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琦
【摘要】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可以为各行各业输送优质人才,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进入了快速改革的阶段,高校教学模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会展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可以培养出专业的会展人才,为会展行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当前会展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校应当不断加快教学改革速度,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校会展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探讨了会展专业课程改革措施,以期可以为会展专业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平台 高校 会展专业 课程改革 策略
引言:
当前我国对于高校的发展极其重视,通过高校可以培养出各种人才,对于提升我国核心竞争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改革拥有了新的技术动力,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搜索丰富的线上教育资源,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目前社会上会展活动的举办规模不断扩大,举办量也有所增加,对专业会展人才的需求也有所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理论化的问题,所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当前社会需求。高校应当针对会展专业实施有效的课程改革,积极应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会展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1会展人才培养结构复杂
会展人才培养结构的明确是影响会展专业改革的重要因素,只有明确培养结构,才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完善教学体系。然而目前会展专业所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较多,增加了课程改革难度。在举办会展活动时,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才能够保证会场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会展专业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涉及到不同的工作类型。根据会展活动系统性的特点进行分析,需要负责会展活动策划、负责会展宣传推广、负责公关、负责翻译负责餐饮接待等人员。这种人才培养结构决定了会展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在对专业课程实施改革时要针对多个课程实施改革,容易使课程改革活动出现混乱的问题。
1.2课程理论基础过于薄弱
虽然现在社会会展活动举办较为频繁,但是会展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课程理论上缺乏扎实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课程改革造成影响[1]。学科的学术理论研究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对理论内容实施深度探讨,可以为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但是会展虽然实践发展经验较为丰富,然而在专业建设上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无法为会展专业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层面的引导,影响了课程改革进度的推进。个别会展专业的课程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将其他学科理论作为教学基础,以活动项目课程为例,在实施教学时会将市场调研理论,活动管理理论,以及商业推广等学科理论内容作为教学理论基础。在信息化时代下,会展专业课程改革缺少理论经验,难以将网络平台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1.3课程实践训练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问题
会展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需要对学生实施课程实践训练,才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然而当前在会展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培养体系和市场需求无法做到全面对接,受到了企业因素以及学校因素的制约和影响[2]。
从企业方面进行考虑,无法为大批的实习生提供项目实践环境,而从学校层面考虑,会展实践训练涉及到的环境较为复杂,难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在审批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阻碍。因此会展专业在实施课程训练时通常是在学校内部进行训练,由于缺少良好的实践环境,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二、互联网平台下高校会展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通过对高校会展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专业教学模式方法以及实践训练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利用各种网络软件以及移动终端完善信息化教学体系。下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在互联网平台下高校会展专业实施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构建云教室,制定个性化专业课程目标
高校应当正确认识课程改革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可以在时间以及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学校可以在校内构建云教室,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和软件完成教学[3]。
例如蓝墨云班课APP是一款免费向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服务的软件,在会展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软件让学生通过观看在线视频的形式完成学习。在学习后完成平台所提出的测试题目,在题目完成提交后由教师对学生的题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在线上平台反馈给学生,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形成个性化教育模式。
2.2利用互聯网平台吸收丰富的课程资源
如果会展专业教学内容一直以教材为基础,会影响到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程度,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有所丰富,教师可以同时对学生讲解课内的教材知识以及网上的优秀教学资源。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均是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视频资源或者其他图片资源,能够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立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但是如果单靠教师查找教学资源,会使得教学内容出现偏颇,难以符合目前的企业对专业人才对需求。
因此教师和企业老师应当共同展开合作,对会展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搜索更加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知识内容。学校可以和专业的企业人员定期沟通,对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进行革新,提高教学内容质量[4]。
2.3利用微课实施专业教学
微课是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能够满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打破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存在的时空局限性。微课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积极性,结合重点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微课视频具有灵活性强的优势,能够在会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多个环节中进行应用,例如在课前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针对难点问题实施专门讲解,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影响。在课后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微课视频,将其作为复习资源,并且微课视频可以随时暂停,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挑选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4通过多样化媒体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会展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力求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满足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5]。媒体平台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抖音自主拍摄视频,从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实践任务。会展活动的举办需要经过多个不同环节,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环节拍摄相应的视频,将视频作为实践教学的作业形式,让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会展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抖音的应用还能够让学生在平台上获得相应的反馈,教师、同学以及网友可以在抖音平台上对视频进行评论,让学生了解到自身在实践作业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会展专业的学生是目前抖音的主要用户,利用这种形式布置实践作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可以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平台。
2.5打造校企合作平台
实践训练是提高会展专业学生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变学生当前存在的效率低下、自主意识不强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应当共同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学习条件,从而建立科学的活动系统,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活动需求。
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将线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化,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环境和平台[6]。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上传会展专业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下载后展开学习,对学生实施线上教育,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企业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传有关的实践资源,例如有关于成功举办会展活动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会展活动举办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要点了解会展举办流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会展专业是高校的重点专业内容之一,可以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复合型人才,保证会展活动的有序开展。当前国家开始大力支持高校进行课程改革,会展专业是课程改革重点内容,需要针对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会展专业课程改革面临会展人才培养结构复杂、课程理论基础过于薄弱、课程实践训练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活动的推进。高校应当构建云教室,制定个性化专业课程目标,利用互联网平台吸收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微课实施专业教学,通过多样化媒体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推进会展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参 考 文 献
[1]薛桂艳.“互联网+”视域下的云会展发展及教育实践探析——以第127届“广交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8):164-167.
[2]王丽亚.高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研究——基于教师、企业、学生的调查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4):1-8.
[3]彭慧翔,罗绮琦.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職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商展经济,2020(12):84-86.
[4]张静,施德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会展专业英语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1,5(02):61-65.
[5]米雪,赵蕾,朱国兴.基于MICE—CETM模式的本科会展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1,23(01):119-124.
[6]唐梦莹,李晖,白鑫.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参与式教学研究——以《会展展示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绿色科技,2020(11):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