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20年,是北洋军阀势力形成并执掌全国统治权的时期。当时中华民国虽号称统一,但南北对峙的格局依然存在。党派林立,政争不断;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既有军阀各派系间的斗争,又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军阀及官僚政客间的真假共和之争。而这期间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新式文化教育事业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如何全面认识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来看。
一、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
因为清政府长期严设党禁,所以直至清末,公开存在的只有几个立宪派党团,而如中国同盟会等均为秘密革命团体。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政府覆灭,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思想传播,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无论是资产阶级中的革命派和立宪派,还是旧官僚,都一致认为组建政党是通向共和政治的必由之路。民国初年,党派林立,政党的领导者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实业界人物、旧官僚和投机政客,他们的政治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皆以共和为旨。这折射出广大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民主政治局面,具有反对封建军阀独裁统治的积极意义。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
(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辛亥革命的胜利减轻了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对民族工商业的束缚,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兴办实业的积极性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制定了保护和激励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1915年因为抵制“二十一条”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各国对华的商品倾销和经济掠夺一度有所减缓,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刺激了国内生产积极性。
2.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表现:
(1)工商团体增多;
(2)厂矿与公司企业投资总额及数量猛增,轻工业如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卷烟业、榨油业等发展迅速,造纸业、印刷业、制糖业、罐头食品业、皮革业、玻璃业、陶瓷业、肥皂业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3)重工业部门如采矿业、钢铁冶炼业、电力业、水泥业、交通运输业及金融业也趁一战间隙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虽然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动,但由于新旧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经济客观规律的作用,农村生产关系还是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化。
1.农村封建土地关系趋于解体,庄田、旗地、官地与公共地买卖更加自由,促進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现;
2.富农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向工商业投资的乡绅地主增多,富农出租土地、雇工、放高利贷、兼营商业、办手工工场;
3.农村的商品经济因民族工业勃兴和出口需要,有了新发展,表现在棉花、大豆、花生、烟草、蚕桑等商品性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出口数量剧增;
4.农业经营方面出现新式的资本主义农场和垦殖公司,有的农场使用农机进行耕作。
三、教育:发展新式教育
中华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新旧嬗变的关键时期,表现如下:
1.建立教育机构,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教育部,各省市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教育行政机构;
2.提出教育新宗旨,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也就是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
3.改革学制,教育部颁行壬子癸卯学制、壬戌学制,壬戌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稳固基础,成为中华民国新式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4.小学教育发展最快,私立学校蓬勃发展,学生人数猛增;普及民主常识,识字运动和移风易俗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各省广泛开展。
如何全面评价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发展?
1.军阀武人执政,造成了民主共和掩饰下的军阀独裁专制、政治混乱与社会动荡的局面,这是北洋军阀时期政局的显著特征。
2.军阀投靠列强割据称雄,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广大人民挣扎在列强与军阀的共同压迫及黑暗统治之下。
3.辛亥革命开创的民主共和制度虽名不副实,但民主共和思潮却始终主导并影响着社会发展,出现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的情况。
4.民国初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革命阶段走向新民主革命阶段的转变时期。
最后,关于复习北洋军阀时期社会发展的建议。
我们既要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对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进行解读,也要从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角度给予其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
北洋军阀形成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之下,社会处于重要转型时期,在处理国家政务方面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在促进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做过不少有益的事情。政治上,政府虽然实行总统独裁制度,但这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政体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更趋于保守;经济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措施和法令法规,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育上,政府由效法德国、日本转向效法美国,在教育领域内民主主义思想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