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蕾,毕洪文,郑妍妍,董擎辉,李 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首先,中国传统大豆种植户的种豆决策深受“利益最大化”经营理念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农户分化严重,多样化生产经营目标已经在农户中产生,而利润最大化演变成了基础目标。此时,农户在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开始有效规避风险、科学分配资源、提高劳动力利用效率。虽然农户生产经营目标发生了改变,但是豆农种豆决策深受市场及政策因素的影响[1]。
其次,国内豆农种豆决策深受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影响,具体表现为国内大豆市场受到冲击。由于进口贸易行为冲击了国内市场,农户种植收益降低,豆农未来预期会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受羊群效应影响,如果国内豆农决策出现聚集性调整现象,必然会影响国内大豆生产与供给。因此,在进口大豆挤压国内市场的同时,要发挥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制定补偿、支持政策,激发国内豆农的种植热情。
再次,豆农种豆决策深受政策干预影响,常见的有贸易政策、生产者支持政策等。采取开放式贸易政策往往会冲击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常见的市场价格支持及产量补贴等政策共同构成了生产者支持政策。前者采用拉升大豆价格的方式激发了豆农种豆的积极性,此时会增加国内外市场差额,提高大豆进口总量,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后者影响豆农收益,会激发豆农种豆意愿[2]。
中国大豆产业在中国加入WTO 后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度研究国内大豆进口贸易、政策干预、豆农种豆决策三者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立足于国内大豆产业从保护至开放、由小规模进口到大规模进口的模式转变过程,对国内大豆产业进行分析,以明确政策干预、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及豆农种豆决策三者间存在的关系。
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必然会影响国内生产。因为国际大豆进入中国后会抢占市场,影响大豆农户的收益,使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缩小、产量降低,只能依赖进口。在循环影响下,国内大豆产业将步入低谷。
在中国大量进口大豆前,国家通过政策保护国内大豆市场,国内大豆由国内豆农提供,有助于拉升价格,激发豆农的种植意愿。改革开放后,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开放了大豆市场。最初由于国内大豆产量不足,进口大豆弥补了大豆市场的结构性供给缺口,促进国内大豆市场健康发展,但是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出现破坏了市场平衡。国外转基因大豆成本低、价格低、榨油率高,快速挤占了国内市场。受此影响,国产大豆滞销,只能低价销售,降低了豆农的种植积极性。中国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对豆农种豆预期收益与决策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3]。只有维护国内豆农的利益,才能激发豆农的种豆积极性。政府应通过政策干预,缓解大豆市场遇到的问题。
研究发现,政府推行政策干预之前,国内大豆进口贸易在自贸条件下开展,国内外大豆价格基本一致。政府推行临时性收储政策后,国内大豆价格上涨,导致国内企业纷纷进口国外大豆,国内大豆市场再次被国外挤占,豆农卖豆遇到困难,因此种植意愿再次降低。在政策干预下,国内进口了大量国际豆,导致国际豆价格抬升,而且临时收储政策提高了大豆及豆制品原材料的进口成本,造成了豆农卖豆难、企业收豆难的双重困境[4]。
中国从2014 年起制定、落实了产量挂钩补贴政策,力求削弱政策干预效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对国产大豆供给的积极作用,减小了国内外大豆差价,强化了国产豆竞争力,降低了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对豆农种豆决策的影响。政策干预采取影响进口量的方式同样影响着豆农决策,且豆农种豆决策明显受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
研究发现,预期收益可以对豆农种豆决策的短期变动向着长期均衡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因此预期收益和豆农种豆决策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上,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和种豆决策、豆农种豆预期收益均存在长久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政策干预与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对豆农种豆决策产生了较大影响。预期收益可以在短期内发挥调整种豆决策的作用,但是具体因果关系尚待研究。
建立格陵兰方程如下。
由于中国在2001 年加入WTO 后开始进口大豆,因此从2002 年选择贸易政策虚拟变量并将其设为1,得到如下回归函数。
结合函数公式可以发现,不管贸易政策变量怎么变,种豆预期参数均>0,所以豆农种豆决策受到了预期收益的正向影响。接着加入进口影响因素,发现贸易政策虚拟变量交互项系数结算结果为-0.145,若预期收益增长1%,豆农种豆意愿就会增长0.485%。由此可知,在大豆进口贸易行为的影响下豆农种豆决策受预期收益的影响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需要采取政策辅助、支持的方式,才能激发豆农种豆的积极性,有效抵御进口大豆对生产部门带来的冲击。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大豆进口贸易影响下,当进口大豆总量不断增长时,豆农种豆的积极性不断降低。对豆农种豆决策受进口大豆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Newey-West 估计法进行研究[5]。
采取一元回归分析,研究大豆进口对豆农种豆决策产生的影响后发现,豆农决策受到大豆进口总量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预期单产无法显著影响豆农种豆决策,持续进口大豆会使豆农种豆意愿明显降低。如果无法限制进口量,则必须采取政策增加种豆预期收益,激发豆农种豆意愿。
接着研究政府实施政策干预后在政策干预期进口大豆与豆农种豆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政府实施的政策干预手段抑制了国外大豆向国内市场的输入,国内大豆就有良好的售卖机会,国内大豆价格也会随之上升,豆农的种豆意愿就会提高。如果政策干预对大豆进口有利,则进口豆每增加1%,国内豆农种豆意愿便降低0.092%。因此,政策干预方式可以在控制进口量的条件下影响豆农种豆决策。
大豆进口量受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研究显示,大豆进口及豆农种豆决策受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基本一致,双方的回归系数均为0.054。同时,临时收储政策干预期后,每进口1%的大豆,豆农种豆意愿就降低0.091%。此外,在补贴政策期,每进口1%的大豆,豆农种豆意愿就降低0.061%。
如果进口大豆总量无法控制,要采用政策干预的方式增加豆农种豆预期收益,调动豆农种豆积极性。如果市场失灵,最好选用政策干预方法。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若采取政策干预,必然会扭曲市场,对农户预期效益产生影响。因此要结合国情,合理制定政策干预内容。要尽量降低进口大豆对豆农种豆决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受政策干预的力度越弱,豆农种豆决策受进口大豆的影响越低。
政府要增加对大豆生产部门的扶持和补助力度,突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政府要降低干预市场的力度,合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并完善市场价格体制,借助市场提高豆农种豆预期及意愿,提高国产豆质量。同时,保障基本农田面积不缩减,出台相关政策严厉打击非法征收基本农田的行为,保障大豆种植面积。扶持国内生产企业,通过政策优惠、政策补贴,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国产大豆,解决国产大豆滞销难题。严格控制市场中大豆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减轻豆农种豆负担,从而激发豆农种豆意愿。
简要分析了国内大豆进口贸易行为及政策干预和豆农种豆决策的关系。在国际贸易相互影响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只有做好对贸易行为、政策干预、豆农种豆决策等的研究,才能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