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春之歌》作为门德尔松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始终紧扣“春”之主题。全曲中最能体现“春意”之美的无疑是最先出现的主题旋律(见谱例1)。主题旋律由一个四分音符的长音连接弱起、连续的四个半音音阶式的十六分音符,再由它推向主题旋律的最高音A,再由最高音组成连续下行的四个八分音符,随后再次出现三度进行的连续的四分音符附点与八分音符构成的长短节奏,形成了迂回环绕的旋律线。旋律极富美感,抑扬顿挫,最有特色之处就是连续四个半音进行的音阶,半音适宜地出现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但又很快地回归主调,节奏上充满动力,长短不一,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当旋律以较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到达高点后,转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张弛有度。飘逸轻灵,婉转动人,好似春天的精灵在人世间跳动起舞。该主题旋律始终贯穿整首作品,赋予了作品“春意”的灵魂,在乐曲从开头便为听众心中埋下一颗“绿意”的种子,奠定了全曲清新恬静的基调。
图1 谱例1
图2 谱例2
除了前文所述主题旋律外,门德尔松还赋予了《春之歌》流畅优美的伴奏织体,同样体现出了“春意”之美。整首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伴奏织体都由一个八度的柱式低音,加上琶音式的分解和弦构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琶音是以装饰音的形式演奏的,最后以跳音结束。八度叠置的低音增添了伴奏织体的层次,同时为了突出体现“春”主题的灵巧、活泼,低音部分为短促的八分音符,而非整个小节都保持低音。在低音结束后,带有装饰性的琶音式进行轻巧地出现,每一串短促的琶音恰到好处地填补上小节内的节奏缝隙,将前端的低音与后端的跳音完美地连在了一起,使得整个伴奏织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模仿了竖琴的音色,使音乐充满了流动性与灵活性,展现出清新美妙的音乐气质,一瞬间就将听众带回绿意萌动的春天,春意盎然,拨动听众的心弦。
拥有了充满“春意”美的主题旋律与伴奏织体,演奏技法上对于力度、速度的精妙处理,使“春意”美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也许“春意”让人一定会想到以较弱的力度进行处理,但是作曲家在乐曲中多处使用了f 甚至sf 的力度,与前句的p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谱例2),全曲也极多地使用了渐弱、渐强的力度变化术语。此处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富于变化性的力度对比,是因为正处于A 与B 两个乐段的连接处。如果说A 段是轻柔、优美地,那么B 段就是活泼、稍有变化地。作曲家给予了B 段以较强的力度开头,与前段形成对比。不止此处,整个B 段中的力度变化较多,总体力度也强烈得多。B 段中延续了主题材料,但又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仿佛是在春天蓬勃向上的气息中夹杂着一些跳动的不安因子,就像春天里除了柔暖和煦的阳光之外,还残留着未融化完全的冰雪,同时也使整首作品的层次更加丰满。
除了力度变化上的鲜明对比,门德尔松对于速度的处理同样精妙绝伦。全曲是以Allegretto grazioso 的速度开头的:以快板的速度进行的,门德尔松赋予作品“优美地”的总体基调,这完全符合“春意”的主题。此外,乐谱中还出现了许多dolce、leggiero 等表情术语,作者甚至还贴心地提醒演奏者simile(保持不变),以维持“春意”始终蕴含在整首作品之中。由此可见,“春意”之美透过力度与速度的处理贯通上下。
《春之歌》作为门德尔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春意”的主题通过各个方面贯穿始终,向听众展现了一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生趣勃勃的春日图景。本文通过对主题旋律、伴奏织体、力度速度的处理三个方面的分析,探究出“春意”之美如何体现,希望对想要进一步了解该作品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