代挂号。

需要陪诊的不只是老人,年轻人有时也找上门。他们可能有很多顾虑,不想麻烦家人朋友,又不想一个人孤单地去医院,就会希望有人陪着。

闲鱼玩家“红玉丸子”钟情BJD娃娃有5年多了,在“养娃”的过程中经常要给BJD娃娃换新衣服、新造型等,花费高又复杂。为了更好的“养娃”,她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娃衣,并放在闲鱼上展示,没想到竟卖出了100多套。这之后,她成为了一名BJD娃衣设计师。

“老牌姐姐”的第一个vintage晚宴包是在2009年去日本的时候在一家古董和服店看到的,从此她便成为中古爱好者,一发不可收拾。“从第一次去国外到无数次,从第一个包到第500个,周而复始,将我的小店填满!”

“蓝鲸”本是一位艺术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因为喜爱收集特色古董杂志和各种染料浸染,边学边尝试,逐渐成为了闲鱼上的一位特色手账制作师,并通过闲鱼出售了上百本手账。如今,还未毕业的“蓝鲸”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曾说:“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

青年人也面临着如何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的困境,而这些迫使他们重新寻找工作的意义。

更多的年轻人希望在收获一份体面的工作之外,也能有更多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也促使越来越多“斜杠青年”“兴趣职业人”的产生。

据闲鱼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闲鱼上超40%的“兴趣职业人”是“95后”,近30%的“兴趣职业人”的副业收入已经超过主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兴趣职业人”,也是人们心中理想主义的一种延续。

兴趣职业化:小众文化的“逆袭”

在《奇葩说》的一次辩论赛中,詹青云说:“我们总是不停地在提倡天赋的力量、教育的力量、爹的力量,但是我们常常忽视了喜欢的力量,是喜欢带来创造,创造最终累积成财富。”

这段话在每一个喜欢小众文化的人听来,应该会深有感触。

小众文化几乎一直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很多人对它们不了解,也很少主动地去关注这些独立领域。而对于有着小众兴趣的人来说,小众不是标签,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理想。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世界的渠道更广,对于新鲜事物与文化也拥有着更强的接受能力。得益于此,一些小众文化声量渐强,开始被大众所认知。

“汉服”在网购平台的搜索量超过“衬衫”,一条JK裙上架几天就售出30万条,昆虫标本三四千元一只也并不少见……在年轻人个性化表达的推动下,一些小众文化不再只限于“圈地自萌”,而是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甚至形成了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大市场。

而诸如汉服之类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也极大地促进了其周边发簪发饰、首饰、古风摄影等关联产业的发展,释放出新的消费活力。

与此同时,各种平台的出现也让很多喜欢小众文化的人得以摆脱孤独感,找到同好者,汲取动力。例如在闲鱼的内容社区“会玩”“圈子”里,就不只有闲置物品的交易,也有志趣相投的交流。

闲鱼“圈子”里,有人是为了寻找让心灵宁静的方式,有人是为了延续儿时的梦想,也有人是遇上了无法跨越的职业瓶颈……意趣相投的人们凑到一起,彼此交流,获得归属感,收获粉丝,开启副业,最终在稳定与实现自我价值中找到平衡。

而这种基于兴趣的聚集,也让年轻人之间非常容易地在兴趣、交易和职业之间切换。当兴趣产生交易,自然而然在闲鱼上衍生出新职业,也使买卖双方激发出更多创造性作品的灵感。

对于许多小众文化爱好者来说,在闲鱼上分享也是给自己热爱的文化打造一个据点。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火力全开,将兴趣职业化,也许这份热爱就会更有意义。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灵活就业人数达2亿,占劳动年龄人口20%以上。提倡灵活就业的新职业,在增加就业供给、提升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同时,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试图帮助投身新职业的年轻人免除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闲鱼阿呆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明星们是在闲鱼认真地卖东西吗?
新语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干什么(4则)
手表
阿呆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