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乾
慢性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外科疾病,是指皮肤出现纵向、裂开性溃疡。该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且难愈合、易复发,发病后患者会出现疼痛、出血等症状,特别是在排便时尤为严重,导致患者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此病多采用手术,通过肛裂切除术能有效治疗患者患处,但该手术仅能治疗部分类型的肛裂患者,治疗陈旧性肛裂患者存在一定弊端。因此,需采用适合的切除术配合肛裂切除术更好治疗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观察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湖北省大悟县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试验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25~66(45.15±4.32)岁。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26~67(45.72±4.65)岁。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肛裂切除术治疗。暴露肛管部位,并消毒肛管及肛周,以肛裂处为核心予以扇形麻醉。以正三角形式切开患者肛裂部位,并对其皮下纤维组织进行锐性分离,后将病变组织逐次切除,后予以常规结扎止血[3]。
1.2.2 试验组:予以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取患者截石位,消毒患者患处,并铺设毛巾,完成两项内容后在患者肛门四点钟方向实施浸润麻醉,充分暴露内括约肌部分和肛门病变位置。以正三角形式切开患者肛周皮层及肛裂部位,将基底荚膜切除,切除时需注意切除深度大于基底荚膜层,后组成新的创面,按照外敞内窄的原则保持患者切口所处状态,同时采用引流预防术,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出现[4]。此外,予患者肛缘左侧或右侧处取一切口,并将患者肛周皮肤及皮下组织依次切开,用弯血管钳置入切口从外向肛管位置挑出内括约肌,后切断肌纤维,重复2次将残留的内括约肌二次挑出,肌纤维被全部切除后,深入右食指于肛管内检查,若侧方肛管皮下三角形有缺损则表明已完全切除内括约肌。最后再进行肛管切口缝合,缝合时要保证死腔不被滞留[5]。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7d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疼痛、水肿、切口感染。
1.4 疗效评定标准[6]以患者肛周疼痛、肛裂等临床表现为参照标准评估疗效。显效:患者临床表现完全消失,且身体恢复正常活动;有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明显改善,且身体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P=0.022)。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2.3 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38)。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慢性肛裂在临床肛肠外科疾病中较常见,该病会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疼痛、出血等状况,特别是排便时尤为明显,并且还会为患者带来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生理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7]。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是运用肛裂切除术治疗,但肛裂切除术治疗陈旧性肛裂患者却有一定局限性,且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也易反复发作[8]。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被广泛应用临床治疗当中。但仅依靠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是不够的,无法解决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使患者舒适度受到影响[9]。因此,医学界通过积极研究和改良,将肛裂切除术与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使用应用于慢性肛裂患者治疗中,能取得较好成果,有效治愈患者。
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能有效发挥两者优势,并将二者不足之处相互补足,既能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舒适度[10]。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对慢性肛裂患者实施肛裂切除术与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加快患者伤口愈合速度,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同时也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使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并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肛裂切除术联合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临床疗效较好,且患者术后出血量,伤口愈合速度及住院时间均显著改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所降低,故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