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闽东方言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1-02-24 11:41
关键词:闽东声母发文

郑 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引 言

闽方言又称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留有上古汉语特色的方言之一。关于闽方言分区的问题,总体而言各家无太大争论。袁家骅在1983年第2版《汉语方言概要》中将闽方言划分成闽东、闽南和闽北三种次方言,且认为福州话是闽东次方言的代表[1]。近些年来,不论是在研究范围的拓展,还是具体细节的挖掘上,闽东方言的研究都有较大进展。

2006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张世平在一次会议上曾经提到过“保护方言”。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了“保护方言”的必要性[2]。2015年,国家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6年,福建省21个县(市、区)的22个调查点列入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此外,福州市人大常委会确定2017年立法计划和五年立法规划,这其中就包括《福州市方言保护与传承条例》。

为此,及时分析与总结闽东方言研究状况既十分迫切,也很有必要。以闽东方言为主题的综述已有不少成果,但大多数业界学者主要是运用描述、梳理等方法进行综合概述,采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闽东方言领域趋势的文献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所收录的闽东方言文献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我国闽东方言研究的历史脉络和研究趋势,为今后闽东方言相关研究明确努力方向。

一、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1979—2018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内的相关“闽东方言”文献为研究对象。对象的选取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在中国知网中以“闽东方言”“福州方言”“闽侯方言”等闽东方言区各方言点为“关键词”“题名”“主题”进行“模糊”检索,检索起始时间设置为“1979”、截止时间设置为“2018”进行检索;然后,在检索出的文献中逐个甄别,剔除与闽东方言不相关的期刊、会议征稿、个人学术成果介绍、书评等无效数据,确定有效数据201篇;最后,我们将文献信息以Refworks格式保存下来,为CiteSpace分析研究做好数据准备。

(二)分析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工具是CiteSpace,其主要使用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某个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可视化分析,以此来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在中国知网的支持下以CiteSpace为工具,对某一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已逐渐受到学者青睐。本文使用CiteSpace5.3.R4软件,导入201条文献数据,先对数据进行去重及转换,然后将时区设为1979—2018年,年跨度设为2年,数据抽取对象为TOP50%,最后对“发文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

二、1979—2018年闽东方言文献统计分析

(一)文献产出时间分析

在特定研究领域内,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直接反映该研究领域知识量的变化[3]。为描绘闽东方言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搜集来的201篇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

图1为1979—2018年以“闽东方言”为检索词,在“全文检索”中搜索到与闽东方言研究相关的文献总体统计情况。如图1所示,迄今为止有关闽东方言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各年起伏较大,但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

根据论文量的多少,可将闽东方言的研究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萌芽期(1979—1989),这个阶段的文献较少,每年仅刊发0~3篇,说明此阶段对于闽东方言领域的研究关注度存在明显缺失;第二时期为生长期(1990—2011),此阶段,闽东方言研究领域发文量明显上升,且波动较大;与萌芽期相比,发文量虽有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其他领域文献的发文总量来说仍有较大不足;2004年,学界仅发表1篇文献,表明有关闽东方言的研究出现了短暂的停滞。第三时期为稳健期(2012—2018),此阶段文献刊发量明显增多,且起伏较大;2012年,闽东方言研究论文数量突增到17篇,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说明闽东方言的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后续几年虽有下降趋势,但数量一直维持稳定水平。

总体而言,国内有关闽东方言的研究文献数量越来越多,表明闽东方言研究的热度和受关注程度在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二)研究作者分析

此处选择Citespace中的“Author”选项对文献作者进行分析,输出文献作者合作图谱 (见图2)。图谱中的圆圈为文献作者,作者刊发文献的数量与圆圈大小呈正比。圆圈与圆圈之间的线段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线段的粗细表示作者间的合作程度,也呈正比关系。此外,图2中的Q值是用于检测图谱网络结构是否显著,S值(平均轮廓值) 是用来检测聚类是否清晰。Citespace软件中,Q>0.3,表明图谱中作者合作网络具有显著的特征;S>0.5,代表图谱中节点间的关系较为紧密[4]。由图2所示,Q=0.75,大于0.3,说明作者合作网络的可信度较高。S=0.1,远小于0.5,说明闽东方言学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弱,鲜有合作,研究独立性较强。图谱中作者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连线看,少数作者可能通过学术研讨、参加会议等方式与其他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如马重奇和吴珊珊、陈泽平和黄涛。

图2中还显示陈泽平、梁玉璋、陈丽冰、李滨等人的圆节点较大。圆节点越大,表示学者的发文数量越多,研究成果越丰富,学术成就越高。因此,陈泽平、梁玉璋等学者是1979—2018年间闽东方言研究领域内发文量较多、贡献率较大的作者群体。根据表1所统计数据发现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高产作者有5人 (见表1),他们可以称为闽东方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陈泽平发文15篇,数量最多,说明其对闽东方言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表1和图2可以看出,闽东方言研究的高产作者数量太少,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仍存在提升空间。

表1 闽东方言研究高产作者

(三)研究机构分析

此处选择Citespace中的“Institution”选项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输出主要研究机构图谱(见图3)。图3中的圆圈代表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发文量和圆圈、字号的大小呈正比。圆圈的直径和字号越大,表示该研究机构发文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此外,圆圈间线段的粗细代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弱:两圆圈间的线段越粗,表明两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越强,反之则越弱。结合图3和表2,从发文机构的类型来看,绝大部分是高校。从发文机构的文献数量来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在闽东方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为24篇,表明该机构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其次是宁德师专中文系和福建教育学院,各发文5篇。此外从图3可见,图中共有13个节点,节点之间共有1处连线,网络密度为0.0128,表明大部分闽东方言研究机构之间跨地域与跨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不够充分、频繁,缺乏团队协作。只有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两个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共现关系。

由上可知,闽东方言研究机构存在一些不足:1.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高校为主;2.各研究机构在发文数量上存在一定差距;3.各研究机构间缺乏紧密合作,亟待改善。因此,闽东方言研究机构今后应趋向多元化发展,努力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

表2 闽东方言研究高产研究机构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热点词聚类分析

图4是闽东方言关键词共现网络的时间线图。通过观察时间线视图,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观察到该学科领域的变化历程。图中顶部是时间轴,从左到右由1979年过渡到2018年。通过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轴可以清晰地看出某一聚类关键词的发展走向,对聚类后的关键词以时间轴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图4所示,闽东方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福州方言、翻译、方言、普通话、戚林八音、白读等。

第一个聚类“福州方言”中的关键词有“声母”“连读变调”“韵母”等。研究内容是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研究福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

第二个聚类“翻译”中的关键词有“《班华字典》”“西文”“考述”等。研究内容是从西洋传教士编纂的著作文献出发,关注以字典所记录的闽东方言的口音层面,进而拟测19世纪的语音系统。

第三个聚类“方言”中的关键词有“连江方言”“宁德方言”“迁移”等。研究内容是围绕闽东方言内部的各个方言点,研究这些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几个方言点之间的异同点方面。

第四个聚类“普通话”,其关键词为“形容词”“国语”“宁德话”等。研究聚集在普通话和闽东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比较层面。

第五个聚类是《戚林八音》,关键词有“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碧山”“汉语方言”等。以《戚林八音》为主体,围绕着“编写作者”“语音系统”“版本”等问题展开研究。

第六个聚类为“白读”,关键词有“文读”“白读”“福清”等。研究内容是在共时层面比较的同时,力求从历时角度讨论闽东方言点的文白异读现象。

(二)关键词频次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的核心词汇,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统计关键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有助于探寻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5]。如若共现词的中介中心性系数超过0.10,则代表与其有关的研究影响力较大,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CiteSpace提供了同义词合并的功能,将“《戚林八音》”“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八音”等词合并成“《戚林八音》”;将“福州话”“福州方言”等词合并成“福州方言”;将“声母类化”“声母”等词合并成“声母”后,对统计合并后的47个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如表3所示,共现频率超过5的关键词有12个。高频关键词反映出闽东方言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包括福州方言、声母、闽东方言等。另外从高频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指数可知,排前三名的网络重要关键词分别是福州方言(0.86)、声母(0.59)、方言(0.32),表明在闽东方言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以福州方言为主导的研究格局。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梳理,可以将闽东方言的热点研究内容概括如下:

1.聚焦福州方言

福州方言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韵书音系和作者问题的研究,如邹光椿的《〈戚林八音〉作者初探》[6]、杨碧珠的《〈安腔八音〉与〈戚林八音〉声母系统比较研究》[7]。福州方言研究的关注点随时间的推移也有所变化,由起初的方言韵书的研究转移到如今音系细节问题的发掘研究,如施小梅的《福州方言单字调声学语音实验研究》[8]、陈泽平的《福州话韵母系统的生成音系学分析》[9]。

2.聚焦声母

对于声母的研究,闽东方言多集中于声母类化的研究,如袁碧霞、王轶之的《闽东方言的声母类化》[10]、陈泽平的《闽东方言声母类化的优选论分析》[11]。袁文以福州方言声母类化现象为突破口,分析闽东方言声母变化的现象。此外,闽东学者们还关注闽东各方言点声母的描述分析,如戴黎刚的《19世纪福州话的声母类化》[12]、陈丽冰的《福建宁德蕉城方言声母类化规律及其制约因素》[13]、李滨的《闽东古田话二字组连读变调和声母类化规律》[14]。

3.聚焦闽东内部各方言点

主要研究分析这些方言点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几个方言点之间的异同点,如林文芳、洪英的《福建福清方言的松紧元音》[15]、戴黎刚的《早期福鼎话的两类撮口呼》[16]、陈丽冰、吴瑞文的《宁德方言的变韵及其历时意义》[17]。

表3 关键词总频次及中介中心性

结 语

本文借助陈超美研究发明的CiteSpace软件,以1979—2018年间中国知网所收录的201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闽东方言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观察文献年度数量分布图可以发现,我国闽东方言的研究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后,发文量呈波动态势增加,目前处于稳健发展阶段;此外,对闽东方言的研究多集中在福州方言、语音系统层面;研究机构也主要集中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过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发现,相关作者、机构对闽东方言的研究较为分散,学术的交流与研讨不够充分,缺乏紧密合作。通过对关键词总频次、中介中心性及关键词聚类共现时间线观察,可看出闽东方言研究的重点主题主要包括福州方言、韵母、声母等方面。

针对闽东方言的研究现状,发现近30年闽东方言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在此提出一些闽东方言的研究展望,以明确闽东方言相关研究的努力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今后在闽东方言的研究中,加强细节问题的发掘分析。其次,增加闽东方言研究的发文量,提高研究质量;从近30年的文献发表量来看,虽然关于闽东方言的研究文献成果颇为丰硕,但是与晋语、粤语等其他方言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弥补闽东方言与其他方言的研究差距,可以借助发布相关语言政策,鼓励专家学者加强对闽东方言的研究。再者,加强机构之间、作者之间的沟通合作,共享学术、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闽东声母发文
声母韵母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声母顺口溜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声母歌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台湾“闽东新娘”:最想念妈妈的“味道”