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路,眼中有光

2021-02-25 09:50牟苗苗
人力资源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刘禹锡格局工作者

文/牟苗苗

作者单位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在无数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这么一群人,在时光中跋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天纬地以兴实业。他们登山必到顶峰,移动必须步行;他们与元素做伴,与化学式为舞。他们在万千岩石、土壤中,解读大自然密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地质实验工作者。”在地质实验单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这是我对地质实验工作者平凡工作的总结。身处市场经济时代,在无数一夜暴富传奇产生的当下,我们该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内心的一份宁静,来守护我们职业的荣光呢?

纵使平凡也伟大

有人问,真正的美味是什么?是美酒佳肴吗?不,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那么,伟人长成什么样?是才智卓绝超凡脱俗吗?让我们听听孟子是怎么解读伟人的。一次,齐国储子与孟子相遇,问孟子说:“齐王总打发人去探视先生,想必是一定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吧!”孟子回答说:“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呢?尧舜也同一般人一样呢。”在孟子的心目中,别人有的我都有,人没有的我亦不可强求;我跟人一样,人跟我一样,圣人和我也没有什么不同。

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即使拥有了万贯家财,即使已声名远播,即使的确成就惊人令众人仰慕……都应该记住:自己本来是常人。而本为普通人,更应该记住自己是常人,记住了自己是常人,就有一颗常人心。

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都是在平凡中实践自己伟大的人生理想,《庄子·田子方》中田子方的老师正是这种思想境界。书中说: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身旁,多次称赞谿工。文侯说:“谿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说:“不是老师,是我的邻居;他的言论谈吐总是十分中肯恰当,所以我称赞他。”文侯说;“那你没有老师?”田子方说:“有。”文侯说:“你的老师是谁呢?”田子方说:“东郭顺子。”文侯说:“那你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田子方回答:“他为人十分真朴,相貌跟普通人一样而内心却合于自然,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虚宁寂而且能包容外物,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我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去称赞老师呢?”

可见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提起地质实验工作者,在常人的意识里一定是这样的形象:身穿白大褂,在放满各类量筒、烧杯、锥形瓶前,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的知识分子。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的同事,都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表征:手指常布满伤口。这是他们与化学药剂共舞的写照。我曾在地球日普及知识的时候向一群小学生讲解地质实验工作者的工作,解释地质实验工作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分辨出精矿、劣矿,金灿银辉,铁赤铜蓝,我们的工作为祖国山河披上了霞光缎带。一个小男孩说,这不是“火眼金睛”吗。虽然童言无忌,但是却湿润了我的眼眶。是啊,地质实验工作者就是被称为地质工作的“眼睛”。

地质实验工作者的“火眼金睛”不是一日而成。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宏伟蓝图。党中央明确指出,开发矿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资源基础。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者(包括地质实验工作者)“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地质实验工作者付出了无数个日夜,经历了无数次实验的失败,反复验证,最终为祖国贡献出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矿、金矿、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等等,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矿产资源基础,在共和国矿业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地质实验工作者是“地球的探测器”,如今丰富的资源、便捷的生活都离不开地质实验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虽然工作艰辛,地质实验工作者却十分乐观。我的一位同事说,他日日做实验,岁月就在瓶瓶罐罐的洗涤中流淌着,能汇聚成七彩闪耀的缎带,也瞬间觉得“人间值得”。还有一位同事对我说,有一次他发现了一种矿物晶体结构特殊,很可能不是地球物种时,眼睛中藏不住喜悦,诉说着对地质实验工作的热爱。

地质实验事业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我们是如此默默无闻,如此平凡无奇。但是我们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职业的价值。脚下有路,眼中有光,把平凡的事业做好,不也是另一种伟大吗?

格局成就职业价值

“格局”这个词,最初是从棋术概念里衍生出来的。大师级棋手和普通棋手的区别在于,后者想一步走一步,前者走一步想十步。同样是搬砖,一个人觉得自己在砌一堵墙,另一人觉得自己在盖一座房,还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在建造一座新的城市。二十年后,认为自己在盖房的也许会成为工程师,认为自己在建设新城市的也许会成为开发商,然而一直认为自己仅仅在砌墙的,他一定还在砌墙。

从事地质实验工作,如果没有职业格局,是无法坚持下来的。要想拥有职业格局,我们需要榜样的力量。

唐代有一位诗人,他被朝廷流放到“巴山楚水凄凉地”23 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强音;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心中若有春天,秋风秋雨奈若何?

这位诗人便是刘禹锡。他曾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云少年。21 岁时,他和柳宗元一起同榜进士及第。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唐顺宗继位。以王叔文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作为一个有为青年,对唐王朝的复兴报以极大的热情,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

结局却是——顺宗不顺,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同参与的八人被贬。从朝廷的最高核心领导到如今的贬谪身份,内心要经历几多挣扎才能释然?而刘禹锡却在朗州的大地上,在飒飒秋风中,放声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那些打不垮你的,终将使你更坚强。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对刘禹锡的《陋室铭》烂熟于心,它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文中的骄傲语气和少年的豪气心性非常吻合。事实上,刘禹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50 多岁了。当时他在和州做通判,知县策大人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是排斥。本来刘禹锡应该住衙门三室的房子,策知县偏偏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郊区。刘禹锡来到郊区一看,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立刻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

知县不乐意了,把刘禹锡从城南移到城北去住了,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走至江边,看到白云悠悠、杨柳成行,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气急败坏的知县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刘禹锡在茅草屋里,铺开宣纸,转瞬间,《陋室铭》挥洒而就。

是啊,“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在《陋室铭》里,刘禹锡展示了他做人的格局。刘禹锡跳出了名利的局限,拥有了更高的人生格局。

现实中的我们,身处的工作环境比刘禹锡当年要好过百倍千倍,我们的工作很单纯,只是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着自己的一份事业。我们没有像刘禹锡一样被小人陷害,也没有像刘禹锡一样,住着一间陋室。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能经得住名利的诱惑,听从内心的声音,远离纷纷扰扰,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囿,不被一地鸡毛的琐事所困扰。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我和谁都不争,我和谁争都不屑。”看清,不如看轻,放下是格局。

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饼的锅。工作岗位上的大格局是相对的,人上有人,把自己的格局变大,就是不停更新自己的眼光高度,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练出来。“但以往者,再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这是苏轼回复他的政敌章淳信里所写,豁达如苏轼,即使在峰回路转时,也是云淡风轻。人的格局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练就出来的。格局里外,不是在你看明白了多少事,而是在你看轻了多少东西。云游过往,还有什么未曾见过。

夏虫不语冰,井蛙不语海,找对位置是格局。学会高处着眼,高一步或者是高几步看问题,不论是处于哪个阶层,都要尝试站在上位者的角度看问题,眼界不一样,世界就不一样,格局自然不同。上课时,老师的台阶只是比座下的学生多一阶,但是学生在下面的动静却清晰呈现。高处着眼,脱出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看问题,自然明白得失关键在哪里,对节点时刻掌握于胸,所以我们经常佩服许多高人看得懂、看得远。夏虫不语冰,井蛙不语海,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对。

趋吉避凶,顺势而为,细节是格局。格局是小心地努力,不然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眼快手慢的误区,给人一种空谈的感觉。细处着手,是做事时能够掌握大格局的发展方向和节奏,做事有目标、有方向,趋吉而避凶,顺势而为,掌握节点,快慢相宜,自然整个事情发展的走向和结果就能够与你的目的和利益相符。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举一反三是格局。不学习的思考是瞎想,不思考的着手是鲁莽,学习能力可以很快掌握新情况、新知识,思考能力可以举一反三,接受新事物,并变换成自己的东西,形成一套自己的新格局。

以前人们总说三十而立,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自己的期许。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八十岁的老人依然能征服珠峰、挑战深海。尤其是我们从事地质实验事业的工作者,更不要在心里给自己设限。看着别人年少有为,我们何不大器晚成。人生不仅是跑道上等待冲刺的白线,生活,还多的是可以被重新认识的空间。就像那句广告词一样:Just do it.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猜你喜欢
刘禹锡格局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赏牡丹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刘禹锡与《陋室铭》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