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湿热动风方配合针刺法、闪罐法治疗面部肌肉痉挛的效果观察

2021-02-24 10:44马登尚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痉挛分级

庞 灿,马登尚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部,四川 泸州 646000;2.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面部肌肉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反复、阵发性不自主抽搐的情况。此病患者发病时,其眼睑、面颊及口角均会出现阵发性、轻重不一的抽动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面部肌肉挛缩变形、睁眼困难等症状,其每次面部肌肉抽动持续的时间在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患者的精神紧张、受到外界的刺激等因素均可诱发面部肌肉痉挛或使其病情加重[1]。近年来,中医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面部肌肉痉挛的治疗中。中医将此病归为“胞轮振跳”、“颜面抽搐”、“筋病”、“面风”的范畴。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用湿热动风方配合针刺法、闪罐法治疗面部肌肉痉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3 年至2019 年期间我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60 例面部肌肉痉挛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面部肌肉痉挛的诊断标准[2-3]。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由面瘫、颅内肿瘤引起的继发性面部肌肉痉挛者;有中风病史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者;未能坚持服药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8 例,女性22 例;其年龄为12 ~6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7 例,女性23 例;其年龄为27 ~64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采用湿热动风方配合针刺法、闪罐法对本组患者进行治疗。湿热动风方为薛生白所创,其药物组成是:滑石30g,秦艽、威灵仙、海风藤各15g,苍耳子、地龙各10g,酒炒黄连6g,丝瓜藤(自备)。对于面部肌肉痉挛明显者,在该方中加入5g 的全蝎、3g 的蜈蚣粉,以起到熄风止痉的效果;对于舌淡苔白、脉沉缓、寒湿偏盛者,去掉该方中的滑石,加入15g 的附子和30g 的薏苡仁,以起到温阳、散寒、化湿的效果;对于气短乏力、神疲肢倦、脉细软者,在该方中加入30g 的黄芪和30g 的薏苡仁,以起到益气利湿的效果。将湿热动风方中的药物用清水煎煮,取汁去渣,所得药液每日服1 剂,分3 次服用,共治疗20 d。对本组患者进行针刺及闪罐治疗的方法是:取患者的合谷穴、太冲穴、风池穴、翳风穴、太阳穴、头维穴,对这些穴位的皮肤进行消毒,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这些穴位进行针刺,针刺的深度为10 ~25mm。其中,对合谷穴、太冲穴进行直刺,对风池穴、翳风穴向鼻尖方向斜刺,对太阳穴、头维穴向头枕部方向斜刺。进针得气后,留针20 分钟。取针后,用小号的玻璃罐在患者患侧面颊部的颧髎穴、颊车穴进行闪罐治疗。闪罐治疗结束后,用罐体㨰熨患者的患侧面部,时间为1 分钟,隔日治疗1 次。共治疗20 日。

1.2.2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为本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片进行治疗。卡马西平片的用法是:每次服0.1g,每日服1次,共治疗20 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在治疗前后其面部肌肉痉挛强度的分级。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的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对患者随访半年,其病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患者患侧面部牵拉抽动的症状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发生变化时其病情偶有发作。好转:治疗后,患者患侧面部牵拉抽动的次数明显减少,其每次面部肌肉痉挛持续的时间缩短,相邻两次面部肌肉痉挛间隔的时间延长。无效:患者的治疗效果未达到上述标准[5]。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面部肌肉痉挛强度的分级标准

0 级:患者不存在面部肌肉痉挛的症状。1 级:患者可因受到轻微外部刺激而出现瞬目增多或面部肌肉轻度颤动的症状。2 级:患者的眼睑、面部肌肉自发轻微颤动,但不存在功能障碍。3 级:患者面部肌肉痉挛的症状明显,有轻微的功能障碍。4 级:患者面部肌肉痉挛的症状较为严重,且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4]。

1.6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详见表1。

2.2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面部肌肉痉挛强度分级的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中不同面部肌肉痉挛强度分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面部肌肉痉挛强度分级为0 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 <0.05;观察组患者中面部肌肉痉挛强度分级为2 级、4 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中相应患者的占比,P <0.05 ;两组患者中面部肌肉痉挛强度分级为1 级、3 级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P >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表2 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面部肌肉痉挛强度分级的比较[n(%)]

3 讨论

目前,引发面部肌肉痉挛的原因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关于此病的发生机制存在多种学说,主要包括核团学说、血管压迫学说[5-6]。临床上主要是使用镇静剂、抗癫痫药对面部肌肉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卡马西平是临床上治疗面部肌肉痉挛的常用药。此药通过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神经冲动的发生和扩散减轻面部肌肉痉挛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卡马西平的每日用量≥0.2g,易使患者出现头晕、嗜睡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使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的面部肌肉痉挛患者易发生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肝肾功能损害[7],因此更多的患者采用中医药疗法进行治疗。

湿热动风方配合针刺、闪罐疗法适用于治疗病程短、病情轻的面部肌肉痉挛患者。对于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此病患者,无论是对其进行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都只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笔者认为,湿热动风是面部肌肉痉挛的主要病机。产生湿热的原因主要是:1)脾胃内伤,湿邪内生。患者的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嗜食肥甘厚味,易内伤脾胃,使脾不运湿,湿邪内蕴,湿郁日久则化热,内生湿热之邪,症见胸闷脘痞、头重如裹、苔腻、脉濡缓等。2)风邪外袭。“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头部是人体的最高处,易遭受风邪。外风与内湿相合,易困阻气机,使气机受阻。气不布津,可使面部的脾胃经脉失于濡养,进而可引发面部肌肉抽动,即湿热动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说明,留滞于体内的湿热易引发大小筋脉拘挛抽动。风气通于肝。肝主筋,筋主疏泄,可调畅情志。面部肌肉痉挛的发生可导致肝气不疏。反之,肝失疏泄、情志不畅、精神紧张也会加重面部肌肉痉挛患者的临床症状。对面部肌肉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应遵循清热除湿、祛风通络的原则。在本次研究中,为观察组患者采用湿热动风方进行治疗。若湿热夹风,侵入经络脉隧中,应选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中药进行治疗[8]。鲜地龙、秦艽、威灵仙、苍耳子等风药可祛风胜湿、疏肝止痉,地龙、丝瓜藤、海风藤可疏通经络,滑石、酒炒黄连可清热利湿。湿热一去,则气机宣通。气能布津,筋脉得到津液的濡养而舒缓,抽停搐止,面部肌肉痉挛向愈。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本次研究选用经脉循行于面部且又远离面神经的腧穴进行针刺。基于“面口合谷收”的治则,为面部肌肉痉挛患者选择合谷穴进行针刺。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故选择胃经上的头维穴进行针刺,可疏通脾胃经络、祛风除湿。“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选择风池穴、翳风穴进行针刺,可宣通三焦水道、祛风化湿。“风气通于肝”,故选择太冲穴(肝经原穴)进行针刺,可疏肝熄风。对选取的这些穴位进行针刺,可共奏祛风化湿之功效。进行针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闪罐治疗,可起到通经活血、利水渗湿的功效。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湿热动风方配合针刺法、闪罐法治疗面部肌肉痉挛的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痉挛分级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